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绽放思维的花朵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0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语文教学而言,很多人以品词析句、涵泳文字为目标,并将抓好文字的积累和落实作为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忽略了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堂最需要的是教师和学生思维的碰撞,生生和文本的智慧交融,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文本的心灵沟通,而这一切都需要思维的绽放。教师要善于引导和把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思维迸发。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笔者根据《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探究有追问,让思维更多彩
  追问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技巧,尤其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教师要抓住关键词语,找准能够引发学生共鸣的细节,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其思维绽放异彩,获得提升。如在“栽花”这个课文片断中,高尔基的儿子来到高尔基休养的小岛之后,顾不上休息,很快就投入栽花的工作。这个片段有几个关键问题值得思考:为什么儿子顾不上休息?(他想种很多花草)为什么他要忙碌地栽种花草?(他想让爸爸的小岛到处都盛开鲜花)为什么他要这样想?学生由此体会到儿子非常爱爸爸,为了让爸爸看到美丽的花儿,闻到芬芳的花香,马不停蹄地投入劳作。也有的学生认为,儿子顾不上休息,来了之后就忙碌地栽种花草,然后又匆忙离开,这说明他非常想让爸爸快乐。我再次追问:高尔基的儿子还不到十岁,他都能这样关心爸爸,说明了什么?通过思考,学生体会到这不但是高尔基教育的结果,更是高尔基的儿子将爱回报给爸爸的证明。爸爸的爱教会了儿子用爱来回报,而儿子也学会了用爱来感动爸爸,让爸爸快乐。
  通过在关键处不断追问,学生一步步理解了课文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使语文思维有了不同的色彩,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姿多彩。
  二、指导有层次,让思维更有效
  在教材文本中,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层次,充满了逻辑之美,此时教师要把握好目标,而后由点及面,由面到点,进行有层次的指导,步步推进,带领学生一点点地深入文本,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如在“写信”的课文片段中,学生找到了关键的一句话:“‘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既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也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呢?这里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高尔基向儿子表示感谢,感谢他在岛上给自己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那些盛开的美丽鲜花;第二个层次是高尔基告诉儿子,给予他人美的东西可以随时随地,并不受限制,而且美的东西也有很多很多,并不仅仅是鲜花;第三个层次是高尔基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做一个给予他人美好的人,远胜过从他人那里拿走美好的人,因为乐于付出,帮助别人,有益于社会,也会让自己获得无尽的快乐。
  在这三个层次中,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谈谈自己的体会,如“你怎么理解美好的东西”“你怎么理解给予和拿走”,然后让学生从生活中举例说明什么是“给予”,什么是“拿走”,并谈谈自己“拿走”和“给予”的经历,最后让学生思考:高尔基非常爱儿子,那么高尔基是怎么爱儿子的?
  通过以上环节的分层指导,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中的内涵,增强自主感悟。
  三、智慧引导,让思维更活跃
  在课改大潮的冲击下,语文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更呼唤课堂智慧。教师要善于从文本入手,挖掘其中的智慧,让学生的智慧与文本的智慧交相辉映,让教师和学生的智慧交融和碰撞,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活跃。
  如在教学“赏花”片断时,我采用多媒体,让学生看到花儿绽放的图片,并这样引导学生:“高尔基的儿子走了,但他精心栽种的花草盛开了。仔细读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看到了月季花,有的认为是玫瑰花。此时我继续引导:“哪些词语能描写这样迷人的场景?”学生想到了“姹紫嫣红”和“春色满园关不住”。我追问:“你能想到哪些学过的诗句是描写这盛放的花儿的?”学生在智慧的引导下,将之前学过的旧知都在脑子里重新过了一遍,并进行了比对和检索,对词语和古诗的意境有了更深一层的把握,并在表达的同时,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又提升了写作能力,使得智慧与文本交融,心灵领悟力大大提高。
  通过以上环节的智慧引导,学生不但能够温故知新,而且能够推陈出新,将过去的知识与现在所学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思维是基本单位,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也是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抓好字词的品析,抓好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更要将思维贯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探究时多一些追问,在指导时多一些层次,在引导时多一些智慧,让语文课堂绽放思维的花朵,为课堂增添智慧的光彩。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当前,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有鉴于此,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指导与自主结合,教给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    只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书,学生课外阅读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内外有机结合;泛读与精读有机结合;读书与笔记有机结合。  其次,要上好各类课外阅读指导课。①上好读前指导课,如文学导读、名著导读、
在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候选人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校一位教师执教了《安塞腰鼓》第一课时。教师们听完课后都一致认为,该教师谨遵高年级段的教学目标,落实“教语文”的鲜明视角,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切切实实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授课教师从学情出发,巧妙地引领学生享受了课文中美轮美奂的语言节奏。现将其教学片段进行摘录并试作剖析。  【教学片段】  师:这安塞腰鼓
以读为主,注重学生自己独特的感悟,是新课程视野下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阅读,从而达到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一、自读自悟,感悟语言  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情感体验等差异,导致学生的阅读带有差异性和个性化色彩。当然,也正是这种差异和个性化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活力四射。因此,我们要多多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在读中
依托灵动的文本,准确把握文本语言的价值,挖掘文本资源进行语言拓展,是词语积累行之有效的途径。下面,笔者就如何随文扎实、高效地拓展、积累词语谈几点看法。  一、巧用文本语言,生成积累  低年级文章比较简短,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果潜入文本,细细品读,有时也不难发现,这些看似浅显的语言背后暗藏的是一个个熠熠生辉的优美词语、名言警句等。轻轻翻阅,课本这个简单而精美的“字典”为我们生动地提供了理解词
作文训练是中年级教学的重点,低年级则重在“说话”,旨在培养学生准确、合理、得体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幻想、爱动手的特点,抓住课堂及生活实际中的种种契机,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写的兴趣,从而为三年级的习作打下基础。  一、抓住课文——激发写的兴趣  童话故事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教师可利用学生爱幻想的特点,通过续编、创作童话等形式,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灵感的碰撞,培养学生表达、倾听的能力,这是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和推广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因所在。然而,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式也一直伴随着“形式主义”、“高耗低效”的质疑。笔者认为,把握好展开合作学习的正确时机,实现教学质量与课堂效率的“共赢”,是提升合作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之一。  一、百舸争流千帆进——在“开放”时切入  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不同、性格各异,对文本的解读也会
《故乡的芦苇》这篇美文是著名作家燓发稼所写的,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选用了这篇文章,在阅读教学中的案例也很多。而张老师在我校教研时却以此文为范例让学生仿写了一篇习作——《我爱家乡 》。这节读写结合课给了听课者耳目一新的感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节以读写结合为主要策略的写作指导课,这节课所呈现的是一种全新的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写作的教学模式。《故乡的芦苇》是编排在五年制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
《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写作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当前,学生的作文水平又如何呢?他们把写作当作折磨心灵的苦差事,一听到作文就头疼,一写到作文就绞尽脑汁,因为“家中无米”——头脑空空,字、词、句等素材贫乏;与人进行口语交际时,也不能畅所欲言。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习作中充分展示个性,写出情真意切、童趣盎然的作文呢?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
现在的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学生怕写作文的现状。他们写的作文,要么言之无序,要么言之无物。写作时,他们挖空心思,到头来写的文章却是千篇一律。有的学生开头写得很精彩,可一到重点却一笔带过,帽下无人。这样的文章没有真情,更谈不上有感人之处。这些现状一直困惑着我,也一直鞭策着我寻求学生乐于习作的方法。  一、在观察中丰富感知,自由倾吐  语文新课标指出: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小学生年龄小,往往注意力不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保持并提升课堂的“语文味”?从“读”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教学的《天上偷来的火种》一课,谈谈如何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从走近文本到走进文本,在“读”中反复与文本对话,感悟人物形象。  一、一箭双雕“入境读”,进入文本的情境之中  课伊始,学生还没有完全从课余的兴奋回到课堂,此时可以创设一种走近文本的机会,或者安排学生一节一节轮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