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小说如同舞台上千变万化的女优伶,那么散文则是一个温婉雅致内涵丰富的水墨女子。这样的女子,可远观而感其神,可近读而品其韵,这样的女子,本身就是一幅水墨画啊!走近她,让我们从多角度去品读她,去欣赏她吧!
一、形象动人血肉丰
散文描写不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情都有其形象,都有形有质,让人可触可感。因此,解读散文,首先要关注其中的形象。
其一为景物描写。俗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又谓“一枝一叶总关情”,也就是说,品读散文不离“情”。此情乃作者之情,所谓作者“以文传情”:此情亦乃读者之情,所谓读者“披情入文”。这种感情由读者的体味、感悟、揣摩而逐渐如一滴墨融于水,或浓或淡,亦疏亦密,悄悄勾勒,慢慢想象,而后逐渐成形。宛如水墨女子临水而笑的那点神韵,达人心魂。
如《故都的秋》,文中展现了北国秋景中特有的那从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喇叭花的蓝朵”,“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极细微极柔软的槐花落蕊”……作者不急不缓一点点勾勒,其特有的情愫已悄然浸润其中。读者要抓住这些独具特色的北国秋景,闭起眼来,展开想象,静静揣摩,才会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契合,才会体味到郁达夫这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那细腻、深刻而独特的情怀,才会明白他为什么会梦萦魂牵地眷恋着那独具“清、静、悲凉”况味的北国之秋。可见,读者正是要抓住这烙印着作者情感的独特景物。去捕捉他的思绪,并慢慢走人作者的心田。因此,看散文要抓景物,重想象,多揣摩,作者、文章、读者三者合一,方可进行准确的解读。
其二为线索事物描写。一个特殊事物往往会成为作者感情的寄托,或成为感情喷涌而出的泉眼,或成为文脉必不可少的线索。这是作者抒情的一个道具。仿佛,那水墨女子手中的古书,桌上的瑶琴。如《泪珠与珍珠》中,作者将一滴眼泪细细描摹,将那“书中泪”、“思乡泪”、“怜子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层层深入慢慢晕涂。一颗颗泪珠晶莹闪亮,原来每一颗泪都是用人类最美情感凝结而成的珍珠啊!品读这样的散文。需要我们抓住线索事物,整体阅读,不断组合,不断深入,不断联系,蓦然回首,必会发现,原来,这特有的事物已成了和文章血脉相连的触点,凝神于此,细细品味,才会读懂作者的心灵。“一叶而知秋”。由此,也让我们明白,原来物之动人,恰如水墨女子手中的书。桌上的琴。物我相依。
其三为事的描写,尤其是那细节的描写。最动人心。每一处细致入微的描写。无不渗透着人物的个性,无不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如《纪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详细描写三个女子临难的情况:“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由这些徒手请愿的女学生临难前的细节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反动政府那令人发指的罪行:中弹在执政府前,说明政府已是杀人的工具:“从背部入”说明刘和珍当时背对开枪者,根本没有流言中所谓“暴徒”的情形;“斜穿心肺”。说明当时政府下的命令是死命令,屠杀徒手的女学生。一枪毙命,狠辣异常。由此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细致的描写三个女子的临难的过程时又怀着怎样的痛苦和愤怒。细节描写,让散文生动起来,仿佛抓住水墨女子精致的五官上的一颦一笑。细细勾勒。细细体会。方可体会到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绪,进而解读作品的主题。
二、语言动人舞水袖
散文的语言恰如水墨女子身上的服饰,彰显她的身份和个性:是俏雅秀丽的大家闺秀,还是清纯朴实的乡村少女。是高贵典雅的宫廷美妇,还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脱俗女仙,都由此而个性鲜明。
品味散文语言又离不开以下两点:其一为调动五官重想象。品味散文的语言则要想象作者为我们描写的是怎样的画面,刻画的是怎样的人物。如品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则想象“那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是笼着轻纱的梦”似的月下的荷塘有着怎样的朦胧。那“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花香气又有着怎样的淡淡幽香。“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描摹出的又是怎样的一种意境。体会眼之所见,耳之所闻,鼻之所嗅,心之所系。只有这样,才能让散文的语言美直入心脉。和作者、文章融为一体。
其二为品读修辞看风格。有的散文善用白描。以清新脱俗的语言,娓娓道来,不求工而自工,不求煽情而其情自至。如《项脊轩志》,其文在朴实清新的叙事中,让我们感慨其“子欲养而亲不在”、“红袖添香梦醒时”的人生苦痛与怅恨。生离死别。奈何人去物在,庭中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睹物恩人,何其哀也!有的散文善用修辞,辞藻华丽。仿佛水墨女子身上的八幅百叶裙。仿佛一件霓裳羽衣。在我们面前层层展现光华。如张晓风的《春之怀古》,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一段段运用排比、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的优美语言如飞珠溅玉,使作品活色生香,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细腻深沉的情愫。感受到散文语言的博大精深。典雅秀丽。
品味散文,如同走近那水墨气质的女子。我们在品读她时,远观其行,细摩其态,赏玩其姿,亦细究其神。找准切入点,方可领略散文的美,让她们的形象在我们脑中丰满,在眼前妍丽,在心中永恒。
一、形象动人血肉丰
散文描写不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情都有其形象,都有形有质,让人可触可感。因此,解读散文,首先要关注其中的形象。
其一为景物描写。俗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又谓“一枝一叶总关情”,也就是说,品读散文不离“情”。此情乃作者之情,所谓作者“以文传情”:此情亦乃读者之情,所谓读者“披情入文”。这种感情由读者的体味、感悟、揣摩而逐渐如一滴墨融于水,或浓或淡,亦疏亦密,悄悄勾勒,慢慢想象,而后逐渐成形。宛如水墨女子临水而笑的那点神韵,达人心魂。
如《故都的秋》,文中展现了北国秋景中特有的那从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喇叭花的蓝朵”,“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极细微极柔软的槐花落蕊”……作者不急不缓一点点勾勒,其特有的情愫已悄然浸润其中。读者要抓住这些独具特色的北国秋景,闭起眼来,展开想象,静静揣摩,才会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契合,才会体味到郁达夫这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那细腻、深刻而独特的情怀,才会明白他为什么会梦萦魂牵地眷恋着那独具“清、静、悲凉”况味的北国之秋。可见,读者正是要抓住这烙印着作者情感的独特景物。去捕捉他的思绪,并慢慢走人作者的心田。因此,看散文要抓景物,重想象,多揣摩,作者、文章、读者三者合一,方可进行准确的解读。
其二为线索事物描写。一个特殊事物往往会成为作者感情的寄托,或成为感情喷涌而出的泉眼,或成为文脉必不可少的线索。这是作者抒情的一个道具。仿佛,那水墨女子手中的古书,桌上的瑶琴。如《泪珠与珍珠》中,作者将一滴眼泪细细描摹,将那“书中泪”、“思乡泪”、“怜子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层层深入慢慢晕涂。一颗颗泪珠晶莹闪亮,原来每一颗泪都是用人类最美情感凝结而成的珍珠啊!品读这样的散文。需要我们抓住线索事物,整体阅读,不断组合,不断深入,不断联系,蓦然回首,必会发现,原来,这特有的事物已成了和文章血脉相连的触点,凝神于此,细细品味,才会读懂作者的心灵。“一叶而知秋”。由此,也让我们明白,原来物之动人,恰如水墨女子手中的书。桌上的琴。物我相依。
其三为事的描写,尤其是那细节的描写。最动人心。每一处细致入微的描写。无不渗透着人物的个性,无不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如《纪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详细描写三个女子临难的情况:“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由这些徒手请愿的女学生临难前的细节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反动政府那令人发指的罪行:中弹在执政府前,说明政府已是杀人的工具:“从背部入”说明刘和珍当时背对开枪者,根本没有流言中所谓“暴徒”的情形;“斜穿心肺”。说明当时政府下的命令是死命令,屠杀徒手的女学生。一枪毙命,狠辣异常。由此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细致的描写三个女子的临难的过程时又怀着怎样的痛苦和愤怒。细节描写,让散文生动起来,仿佛抓住水墨女子精致的五官上的一颦一笑。细细勾勒。细细体会。方可体会到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绪,进而解读作品的主题。
二、语言动人舞水袖
散文的语言恰如水墨女子身上的服饰,彰显她的身份和个性:是俏雅秀丽的大家闺秀,还是清纯朴实的乡村少女。是高贵典雅的宫廷美妇,还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脱俗女仙,都由此而个性鲜明。
品味散文语言又离不开以下两点:其一为调动五官重想象。品味散文的语言则要想象作者为我们描写的是怎样的画面,刻画的是怎样的人物。如品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则想象“那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是笼着轻纱的梦”似的月下的荷塘有着怎样的朦胧。那“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花香气又有着怎样的淡淡幽香。“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描摹出的又是怎样的一种意境。体会眼之所见,耳之所闻,鼻之所嗅,心之所系。只有这样,才能让散文的语言美直入心脉。和作者、文章融为一体。
其二为品读修辞看风格。有的散文善用白描。以清新脱俗的语言,娓娓道来,不求工而自工,不求煽情而其情自至。如《项脊轩志》,其文在朴实清新的叙事中,让我们感慨其“子欲养而亲不在”、“红袖添香梦醒时”的人生苦痛与怅恨。生离死别。奈何人去物在,庭中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睹物恩人,何其哀也!有的散文善用修辞,辞藻华丽。仿佛水墨女子身上的八幅百叶裙。仿佛一件霓裳羽衣。在我们面前层层展现光华。如张晓风的《春之怀古》,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一段段运用排比、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的优美语言如飞珠溅玉,使作品活色生香,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细腻深沉的情愫。感受到散文语言的博大精深。典雅秀丽。
品味散文,如同走近那水墨气质的女子。我们在品读她时,远观其行,细摩其态,赏玩其姿,亦细究其神。找准切入点,方可领略散文的美,让她们的形象在我们脑中丰满,在眼前妍丽,在心中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