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文化的传承与思考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rai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灵之约——中国沉香文化展”6月30日结束,这场由山东博物馆、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主办的展览,引发了一股关注、了解、研究中国沉香文化的热潮。展览将香具、香料和用香场景同时展出,得到了故官博物院宫廷收藏、景德镇御窑瓷器以及一些高品质私家收藏的支持,展品涵盖了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等文物类别,是中国第一个沉香文化艺术主题展览,也是国内迄今规模最大、展品最多、文物等级最高的沉香文化展。展览模式、展览定位、策展理念、展品选择、文化活动等方面均有着鲜明的特点及突出的意义,荣获“第十一届(201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优胜奖。
  国有、民办博物馆联合办展意义深远
  山东馆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大对民办博物馆扶持力度的重大举措,发挥自身优势,与天津沉香馆联合办展,同时得到故宫博物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等借展单位的支持。展览利用民办馆主题收藏与研究优势,结合国有馆在场馆硬件、展览策划、专家资源、设计施工等多方面的优势,为公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看得见,闻得到的主题展览。展览以国有、民办博物馆的名义申报参评“第十一届(201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在历年的参评队伍中尚属首次,荣获优胜奖。这种国有、民办博物馆联合办展的新思路。为未来文化展览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览突出沉香“空灵”气质
  在中国香文化历程中所使用到的诸多香料,以沉香最为珍稀。如果说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章。那么沉香是香文化中的重要一环。香无影无形,虚无缥缈,在漫长的演变进程中,深深烙下了“空灵”的气质,是人与天地、人与人、人与心灵的沟通与约定。
  香文化既是感性的嗅觉、视觉活动,也是理性的内心感知活动。展览在发掘沉香的文化内涵方面大下功夫,在整体的策展思路中注重体现“空灵”的香文化内涵。
  展厅中能看到丰富的历代香具,以及不同产地的沉香样本,但香中的那份“空灵”,却需要每个人去用心感受,感受香文化如何伴随中国人特有的政治观、宗教观、文化观、生活观,融于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
  展览针对传统文化爱好者,普通公众开设互动场所,增强对沉香的基础认知,从中国香文化历史、沉香基础知识点出发,辅以各时期香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联系,使普通观众了解了什么是沉香,给专业观众提供了更广阔的观展视角。
  闻、听,视、感的立体化展览
  展览以人为本,将观众的文化感受作为展览设计理念的首要因素,观众体验参与是展览的一大亮点。让中华传统技艺与展览展示相结合,在展出中国香文化实物的同时,向观众展示品香、抚琴、插花等古代文化,给观众营造身临其境之感。
  9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展线长240米,以白墙灰瓦、简洁明快的徽派建筑风格为设计理念,总体设计磅礴大气,细微之处用心雕琢,展柜、展板、展具、场景,多媒体等设计新颖独到,凸显沉香文化特色,与展品相得益彰。
  展览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场景复原的实体展示。以山东东平后屯汉墓中的彩绘壁画为原型,制作了汉代宴飨歌舞焚香视频,在盘鼓舞欢快的节奏和轻盈的舞步中,感受“博山炉中百合香,郁金苏合及都梁”的移隧意境。
  宋代是中国香文化发展的鼎盛时代,焚香同点茶、挂画、插花并列为四般雅事,成为文人怡情养性的重要内容。展览特别复原了宋代文人书房场景,让观众在观看展览的同时,能听到悠悠的琴声缓缓飘来,伴着四周散发的缕缕幽香,欣赏精美的古代香具和书画,仿佛走入了时光长河,回到了那魂牵梦绕的宋代,与好友一起品茶作诗,怡然之情,无以言表。
  展览突破看、听传统展览模式,增加“闻”的尝试。通过展厅内的熏香,使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也能品闻到沉香的气味。“沉香雅集”观众体验活动,落实“闻”的策展思路。观众可以与专业品香师一起,以香席为载体,还原古代文人的生活风貌,普及沉香文化知识,让沉香走近大众百姓,集各种文人雅趣为‘体,以品闻沉香为主,配合斗茶、赏花、听琴等活动,让观众在观看展览之余,体味香文化的独特魅力。
  展线厘清香文化发展历史
  展览分为历代香具展区和沉香展区两大部分,汇集与香有关的238件(套)珍贵展品。古代香具是亮点之一,展品年代跨度从战国直到近代,囊括每个时代的典型香具,器型丰富、类别众多,呈现了中国古代香具的发展历史。汉代熏炉,唐代香毬、手炉、香宝子、多足熏炉,宋代行炉,故宫博物院藏宫廷香炉、香盒,明代御窑厂出土的官窑香器等不一而足。展区以时间为序分为六个历史阶段,以重要香具、典型香料、文史资料等展示汉代以来历代香具、香料的发展演变。
  汉晋:香出博山,观烟修仙。汉代疆域空前扩大,对外交往频繁,龙脑、苏合、沉香等诸多树脂类香料相继传入,改变了传统的用香方式,香料的使用由“燃”向“熏”转变。用香方式的变化,使汉代香具制作盛极一时,主要见有豆形、带柄形、鼎形、球形、动物形等造型,为后世香具发展提供了范式。汉代神仙医术和道家思想极为流行,致使“博山炉”出现,一方面满足了当时人们陈设使用的需求,另一方面因其出烟效果能够营造颇似香云缭绕的仙境氛围,遂满足了人们观烟修仙的心理需求。
  隋唐:佛使梵香,接引众生。隋唐佛教兴盛,中外交流进一步加强,使香文化获得较大发展,用香方式更加丰富。焚香作为礼佛的重要内容,吸引了各阶层人士参与。佛前焚香供器异常华美,涌现出大量具有浓郁异域气息的金属香具,出现了香囊、行炉、多足香熏等新式香具,陶瓷香具也逐渐增多,香炉制作可谓极尽奢华。敦煌文献沙州寺院器物帐历里,可见各种香炉、香奁的记录;莫高窟壁画里也可见到各式香炉的形象。
  用香还是礼制的重要内容。庙堂、宫殿、衙署往往焚香,朝堂一般设有香案,熏炉,燃香后,殿内香烟缭绕,百官朝拜,衣衫染香。文人也普遍用香,留下大量咏香的诗文。唐中宗时曾有斗香会,大臣各携名香比试品评。沉香还被制成精美的画箱、毛笔、刀柄等,皇家贵族以此彰显富贵。   儒、释、道交融,致使用香格局为之一新,用香形式更加丰富,香料愈加重要。诸多香料之中,沉香脱颖而出,其高贵品质被逐渐认知,成为宫廷用香的主流。
  宋代:怡情养性,香入巷陌。宋代香文化发展至全盛时期,种类繁多、品质优异的香料随海外商船传人中国,为用香奠定了充盈的物质基础。士大夫阶层崛起,使用香普及,沉香成为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香料。宋代用香群体以王公贵族为主,并扩大到士人阶层乃至巷陌百姓之家。
  宋代焚香与点茶、挂画、插花当时并列为四般闲事,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广泛参与,使宋代香事承载更多的社会功能和精神享受,人们对香的认知和审美在潜移默化中深受“儒学”思想影响,同时也融合了文人特有的浪漫情愫,是一种生活情趣的自然表达。此时所用的香品不再是单一香料,合香已成为普遍形式,沉香以其沉稳的特性被当作定香使用。
  宋代瓷器制作技术发达,瓷香具成为主流,各窑口制作出既实用又符合时代审美情趣的各类香具,造型或模仿前朝铜器,或另有创新,印花、刻花、划花、彩绘等装饰工艺均有使用。
  元明:雅俗之间,复古开新。处于过渡时期的元代,香具和用香方式都具有少数民族粗犷之风,流行“一炉两瓶”组合式香具,常见的炉、瓶底部多附承座,将炉身及瓶身托起。
  明代文人研究领域及生活方式全面复兴宋代文明,崇古摹古风气兴盛。香事活动继承宋代以来文人香的风雅与市井香的繁盛,用香风气扩散到社会各阶层和角落,成为上至宫廷阶层下至士大夫、平民阶层的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
  朱元璋对于祭祀用香的新规定(禁用番香、实施海禁、不许私人出海贸易)引起明代香料市场变化,进而影响用香习惯,促进沉香人工种植的发展。此时香品类别繁多,适合药用的香料更加充实,沉香在药用方面有更大发展和应用,《本草纲目》有沉香的详细记载。
  元代出现的线香形式,利于香品广泛使用,带动了香筒等新香器的产生。制作繁难的掐丝珐琅香具流行,广为文人、商贾关注。
  清代:宫廷香事,精致奢华。清代香具大致沿袭明代式样,诸如香筒、香器组合、青花、铜炉、香印,作为摆件的香器、沉香雕刻作品、沉香制的生活用品(朝珠、臂搁等),因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品种丰富而著称于世,更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
  沉香雕刻艺术继续发展,但因野生沉香资源的稀缺,部分雕刻作品虽以沉香木为材,但仍为大家珍视。清末人工结香技术已较成熟,为后世生香药用奠定了基础。
  当代:香事复兴,雅致生活。进入21世纪,人们蓦然从沉香的缥缈雾霭中追寻往昔,前贤崇尚自然的优雅生活引人亲近,令人神往。品味沉香、雅用香器,玩赏雕刻,令人感悟、令人陶醉。
  重梳沉香雕刻艺术的脉络
  沉香雕刻是传统木雕中脱变与升华形成的新门类,因沉香珍稀,其雕刻主要因材施艺,尽量保留自然形态。作者需要揣摩材料,技艺精湛,还要有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以静思巧作揭示沉香之美,展现作品之妙。
  存世沉香雕刻艺术品相较于别的门类艺术品稀少。展览在展现香具发展演变历史同时,也重新梳理,诠释沉香雕刻艺术的突出意义,通过故宫博物院,天津沉乔馆收藏的明代至当代沉香雕刻品,传达出这种一个信号:沉香雕刻品虽少,但却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值得更多人关注和研究。
  延伸展览贴近大众生活
  “空灵之约”展览后期,山东省文物局、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沉香保育委员会、北京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联合主办了“承·传”生活至美——当代香室空间艺术展,通过当代设计师的思想,更深入的为大众解读中国香文化。“承·传”展旨在传递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首站设在山博,此次以“香”为主题,邀清当代著名设计师朱小杰和冷岩进行设计创作,推出“坐下来品品香”与“方丈”两个独立空间。
  朱小杰设计的“坐下来品品香”以沉香文化为基点,围绕“坐下来”的主题,营造出以当代家具、香具为核心元素的香室空间,试图让人们慢下来、坐下来品品香,让生活充满味道,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让人们对生活的艺术充满憧憬与热爱。冷岩设计的“方丈”空间,利用沉香和济南大明湖的湿地草坪,营造出中国唐宋庭园造景的早景效果,利用湿地蕴含生机的概念,营造一个充满希望的空间。
  如果“空灵之约”可能给大家带来疑问:曾经辉煌的香文化如何在当下的生活中得以体现?那么,“承·传”的出现便及时给大众提供了一种思考的可能性,也为未来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
  香文化的探索远没有结束,“空灵之约”只是一次全新的开始,后续展览将逐步进入“之约”环节。9月25至28日,第三届中国沉香文化博览会即将在北京展览馆举办,香文化的主题展还将在更大程度上解读香与当下生活的关系。
  (责任编辑:阮富春)
其他文献
清代宫廷藏书浩瀚,为了有效地保存这些文化遗产,清代宫廷除了开辟专门的藏书场地以外,对各种善本典籍包装也很重视,借助宫廷造办处以及地方工艺作坊制作出具有高艺术水准的装具。漆器髹饰工艺在装具制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见的工艺种类有素髹工艺、雕漆工艺、描金工艺、填漆工艺、镶嵌工艺等。与同时期其他器物的同种工艺比较,这些装具的制作工艺、装饰纹样及艺术水准等基本相同,并且设计构思巧妙,装饰和保护功能并重,具
期刊
2012年12月18日晨,一条新闻进入国人的视野:一方清代玉玺在法国艾德拍卖行(Artcurial Paris)以112.23万欧元(约合人民币922.19万元)拍出,买家是位电话委托人。  这不是简单的资讯,玉玺也绝非普品。估价15万至20万欧元的玉玺是法国艾德亚洲艺术专场的重器,图录描述:“清乾隆‘御书房鉴藏宝’玉玺,高2厘米,长4.45厘米,宽3厘米,整体呈墨绿色,刻‘御书房鉴藏宝’六字。来
期刊
力量何也?答案很多。而就艺术而言,力量是永恒的快乐,是艺术表现的主题。自古至今贯通中西,人类就一直试图用某种或某些象征符号来表现它。在古代原始艺术中用它特有的力量——率真、质朴、夸张等表现形式来吸引和冲击着现代艺术家。而在古希腊则通过对人的理想化的表现,将人体变成力量的化身。面对充满力度的人体。我们能领略到生命运动给予我们的巨大满足。就现在艺术中我们具体到不同画种而言,正如以色彩、技法、构图及画家
期刊
越窑衰落的原因与时间  关于越窑衰落的原因,陈万里先生在1937年出版的《越器图录》中说:“……嗣后忠懿归宋,不复需要此巨量越器之贡进,加以赵宋诸帝,力戒奢侈,禁用金饰,恐怕越器就以这种情况而衰落下去。本来越器的大量生产,以及可以做到这样的精妙,是完全由于吴越王的促进,以后的衰落,又是完全受到政治的关系。而在应用方面,既然仅仅用之于进贡,不是普遍推行之于民众,自然整器之流落在人间的很少。”之所以得
期刊
泱泱瓷国,卓卓风华。瓷器是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物质载体。东汉开始,它便沿着丝绸之路,向外扩散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唐代,瓷器贸易从陆路扩展到了海路。宋、元时期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与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海路成为中国与世界交往的要道。正是因为瓷器在海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陶瓷之路”。  19世纪50年代起,日本、菲律宾、埃及等国沿海地区的古遗址中陆续出土一定数量的宋元瓷器。20世纪7
期刊
西藏唐卡艺术有着一千余年的发展历史,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7世纪至14世纪,后期从14世纪至20世纪。前期唐卡主要受外来艺术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外来艺术风貌,而后期则融入了西藏以及中原、蒙古等艺术元素,呈现出浓郁的西藏本土艺术特色。今春某拍卖公司推出的一幅13世纪绿度母唐卡就属于西藏前期的唐卡艺术珍品,展现了十分浓厚的印度一尼泊尔艺术风范,对于研究西藏早期唐卡艺术的风格与题材具有十
期刊
避讳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礼制,大约起源于周代。自秦始皇开始直到清末,避皇帝名讳贯穿整个封建皇权时期,称之为“国讳”。此外,人们在日常交往中还要避各种“私讳”,如祖讳、父讳等,但都不像避皇帝名讳那样具有普遍意义。今天,对于历代避讳制度的考察,已经成为历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判断古代遗存如文献、碑版、书画及以文字为装饰器物年代的重要依据。值得指出的是,不同朝代乃至同一朝代的不同皇帝对于避讳
期刊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收藏有三件珍贵的元代青花瓷器,为1985年4月青州市粮食中转库铁路西侧元代墓葬出土。  此墓出土的三件青花瓷器,一瓶、一盘、一碗,为墓葬中常见的器物组合,从胎、釉、造型、纹饰、青花的發色看,处处都表现出元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三件瓷器胎体均坚致细密,较为纯净,局部含有少量杂质,呈铁褐色小点状,胎体从口沿到底部由薄逐渐增厚,玉壶春瓶和碗尤其变化明显。其釉质莹润,白中闪青,口沿处非常薄
期刊
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收藏有十余件清代官窑瓷器。这些瓷器原先收藏于北平文物陈列所,后来几经辗转,由南京博物院调拨给淮安市博物馆。这批官窑瓷器主要由康熙、雍正、乾隆朝生产,这正是清朝官窑陶瓷生产的顶峰时期,也是我国制瓷工艺史上的一个高峰,无论是造型、釉色、彩绘、制作工艺等方面均达到了较高水准。  清康熙青花云鹤八卦瓷碗(图一)  此碗口径14.1厘米,底径5.5厘米,高7.2厘米。碗外壁腹中部绘一圈伏羲
期刊
泰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拔地通天的独特山势,成为王者与上天对话的地方。从部落酋长的巡狩、柴望到历代帝王的封禅、祭祀,祭泰山以告天地,是几千年来一成不变的大礼。《说文解字》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故作为国家大典的泰山祭祀,为泰山遗留下众多的祭祀神灵的祭品、礼器,我们统称为“泰山祭器”。因这些礼器多是最高统治者所钦颁,所以它代表着当时物质生产及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无论是造型、色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