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归变“海待”
今年30岁的闫立文出生在湖北省仙桃市民主街一户普通市民家庭。爷爷闫天喜却曾是远近闻名的厨师,常被有红、白喜事的人家请去掌勺,闫立文从小就爱跟着爷爷“混吃混喝”,练就了一张馋嘴。
1992年,闫立文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武汉大学。由于他会吃且懂吃,被同学们推举为学生会的膳食委员。因此,他没少为饭菜的质量问题,跟食堂闹意见。
闫立文大学毕业后,又考了托福,顺利地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他到美国以后,又迷上了西餐。利用学校的节假日,他不仅跑遍了美国的50个州,而且还经常到欧洲各国旅游。而他每到一处,观赏山水风景是次要的,首要任务就是吃。他吃当地的土特产品,吃当地的风味小吃。3年的读书生活,他几乎吃遍了欧美,被同学们戏称为“美食家”。
2000年,闫立文拿到硕士文凭之后,又想攻读博士,可他的父母早已为供他留学而债台高筑了,说什么也不肯再继续供养他了。而闫立文呢,除了读书和到处“胡吃海喝”以外,根本没有想过打工挣钱读书的事。无奈之下,他只得回国寻求发展。
2003年3月,闫立文回国后,开始到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西安等城市寻找工作,只要听说哪里召开人才交流会,他立马就奔赴而去,不料却四处碰壁。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闫立文还是没找到工作,“海归”成了名符其实的“海待”。
“品菜”品出就业路
2001年4月20日,仙桃市要举办“中国传统医药学节暨经贸洽谈会”,届时将有大批国际友人云集仙桃。而仙桃尚未举办过类似活动,缺乏对大批外宾的接待经验,尤其是外宾的膳食问题,成了接待中急需解决的头等大事。这时,有人想到了闫立文。“两节一会”组委会的领导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请来闫立文一谈。果然,闫立文对西方人的饮食特点讲得头头是道,组委会的领导非常满意。于是,他就成了组委会的临时接待员,主要负责膳食方面的接待任务。
回国一年多,闫立文终于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尽管如此,闫立文仍然非常兴奋。他走马上任后,立马将具有外宾接待任务的几家宾馆、饭店的餐饮部经理和大厨找来,强化培训了一个星期,然后到这几家饭店,一道菜一道菜地品尝,提出改进意见,直至满意为止。结果这次接待任务非常成功,外宾们吃了饭菜后都翘起大拇指说:在中国很少能吃到这么对口味的饭菜,并且对接待人员的服务也很满意。这个活动为仙桃签下了10多亿美元的合作项目。大会组委会一高兴,奖励了闫立文现金1万元。
拿到奖金那一刻,闫立文眼睛一亮:自己不就是品尝品尝饭菜,给人们提了些意见吗?就值这么多钱?自己还找什么工作呀,这不就是现成的工作吗?况且这工作不仅很适合自己,而且来钱又快,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外国人来中国的会越来越多,而中国在专门针对外国人的饭菜研究方面又相对滞后,若自己干这一行的话,“钱途”肯定错不了……闫立文越想越激动,于是就下定决心干这一行了。
闫立文想当专职“品菜人”的消息一传出,街坊邻居也议论开了。有的说,自古以来,只说“吃”穷家业的,没听说过靠“吃”致富的。也有人讽刺说:人家是喝过洋墨水的人,他怕是被洋人弄坏了脑子,想吃好东西想疯了。
父母的反对,朋友的劝阻,人们的冷言冷语,也曾使闫立文产生了动摇,他为此苦恼过一段时间。后来,他将自己的苦恼在网上告诉了在美国读大学时的指导老师哈恩伯特·亨利教授。亨利教授建议他先做市场调查,如果市场有需求,就不要顾忌别人说什么。闫立文立即跑到武汉、长沙等地进行市场调研。在市场调研时,他听到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一家公司欲在长沙投资一个几千万美元的项目,当该公司派人到长沙考察时,热情的长沙接待方用中国人最丰盛的满汉全席招待美国客人,一顿饭吃了5万多元人民币。然而,就是这顿饭吓跑了投资方。原来,美方认为长沙人太铺张浪费,因而将钱投到这里很不放心。结果接待方好心却办了件错事。
就是这件事坚定了闫立文当职业品菜人的决心。他想,当时如果有一个懂得美国人饮食习惯的人及时进行指导,说不定花不了几个钱,那个美国考察团的人就能吃好,进而将投资的事情谈妥。从这个意义上讲,品菜不仅仅是解决人们饭菜的口味问题,还牵扯到招商引资等问题。通过这次考察,闫立文更加坚定了做职业“品菜人”的决心和信心。
闫立文在仙桃市最繁华的中心广场附近,租了两间房子做为自己的工作室,并在电视台、晚报等当地的新闻媒体上做了广告。2002年6月20日,他的品菜工作室正式挂牌开业。不料,开业3个多月了,一笔生意也没有。
没有人肯登门相邀,闫立文就主动出击。结果他跑了许多家中高档饭店、宾馆,腿快跑断了,嘴皮子都磨破了,竟没有一家肯请他品尝的,就是免费品尝人家也不肯,甚至有人说他是借此为名混吃喝。还有些地方,听他说明来意后,就很不客气地将他扫地出门,弄得闫立文很尴尬。
恰在这时,仙桃一所大学的几名外教与学校的厨师闹起了矛盾,外教说厨师做的饭菜味同嚼蜡,而厨师则认为自己的手艺非常上乘,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连校领导都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后来连续换了几个厨师,那几个外教还是不满意。这时,学校的后勤处长想到了闫立文,连忙到他的工作室来咨询。
由于是第一笔生意,所以闫立文做起来格外认真。他随同那位处长到了学校以后,首先找那几名外教座谈,了解他们的国籍与饮食习惯,以及他们对学校厨师的主要意见。然后,他又来到厨房,让厨师做了一份意大利牛排,一尝,闫立文自己也啼笑皆非了。原来,这位厨师按照中国的传统做法,把牛排做得太熟了。闫立文又品尝了厨师的另一道菜,果味布丁,而这道菜又做得太生了。这两道菜如果让中国人吃,可能认为味道鲜美,但这几名外教却实在无法吃下。闫立文尝过以后,中肯地向厨师提出了自己的改进建议。厨师按照他的建议将这两道菜重新做了一遍,再次让闫立文品尝,他还是不满意。后来,厨师一连做了七八遍,闫立文才满意。而厨师自己将闫立文满意的菜放到嘴里一尝,半咸不甜没什么味道不说,甚至连咬都咬不动。他说自己干了20多年厨师,从来未做过这么不像样子的饭菜。可闫立文偏让他端给那几名外教吃,厨师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端给了外教。不料,那几名外教吃了都说好,还竖起拇指将这位厨师夸奖一番,这才使这位厨师对闫立文心服口服起来。
闫立文在那所大学一连指导了一个星期,对十多道西餐菜品尝了100多次,指导厨师学会了12道外教爱吃的西菜。
“吃”出来的成就
仙桃一家报纸对闫立文在仙桃某大学“品菜”调解了外教与厨师矛盾的事作了报导。文章发表以后,在仙桃产生了不小 的影响。原来,这所大学存在的问题,在其它单位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看到报纸,人们纷纷找上门来,邀请闫立文到他们单位,前去品菜和指导对外国朋友的缮食工作。
尽管邀请的人多了,闫立文仍然一丝不苟地工作,力争做到主、客双方满意。为了将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他还根据外国人吃东西讲究营养的特点,购买了许多营养学方面的中外书籍,深钻细研,撰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并根据不同人的饮食特点和营养学原理,制订出详尽的食谱;除了口味上满足外国人的需求以外,在营养搭配上也做到科学合理,并将每道饭菜的蛋白质、糖、脂肪等营养成分的含量,甚至钙、磷、铁、锌、硒等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含量,都计算得清清楚楚。
在工作中闫立文还发现,外国人吃饭讲究营养,而中国人讲究色、香、味俱佳,两者相比,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他想,最好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采,互取对方之长,补己之短,使烹饪出的食品,二者兼得,优缺互补。于是,他就对这方面潜心研究,为此,他熬过许多不眠之夜,设计过无数方案,取得了一些成果。闫立文的品菜工作室在南阳渐渐有了名气。
2003年9月,闫立文被请去参加在武汉举办的“招商引资会”期间的膳食安排,这次他又挣了品菜费近10万元。
闫立文品菜出了各,这时,不但有外宾的单位经常找他,就连经营国内大众饭菜的饭店也前来找他。2004年元月,仙桃市一家专营水饺的餐厅濒临倒闭。这时,餐厅老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找闫立文。闫立文到他的餐厅让厨师做了十碗饺子,只尝了半个,就指出了他的饺子在配料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整套改进方案,还在该餐厅实际指导了一星期,结果做出了人们爱吃40多个品种的饼子。由于饺子质量提高了,这家餐厅不公渐渐起死回生,而且生意愈做愈火。目前,这家餐厅的饺子宴成了仙桃市民喜爱的宴席之一。
这家饺子餐厅起死回生的事成了人们的美谈。这时,许多效益不好的餐厅、饭店,纷纷来请闫立文前去甜菜,找的人多了,闫立文仍然坚持品菜的质量,将每一笔生意都尽量做得让饭店老板满意。
闫立文品菜,不仅在湖北出了名,就是在其他省名气也不小,他常常被长沙、桂林、郑州等大城市的涉外饭店请去品菜和指导餐饮工作。
闫立文一年的收入到底有多少,他本人不肯讲。但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仅2003年,他的个人所得税就缴纳了8万元之多,照此推算,闫立文每年的实际税后收入,当在30万元以上。
今年30岁的闫立文出生在湖北省仙桃市民主街一户普通市民家庭。爷爷闫天喜却曾是远近闻名的厨师,常被有红、白喜事的人家请去掌勺,闫立文从小就爱跟着爷爷“混吃混喝”,练就了一张馋嘴。
1992年,闫立文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武汉大学。由于他会吃且懂吃,被同学们推举为学生会的膳食委员。因此,他没少为饭菜的质量问题,跟食堂闹意见。
闫立文大学毕业后,又考了托福,顺利地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他到美国以后,又迷上了西餐。利用学校的节假日,他不仅跑遍了美国的50个州,而且还经常到欧洲各国旅游。而他每到一处,观赏山水风景是次要的,首要任务就是吃。他吃当地的土特产品,吃当地的风味小吃。3年的读书生活,他几乎吃遍了欧美,被同学们戏称为“美食家”。
2000年,闫立文拿到硕士文凭之后,又想攻读博士,可他的父母早已为供他留学而债台高筑了,说什么也不肯再继续供养他了。而闫立文呢,除了读书和到处“胡吃海喝”以外,根本没有想过打工挣钱读书的事。无奈之下,他只得回国寻求发展。
2003年3月,闫立文回国后,开始到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西安等城市寻找工作,只要听说哪里召开人才交流会,他立马就奔赴而去,不料却四处碰壁。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闫立文还是没找到工作,“海归”成了名符其实的“海待”。
“品菜”品出就业路
2001年4月20日,仙桃市要举办“中国传统医药学节暨经贸洽谈会”,届时将有大批国际友人云集仙桃。而仙桃尚未举办过类似活动,缺乏对大批外宾的接待经验,尤其是外宾的膳食问题,成了接待中急需解决的头等大事。这时,有人想到了闫立文。“两节一会”组委会的领导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请来闫立文一谈。果然,闫立文对西方人的饮食特点讲得头头是道,组委会的领导非常满意。于是,他就成了组委会的临时接待员,主要负责膳食方面的接待任务。
回国一年多,闫立文终于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尽管如此,闫立文仍然非常兴奋。他走马上任后,立马将具有外宾接待任务的几家宾馆、饭店的餐饮部经理和大厨找来,强化培训了一个星期,然后到这几家饭店,一道菜一道菜地品尝,提出改进意见,直至满意为止。结果这次接待任务非常成功,外宾们吃了饭菜后都翘起大拇指说:在中国很少能吃到这么对口味的饭菜,并且对接待人员的服务也很满意。这个活动为仙桃签下了10多亿美元的合作项目。大会组委会一高兴,奖励了闫立文现金1万元。
拿到奖金那一刻,闫立文眼睛一亮:自己不就是品尝品尝饭菜,给人们提了些意见吗?就值这么多钱?自己还找什么工作呀,这不就是现成的工作吗?况且这工作不仅很适合自己,而且来钱又快,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外国人来中国的会越来越多,而中国在专门针对外国人的饭菜研究方面又相对滞后,若自己干这一行的话,“钱途”肯定错不了……闫立文越想越激动,于是就下定决心干这一行了。
闫立文想当专职“品菜人”的消息一传出,街坊邻居也议论开了。有的说,自古以来,只说“吃”穷家业的,没听说过靠“吃”致富的。也有人讽刺说:人家是喝过洋墨水的人,他怕是被洋人弄坏了脑子,想吃好东西想疯了。
父母的反对,朋友的劝阻,人们的冷言冷语,也曾使闫立文产生了动摇,他为此苦恼过一段时间。后来,他将自己的苦恼在网上告诉了在美国读大学时的指导老师哈恩伯特·亨利教授。亨利教授建议他先做市场调查,如果市场有需求,就不要顾忌别人说什么。闫立文立即跑到武汉、长沙等地进行市场调研。在市场调研时,他听到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一家公司欲在长沙投资一个几千万美元的项目,当该公司派人到长沙考察时,热情的长沙接待方用中国人最丰盛的满汉全席招待美国客人,一顿饭吃了5万多元人民币。然而,就是这顿饭吓跑了投资方。原来,美方认为长沙人太铺张浪费,因而将钱投到这里很不放心。结果接待方好心却办了件错事。
就是这件事坚定了闫立文当职业品菜人的决心。他想,当时如果有一个懂得美国人饮食习惯的人及时进行指导,说不定花不了几个钱,那个美国考察团的人就能吃好,进而将投资的事情谈妥。从这个意义上讲,品菜不仅仅是解决人们饭菜的口味问题,还牵扯到招商引资等问题。通过这次考察,闫立文更加坚定了做职业“品菜人”的决心和信心。
闫立文在仙桃市最繁华的中心广场附近,租了两间房子做为自己的工作室,并在电视台、晚报等当地的新闻媒体上做了广告。2002年6月20日,他的品菜工作室正式挂牌开业。不料,开业3个多月了,一笔生意也没有。
没有人肯登门相邀,闫立文就主动出击。结果他跑了许多家中高档饭店、宾馆,腿快跑断了,嘴皮子都磨破了,竟没有一家肯请他品尝的,就是免费品尝人家也不肯,甚至有人说他是借此为名混吃喝。还有些地方,听他说明来意后,就很不客气地将他扫地出门,弄得闫立文很尴尬。
恰在这时,仙桃一所大学的几名外教与学校的厨师闹起了矛盾,外教说厨师做的饭菜味同嚼蜡,而厨师则认为自己的手艺非常上乘,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连校领导都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后来连续换了几个厨师,那几个外教还是不满意。这时,学校的后勤处长想到了闫立文,连忙到他的工作室来咨询。
由于是第一笔生意,所以闫立文做起来格外认真。他随同那位处长到了学校以后,首先找那几名外教座谈,了解他们的国籍与饮食习惯,以及他们对学校厨师的主要意见。然后,他又来到厨房,让厨师做了一份意大利牛排,一尝,闫立文自己也啼笑皆非了。原来,这位厨师按照中国的传统做法,把牛排做得太熟了。闫立文又品尝了厨师的另一道菜,果味布丁,而这道菜又做得太生了。这两道菜如果让中国人吃,可能认为味道鲜美,但这几名外教却实在无法吃下。闫立文尝过以后,中肯地向厨师提出了自己的改进建议。厨师按照他的建议将这两道菜重新做了一遍,再次让闫立文品尝,他还是不满意。后来,厨师一连做了七八遍,闫立文才满意。而厨师自己将闫立文满意的菜放到嘴里一尝,半咸不甜没什么味道不说,甚至连咬都咬不动。他说自己干了20多年厨师,从来未做过这么不像样子的饭菜。可闫立文偏让他端给那几名外教吃,厨师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端给了外教。不料,那几名外教吃了都说好,还竖起拇指将这位厨师夸奖一番,这才使这位厨师对闫立文心服口服起来。
闫立文在那所大学一连指导了一个星期,对十多道西餐菜品尝了100多次,指导厨师学会了12道外教爱吃的西菜。
“吃”出来的成就
仙桃一家报纸对闫立文在仙桃某大学“品菜”调解了外教与厨师矛盾的事作了报导。文章发表以后,在仙桃产生了不小 的影响。原来,这所大学存在的问题,在其它单位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看到报纸,人们纷纷找上门来,邀请闫立文到他们单位,前去品菜和指导对外国朋友的缮食工作。
尽管邀请的人多了,闫立文仍然一丝不苟地工作,力争做到主、客双方满意。为了将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他还根据外国人吃东西讲究营养的特点,购买了许多营养学方面的中外书籍,深钻细研,撰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并根据不同人的饮食特点和营养学原理,制订出详尽的食谱;除了口味上满足外国人的需求以外,在营养搭配上也做到科学合理,并将每道饭菜的蛋白质、糖、脂肪等营养成分的含量,甚至钙、磷、铁、锌、硒等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含量,都计算得清清楚楚。
在工作中闫立文还发现,外国人吃饭讲究营养,而中国人讲究色、香、味俱佳,两者相比,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他想,最好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采,互取对方之长,补己之短,使烹饪出的食品,二者兼得,优缺互补。于是,他就对这方面潜心研究,为此,他熬过许多不眠之夜,设计过无数方案,取得了一些成果。闫立文的品菜工作室在南阳渐渐有了名气。
2003年9月,闫立文被请去参加在武汉举办的“招商引资会”期间的膳食安排,这次他又挣了品菜费近10万元。
闫立文品菜出了各,这时,不但有外宾的单位经常找他,就连经营国内大众饭菜的饭店也前来找他。2004年元月,仙桃市一家专营水饺的餐厅濒临倒闭。这时,餐厅老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找闫立文。闫立文到他的餐厅让厨师做了十碗饺子,只尝了半个,就指出了他的饺子在配料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整套改进方案,还在该餐厅实际指导了一星期,结果做出了人们爱吃40多个品种的饼子。由于饺子质量提高了,这家餐厅不公渐渐起死回生,而且生意愈做愈火。目前,这家餐厅的饺子宴成了仙桃市民喜爱的宴席之一。
这家饺子餐厅起死回生的事成了人们的美谈。这时,许多效益不好的餐厅、饭店,纷纷来请闫立文前去甜菜,找的人多了,闫立文仍然坚持品菜的质量,将每一笔生意都尽量做得让饭店老板满意。
闫立文品菜,不仅在湖北出了名,就是在其他省名气也不小,他常常被长沙、桂林、郑州等大城市的涉外饭店请去品菜和指导餐饮工作。
闫立文一年的收入到底有多少,他本人不肯讲。但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仅2003年,他的个人所得税就缴纳了8万元之多,照此推算,闫立文每年的实际税后收入,当在3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