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渠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hhl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读为主,注重学生自己独特的感悟,是新课程视野下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阅读,从而达到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一、自读自悟,感悟语言
  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情感体验等差异,导致学生的阅读带有差异性和个性化色彩。当然,也正是这种差异和个性化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活力四射。因此,我们要多多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
  比如教学《烟台的海》第二自然段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问:“冬天烟台的海有着怎样的独特景观?”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自读自悟。
  学生反馈如下:
  A.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浪头多、声音响、速度快、来势猛、力量大)
  B.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
  C.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重。
  当然,这一层次的阅读体验是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初步感受,但毕竟揭开了文章中心“面纱”,有了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感悟,也为进一步的阅读体验打开了绿色通道。
  二、入情入境,品味语言
  有的课文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阅读体验难免会发生偏差,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来唤醒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文语言产生碰撞,促成体验。但这一过程也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
  (一)生成和提取问题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成的众多问题中提取关键问题作为探究对象,可以为深入探究导得基点。
  如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为什么从此以后,这支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针对这些课堂生成的问题,师生可以围绕课文中心进行提取,然后对这些提取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这样的问题涉及课文中心,牵一发而动全身,感悟的空间大,开放性强,有助于学生借助语感整体,深入地探究课文。
  (二)深究与教师引导
  带着自己初次感悟的困惑,与文本再次进行对话,教师可结合先期对文本的解读,智慧地预设学生阅读体验时遇到的难点,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让学生顺利走到拐点,于语言文字的“曲径通幽”处豁然开朗,形成自己个性感悟。
  如学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提取关键性的问题:彭德怀既然那么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要杀他呢?教师如何智慧地引导学生解决呢?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体会彭德怀杀它的原因。再读课文,检索出红军过草地的相关信息,体会当时彭德怀这样做的用意,想一想:在那样的环境下,要生存下去,还有其他办法吗?接着学生通过读、想、议的方法,将阅读体验与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建构自主阅读体验和个性化的语感训练。
  三、涵泳体验,积累语言
  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它们承载着圣洁的情感,人类的文明,唯美的意境,高尚的情操,其外在的语言美,内在的情景美,还需要用心品读感悟。我们应该遵循语言的学习规律,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语感。无论是从涵泳到感悟,还是从诵读到内化,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增加学生语言的积累,从而让学生在不断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促进语感的形成。
  如在教学《夹竹桃》中描写“院子里的十四种花”这一部分时,紧扣“五彩缤纷”“满院生辉”“花团锦簇”这些词语组织教学:
  1.读读上面的词语,想一想,院子里春、夏、秋花开时是什么样子?闭上眼睛,想想这样的画面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2.作者写院子里的十四种花目的是什么?
  3.用这几个词写一段话。
  在反复诵读感悟过程中,将品词析句与涵泳体悟融合在一起,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进行语感训练,让学生积累教材中优美的语句,真是简约又实效。
  四、拓展延伸,运用语言
  俗话说:“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教师可以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让学生将积累的语言进行运用、表达。比如,一教师在教学沙白的诗《秋》之后,要求学生模仿这首诗的写法,写一写“春”“夏”“冬”。因为学生都有自己独特额感悟和体验,所以都很容易地写出来。如,一学生写道:“大地上,盖着积雪一片,如一床棉被,上面睡着冬天。”如果能坚持下去,学生的语感就会有高速的发展,“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也指日可待。
  教师可以将阅读体验与文本挖掘出的语感训练资源结合起来,适度拓展语感训练的空间,如学了《爱如茉莉》一文,体悟了父母之间平淡无奇的爱后,让学生依照文中“爱如茉莉,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素雅温馨”写一句话,谈谈你对爱的理解,要求运用打比方的手法,写出爱的特点。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也可以预设某个生活场景,将本课的阅读体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链接起来。
  总之,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始终抓住“读”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多领域地进行自主阅读,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阅读,自悟阅读,自得阅读”。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设计思路  本设计以“听、说、读、写”的整合训练为板块展开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让更多精彩的、经典的语言从学生口中汩汩流出,让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在思维的变换中得以培养,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整个教学的设计力求简化,一根主线贯穿全文,紧紧围绕课文的中心,即“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来展开教学,步步深入,层层推进,引导学生体
作文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了让小学作文教学更有效,引来“源头活水”就十分必要,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汲取素材——引来作文的“源头”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应注重从平时的生活中去寻找富有新意的材料,引来作文的“源头”,让学生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对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课堂冷清的气氛、枯燥的对话,教师冷淡的语言、冷漠的表情,会大大挫伤他们学习的热情,这样无趣的学习常常是无效的。因此,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并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从内心深处涌起热爱学习
新课标十分重视写字,强调打好写字基础,其中规定小学低年级应“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铅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然而,现实中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学生写字姿势不规范,书写不到位,其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单调,导致学生书写的兴趣低落。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写字教学实践,谈谈对写字教学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一、重形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由于习作要求相比低年级的写话要高得多,很多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因此,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愿望,引导学生学会作文,是我们要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减少束缚,激发习作欲望  1.创设宽松的习作环境  就像谈话要创设良好的氛围一样,习作也需要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平时我们学生的写作,往往是一个题目下来,教师对作文题稍作分析,引导怎样去写,剩下的便是让学生去独
作为老师,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完成我们的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和效果。教学设计如建筑师手中的图纸,如打铁匠手中的模具,它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预设,换言之,有效地教学设计往往决定着教学过程的高效。然而,怎样的教学设计才是最高效的呢?  “条条道路通罗马”,也都说“教无定法”,我们也许找不到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设计模式,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只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握好几条“主干路”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网络的介入,使传统课堂单一的师生交流变为师生、生生、人机对话三位一体的立体交流,无论是小组合作中口头交流,还是在网络中的异地交流,对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一、创设情境,指导观察——奠定对话交流的基础  李吉林老师说:“为了通过情境进一步打开孩子的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师生互动、课堂生成已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几乎所有的示范课、观摩课都给我们展示新颖的教学设计、热闹的课堂气氛。审视当前小学语文课改实践中的一些教学行为,发现热闹过头、自主过头的现象比比皆是,致使课堂教学出现虚假的“繁荣”的景象。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还得理性思考,且思且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一
当前,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有鉴于此,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指导与自主结合,教给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    只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书,学生课外阅读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内外有机结合;泛读与精读有机结合;读书与笔记有机结合。  其次,要上好各类课外阅读指导课。①上好读前指导课,如文学导读、名著导读、
在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候选人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校一位教师执教了《安塞腰鼓》第一课时。教师们听完课后都一致认为,该教师谨遵高年级段的教学目标,落实“教语文”的鲜明视角,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切切实实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授课教师从学情出发,巧妙地引领学生享受了课文中美轮美奂的语言节奏。现将其教学片段进行摘录并试作剖析。  【教学片段】  师:这安塞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