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标新立异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在高考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考场作文的好与坏,决定着考生语文学科的成败。指导学生写作,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的道理。懂得这个道理,自觉地在写作中应用,加强训练,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笔下自然生花。
  先说说“删繁就简三秋树”。“三秋之树”叶虽落了,可树根扎深了,树干长粗了,树枝变得更硬挺了。虽少了些许绿意,筋骨却强健了许多,精神中融入了一股韧劲,生机里更见顽强,简洁中孕育着新生的力量,清楚明白,一目了然。文章也是如此,简洁明白,流畅自然的文章比繁复冗长、晦涩造作的文章好;深入浅出、内蕴丰富的文章比故作深沉、散乱无序的文章好;主题集中、结构清晰的文章比绚丽虚浮的文章好:真情实感、质朴含蓄的文章比假编空造的文章好。总之,引导学生写作,就要让他们懂得删繁就简、明白清楚、流畅自然的道理。不能东一耙子西一扫帚。有联系就写,就像有皮无馅的包子,读者都吃饱了还没有吃到馅。真这样,文章也就没了价值,没了读者,高考中也就没分了。更要让学生明白:最准确的表达也许只有一句话,即使我们没有完全找到,那也是最贴近的那句最好。加强练字、练句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养成简约生动叙事,清楚明白说理,形象描绘,准确说明,饱含情感写作的良好的创作习惯。我们的文章就能写得如“三秋之树”一般精神而挺拔。当然,这里不是说写作的字数少就是好文章,如果光简练而不明白,那就走到另一个极端去了。
  再说说“标新立异二月花”。冬未尽,春欲来,草枯叶败,冰雪尚在,就在这一片肃杀荒凉之中,万物复苏之时,一枝二月兰已破土而出,傲寒独放,对人的心灵是何等的震撼!为什么?小小的二月兰没有牡丹的富贵美丽,没有荷花的清新透澈,没有玫瑰的芳香浪漫……如果她和百花齐放,她确实是貌不惊人,既不会有太大的吸引力。更不会有如此的震撼力,可她偏偏开在严冬未尽的二月,开在百花惧怕寒冷而未敢开放之际!给漫长的冬天以警告,也预示了春天的到来,这就是标新立异。学生写文章,如果人云亦云,那就很难出新了。没了创新,你的文章也就落入“泯然众人矣”的俗套之中。因此,引导学生写作,可以鼓励他们在尊重客观的基础上去推陈出新。创新写作,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美化文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题一半文。好的题目能让读者眼前一亮,耳目全新。确立题目要遵从小中有大。朴实幽默,含蓄自然,清新爽且,突出主旨等原则。花俏不等于好,怪诞不等于奇。《小橘灯》、《背影》、《济南的冬天》、《荷塘月色》等都是质朴简约的好文题,但决不花俏、怪诞。
  2 写考场作文,要培养学生在开篇和结尾中的创新意识。不拘一格、别出心裁的开篇。才能引人入胜,并紧抓读者,通过自然万物,社会现象,生活情景,百态人生来引人主旨,揭示道理;引用名人名言,名篇名句或典故来说理或归纳都有出新的一面。结尾更要有哲理性,有思考的余地。文无定式,只要合理创新就会有佳作出现。
  3 文章的内容和材料要有创新,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正如饭馆的饭菜要烹调得香甜可口,才能吸引顾客;房子设计得样式新颖,装修漂亮。才能得到众人的称赞。写文章也同样,只有把平淡的材料写得推陈出新,把常见的景物写得生动逼真,才能吸引读者。千万不可动辄就牛顿、爱迪生、诺贝尔、居里夫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运用新的、感人至深的材料,引发读者新奇深切的感受,这也是吸引读者的一种方式。那些以离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怪论、怪事为取胜手段的文章不可提倡。同样,文章的体裁、结构都有宽广的创新天地,但一定要提醒学生杜绝“四不像”文体,以免把学生引入以“怪”为“新”的误区。
  4 政治上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道德上要合乎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要求;思想上要有民主、科学、个性的意识;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趣、乐观的精神、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原则的立场。考生既可以高唱主旋律,歌颂真善美,电可以表现阴暗面,抨击假恶丑。
  写文章是为了让人读懂看明白,是为了能让读者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包含感情如三秋之树,标新立异似二月之花。写悲伤让读者潸然泪下,写快乐让读者欣然自喜,讲道理使凄者明明白白,说景物让读者如身临其境。有感而发,清楚明白,流畅自然,新奇得体,这样的文章任谁看,都会拍手称赞。
其他文献
如果说小说如同舞台上千变万化的女优伶,那么散文则是一个温婉雅致内涵丰富的水墨女子。这样的女子,可远观而感其神,可近读而品其韵,这样的女子,本身就是一幅水墨画啊!走近她,让我们从多角度去品读她,去欣赏她吧!    一、形象动人血肉丰    散文描写不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情都有其形象,都有形有质,让人可触可感。因此,解读散文,首先要关注其中的形象。  其一为景物描写。俗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又谓
期刊
中国古典美学偏重于感性形态,但在感性形态中又充满着古典的理想主义。这首先表现在它闪耀着艺术辩证法的光辉,其中大量成双成对的范畴。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如神与形,虚与实,情与景。情与理,动与静等等。每一件艺术品,每一个艺术形象,都是这一组组矛盾关系的对立统一体。清画家石涛说:“山川万物之具体,有反有正。有侧有偏,有聚有散,有远有近,有内有外,有虚有实,有断有连,有层次,有剥落,有丰致,有缥缈此生
期刊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别时难舍难分。别后更是思绪缕缕。多少痴情怨女,望穿秋水,翘首期盼,为心爱的人等得肝肠寸断。等待题材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中的翠翠就这样痴心执著,孤寂地守在渡口等待傩送归来。没有人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  诗词中等待的故事更加哀怨动人。人教版教材中郑愁予的《错误》“轻巧清隽”,“美丽凄哀”,是一曲爱恨交加的相思
期刊
我省2009年秋季将开始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进行语文新课程改革,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现今许多学生厌倦写作,许多作文指导课重写作技巧轻写作内容。重理论讲解轻实践积累的现状,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应加强写作素材的储备训练。尤其进人高三作文备考阶段,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为素材枯竭而苦恼,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几乎成了这些学生作文时的最大障碍。时代“活水”无法进入他们
期刊
于永正老师说:“科学求真,艺术求新,人文求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要努力使每一节语文课艺术化。”他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首先不是处理教材的艺术,而是善待学生的艺术。”细节教学能体现于老师育人的艺术,突现了课堂教学的亮点。闪耀着人性之光。  例如《翠鸟》教学片段:  学完《翠鸟》的一、二两段,我一看表,离下课还有七分钟。留七分钟学第三段。绰有余裕。因为这一段并非重点。  我发现小庆打了个哈欠,用
期刊
语文教学好比插花。要有丰富的材料。还要有高超的艺术。高明的艺术家,总能利用一些小的点缀来衬托突出主体的美丽。语文教学也是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伴随着教学主线有意地插入一些活动片段,增加一些课堂点缀,可以营造氛围。调动情绪,延伸深化教学内容,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从教学功能来说,插入活动可以分为很多类型。现就其中几种常见的进行一下简要分析。  在教学活动的开始进行一下点缀,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文章
期刊
近年高考中,文学作品阅读一直是语文试卷中的重头戏。纵观全国各地的试题,仍然是散文阅读居多。“正确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既是吃透文章的基础,又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因此,引导学生抓特点,找规律,理思路,是散文阅读备考的一个有效方法。    一、明确概念、确立筛选思路    1 总领句:在下文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关键要判定总领到哪个或哪些自然段。  2 总结句:在上文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关键要判
期刊
我有幸参加了2008年全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这次以“演绎激情,本色语文”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在实施新课标的大环境下,标榜“本色语文”是不是不合时宜呢?一时让我困惑。通过聆听名家专家的讲座,目睹名师的风采,让我心头的疑云顿释。    一、读出语文味,还原语文本真    不管是名师上课,还是获全国大奖赛的一等奖获得者上课,课堂无一离开诵读。不管是文言文教学,还是现代文教学
期刊
提到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们往往立刻会反应出一个词:异化。说起人的异化,往往认为其社会性因素是最为主要的。但是,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人的异化的唯一原因吗?昆德拉说:“如果我们不愿意被一些关于卡夫卡的神话和传说欺骗。我们就找不到弗兰兹·卡夫卡对政治感兴趣的任何一个重要迹象。”他又说,“人们试图把卡夫卡的小说解释为对工业社会,对剥削、异化、资产阶级道德的批评,可是,在卡夫卡的世界里。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构
期刊
一个比他更年轻的诗人收到他那著名的十封信之后写道:“一个伟大的人、旷百世而一遇的人说话的地方,小人物必须沉默。”  是的,我们都是一些应该沉默的人。可是我们不能够,因为我们偶尔也像里尔克一样寂寞。冬天里的寂寞。春天里的惆怅和秋天里的伤感,就像当年加在里尔克身上一样,也会加在我们身上。  在里尔克的世界里,在他的自语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是“寂寞”和“爱”。他认为寂寞是美的,因此人应该寂寞。必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