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整合的实践研究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xin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题。本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程教学为平台,通过对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力图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整合,凸显《基础》课程的育人功能,对培育和引导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的成长、成才、成功,对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升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整合;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0-0106-02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1]。法律和道德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功能互补。大学生法制教育既具有公民教育性质,又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范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是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主渠道[2]。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基础》课教学重难点。
  一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整合的理论依据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新理论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整合提供了理论依据支撑。
  2001年,“以德治国”思想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自此,以德治国思想具有法律意义,并与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紧密结合,成为当代中国的治国方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既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又增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新的理念,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从三个层面凝练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进一步体现了国家治理与发展离不开道德与法律共同调节与服务,并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课程教材的主线。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着重强调“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这一论述,深刻阐释了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整合的实践途径
  2015年《基础》课进行了教材修订,明确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逻辑主线,贯穿教材始终。教材章节内容布局从个体观念成长、社会道德约束到国家法制治理,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所概括的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目标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相辅相成[3]。通过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基本法律原则、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大学生行为规范等路径,探寻若干个大学生道德与法制教育的结合点,并形成课堂教学方案,是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 “基础”课教学体系中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内容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内容整合遵循下列原则:一是对教材内容的问题提炼和重点聚焦;二是对教材内容的理论挖掘与深度拓展;三是对教材内容贴近和针对大学生成长的生活化转化。
  (1) 由教材内容体系走向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研究
  “基础”课教材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为一体,在教材体系和内容上做出了多方面的创新性的探索。从教材内容体系向教学内容体系转化有两个难点:如何通过教学体现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融合的逻辑性;如何将教材体系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结合转化为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专题,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内容整合的实践探索
  尝试整合既属于道德又属于法制教育的内容。例如:人们主权观念教育,既是道德教育的内容,又是法制教育的重点;为人民服务观念教育,既是道德原则,又是法定义务;诚实守信既是道德规范,也是法律原则,且诚信教育一直是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点;爱国主义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美德,也是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的体现;拾金不昧既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义务等等。对上述既是法律问题又是道德教学内容的作为“结合点”进行教学设计。
  尝试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注重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互动性和交叉性,在法制教育中体现道德精神,在道德教育中渗透法制元素,结合大学生认知的特点,创建以行为规范为基础,以思想观念为核心,以相关权利与义务为重点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教学内容体系[4]。
  2 “基础”课教学体系中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方法研究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体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整合,凸显“基础”课程教学目的:培育和引导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成长、成才、成功,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1)案例教学法
  以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法律和道德关系的探讨是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的方法之一。案例的选择应具有科学性、典型性、时代性、可思考性等,与教材内容相契合。例如,为了更好诠释拾金不昧既是良好公德,也是法律义务。摘录某报纸新闻一则:司机送还乘客失物,该不该要路费?通过案例讨论回答下列问题:拾得遗失物必须归还么?遗失者悬赏有法律效力吗?拾得者领赏违背道德吗?引导同学们在案例分析和问题思考中明确:拾金不昧是一个道德要求,是义利观在生活中的体现;同时也是保护他人财产所有权的法律义务,《物权法》明确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为了使道德情感得到认可和尊重,平衡拾得者和遗失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物权法》112条还规定“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和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体现了法律对道德行为的保障。
  (2)情感体验法
  通过课堂氛围的创设以及合适的情绪情感载体的运用,让学生去观察、思索、选择,去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他人、正确认识社会。例如,通过观看俞敏洪的演讲“相信奋斗的力量”,认清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以及如何去创造更有价值的人生;通过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家乡文化,激起爱家人、爱家乡、爱祖国之情;通过现场模拟“表白爱”和“拒绝爱”的情景,理解正确的恋爱观;就萨德事件探讨如何理性爱国,使同学们明确爱国是我们的优良道德传统,爱国是在法律基础上采取的合理行动。
  (3)实践活动法
  以道德和法制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为落脚点,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融合。开辟第二课堂并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拓展到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社区服务、就业创业等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公益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宪法纪念日、法律进社区,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等活动。
  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题。本研究以“基础”课教学为平台,通过对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力图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整合,凸显“基础”课程的育人功能,对培育和引导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的成长、成才、成功,对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升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陈大文.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探讨[J].思想理論教育导刊,2011(3):54-58.
  [3]岳鹏,贾海刚.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教材的深度解读及理性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7):86-93.
  [4]陈大文.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关于《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2006(17):20-24.
其他文献
上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杰克·伦敦,在其小说《野性的呼唤》里面,使用极其形象的描绘手法,塑造了一只有着丰富感情和思维,行动极其敏捷的狗,取名巴克。这只人性化的狗在其生长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主人。有自私自利的主人,把巴克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也有通过各种各样残酷暴虐的方式试图驯服它。人们对于巴克的控制以及驯养形象地说明了人类和动物之间的恶劣关系。另一方面,巴克所处的狗的社会内部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欺压
期刊
当前,社会各行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虽然我国高校软件专业毕业生很多,但大部分进入企业后的毕业生主动或被动定位为“码农”,往往因跟不上产业的迅猛发展与技术的快速更新而倍感压力,简单的认为软件行业是“青春饭”行业,进而选择辞职转业;与之相对应的是,许多软件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 甚至不愿聘用毕业生。实际上,企业真正缺少的是能够快速理解软件架构及编码核心思维并能根据新技术、新潮流创新求变的人员,
期刊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1-3]。我国现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646所,超过普通本科高校总数的50%,培养的毕业生占全国非“985”“211”普通本科高校的45%,已经成为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4-5]。由
期刊
现代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以及高校内部广泛关心的问题。如今高校的科研实用性不强,与教学脱离现象很严重。针对这种现象,无论是高校工作者还是理论研究者都应该对科研的性质做一个明确的定位。高校科研的作用并不是弱化教学的功能,而是要为教学服务,是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科研的教育性”界定  我们知道高校科研的特征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教育性、基础性、综合性、自由性。其中,教育性是高校
期刊
一 责任感及社会责任感教育   1 责任及责任感   责任指的是每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对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以及对自己的选择或过失所承受的后果。它是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联系的纽带。责任的核心内涵即其内在的规定性,是外在的社会规范通过个体的认知和情感体验转化为信念、意志,进而内化为个体认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责任感也称责任意识或责任心,属于道德情感的一部分,是个体对自身在人类社会和自
期刊
[摘 要]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对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水平和个人发展成就的总体描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要体现实证性、务实性、导向性、标识性和激励性。地方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应该培养“厚德明法、通情晓理”综合素养突出的创新性应用型基层法治人才。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期刊
[摘 要] 根据调研发现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除了社会的外在因素外,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不足、培养方式低效、实践训练缺乏等方面。培养问题的存在与就业难形成正相关关系,因此,要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优化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关键词] 就业;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
期刊
[摘 要] 对健全人格和导师制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阐述,针对应用化学专业大学生人格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育人实践,探索了基于本科生导师制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性和主要措施,提出了导师选聘、培训、工作内容、原则、履职措施、多元化评价考核等具体策略。  [关键词] 健全人格;本科生导师制;人格培育;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
期刊
[摘 要] 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已经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与讨论。智能制造的实施与推进需要智能人才的支撑,基于智能人才的能力要素分析,如何培养出适应智能制造业的智能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值得深思的课题。  [关键词] 智能制造;智能人才;创新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0-0038-02  
期刊
[摘 要] 推进应用型管理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特色化建设是该学科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招。以钦州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广西重点学科为例,着力探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特色化建设定位、原则、目标与路径,以期为应用型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提供借鉴。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特色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