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取小学作文的写作材料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miha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的材料既是形成文章主题的基础,又是表达作者观点的支柱。材料的收集积累是写作的第一步。学生如何获取写作材料,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进而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呢?
  一、观察生活是获取写作材料的第一途径
  为获取写作材料,托尔斯泰在彼得堡、莫斯科的农村呆过;杜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姚雪垠在书斋里“众里寻他千百度”…… 文学大师们搜集材料的做法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要想得到最直接的写作材料,就必须全面、细致、深入地观察生活,善于抓住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才能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从生活中攫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认识客观事物的起点是观察。没有独具慧眼的观察能力,对生活中的人物就会习以为常,对代表新思想的新鲜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就写不出好文章。观察要善看、善析、善问,确定好的观察中心,选择好的观察角度,掌握好的观察顺序,随时做观察笔记。同时,要对观察所得的丰富的、具体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鉴别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特点,才能把它们写得新颖、独特、真实、生动。如在三年级一次的作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看谁写的有意思。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光凭说教肯定会有很大的难度。于是,我带领学生做了一个实验,用盆端几条鱼让学生现场观察,这些鱼在水中活蹦乱跳,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实验开始了,我用剪刀剪掉一条小鱼的鱼鳍,再把小鱼放回水中,提问:“鱼会怎么样?”学生会看到被剪了鳍的小鱼在水中栽来栽去。接着,我又剪掉了鱼尾,让学生再观察被剪掉鱼尾的小鱼在水中是怎样的。他们又会看到一条在水中撞来撞去的小鱼。我不失时机地讲解了鱼鳍与鱼尾巴的作用,让学生们明白了:鱼鳍是用来保持平衡的,鱼尾掌管方向的。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作文中“没啥可写”的问题,而且有助于学生写出内容充实、富有新意的好文章,同时还让学生学到了有关鱼类的知识。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会让作文内容更加充实。教师要重视开拓学生的社会生活视野,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们创造更多走进自然、体会生活、寻找生活的机会。比如,常带学生去登山、郊游,做一些义务劳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观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寻找生活的亮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开拓自己的视野,增长见识。这样,学生写作时就学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而发,从而写出优秀的习作。
  二、积累名句是获取写作材料的最佳途径
  无论是在课文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外的阅读过程中,总会有很多文质兼美的妙词佳句,教师要注意开发这些资源,让学生学会积累。平时,我鼓励学生广读博览,注意培养他们多读书的习惯,让他们从书中吸取知识,开阔眼界,积累素材,逐步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品赏能力。学生有了大量的语言积累,作文的素材就更丰富了。具体做法是:
  1.充分利用语文课本的丰富资源
  语文课本中选编了大量古今中外名家名著及赞颂仁人志士的文章,一段段优美的文字、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一切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净化着我们的灵魂,改造并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若能摘抄积累下来,我们何愁没有写作素材?再者,教材中,妙语怡景比比皆是,比如三年级叶圣陶先生笔下的《荷花》,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西湖》;四年级的《泉城》《九寨沟》;五年级的《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六年级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三亚落日》等,每篇文章都有精彩的语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领略祖国美丽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地积累了文本里的优美句子和词语,久而久之,定会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从课外阅读中搜集、积累写作材料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学生每天看到的挺多,阅读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搜集整理,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阅读中的体悟和经典名句都付之东流。所以,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的同时,还要求他们摘抄好词、好句、好段,做好读书笔记。每周,我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积累成果。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主动积累的积极性,让学生渐渐地养成了积累的习惯。有了丰富的积累,何愁写不出佳作?
  三、阅读书籍是获取写作材料的有益途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如马克思为写《资本论》读过1500种以上的书;我国明末史学家谈迁自幼博览群书,终于写出了名垂青史的鸿篇巨制《国榷》……古往今来,哪一个有成就的作家和诗人不是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故而有了“学富五车”“读了唐诗300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由此可见,大量的阅读对获取写作材料是何等的重要。
  我国历代著名学者、作家读书与写作的经验和论述,一直为人们推崇和遵循。当我们打开书本的时候,就好像打开了世界的大门、历史的通道,天上人间尽收眼底,五湖四海就在脚下,古今中外醒然可观。阅读使我们游历世界,认识社会,理解历史兴亡衰替、沉浮演变的规律;阅读让我们了解各种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倾听他们的呼声,让我们体悟人间的悲喜。阅读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充实了我们的头脑,也使我们获取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阅读要坚持泛读和精读相结合。泛读,可以增加阅读量,用较少的时间阅读大量的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博采众家,取其所长,广泛涉猎各种书籍;精读时要熟读深思,仔细揣摩,反复研究,发现其中的精华,领略其中的妙处。泛精结合,方可广积知识,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当然,获取写作材料还有多种方法和途径,比如看电视、听广播、与朋友交谈等等,也能使自己开阔视野,受益匪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写作材料是日积月累的,只要我们长期地坚持和不断地努力,才能使学生养成经常性积累的良好习惯,这样作文“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写作水平将会逐步提高。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数学课堂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猜测、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在课堂上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要精彩,唤起学习热情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关键,能使学生具有主动参与的热情。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依据学科特点,把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这一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知识。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在生活实践中理解数学问题  学习是学生自身的内部活动。教师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