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中有“米”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写作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当前,学生的作文水平又如何呢?他们把写作当作折磨心灵的苦差事,一听到作文就头疼,一写到作文就绞尽脑汁,因为“家中无米”——头脑空空,字、词、句等素材贫乏;与人进行口语交际时,也不能畅所欲言。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习作中充分展示个性,写出情真意切、童趣盎然的作文呢?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大量阅读,厚积薄发
  写作要靠积累,否则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因此,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巴金曾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他的话给我们的启发是深刻的: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学生熟读得多了,语言储备自然就多了,长此以往,还会“家中无米”吗?
  二、 点击精彩,快乐摘抄
  学生的书读得多了,如果再养成随手摘抄的好习惯,势必会知识丰富、思维活跃,这样,学生写作时自然就会文思如泉。正因为摘抄是读书笔记的一种,是丰富积累的有效办法,几乎所有的中高段的语文教师都布置这样的作业:从课外读物中摘录你喜欢的好词佳句,要求达到一定的数量。于是,学生一看到华丽的辞藻、优美的句子,往往没有理解它们的含义和蕴含的思想感情,没有揣摩它们的表达方法,就把它们照搬照抄下来,以为这样就大功告成。
  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摘抄,能使他们沉淀语言积累,广开思路,提高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摘抄的过程中,我并不满足于让学生简单的摘抄,更多的是让他们来当小小评论家,评论自己摘抄的片段,有时也会要求学生仿照所摘抄的精彩片段的特征写一段话。对他人甚至是大作家的文章评头论足,学生会感到十分自豪,虽然有些评论还略显稚嫩,但却是他们童心的流露、个性的彰显。模仿是创新的前提,成功的模仿本身就有创新的成分,同时使积累的效果锦上添花。这样长期训练下去,学生写出的作文还会千篇一律、缺少个性吗?
  三、 走进生活,情动辞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都是说要从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生活处处皆学问,一枝一叶总关情。从一棵小草身上,我们可以嗅到春天;从一片落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奉献;从一朵梅花里,我们可以看到坚强……关键是要有一个善感的心灵。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去自己熟悉的地方观察。如春暖花开时,带领他们来到村间田头去踏青,让他们在暖洋洋的春风吹拂下,在阵阵的油菜花香中,摘野花,挑荠菜,捉蝴蝶,放风筝;夏天,让学生去捕捉树上的鸣蝉,听听稻花香里的蛙鸣,摘一片荷叶挡住头上的烈日,脱去鞋袜,让脚丫亲吻大地;在天高云淡的秋天,带他们到菊花盛开的公园去赏菊,去一片金黄的田野看农民伯伯收割庄稼,分享丰收的喜悦;冬天带领他们去感受岁寒三友的高洁,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得到放松身心的愉悦……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中有许多可写的东西,如果不留心观察,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许多值得写的内容都会擦肩而过。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在自然中玩耍,在玩耍中观察,在观察中感悟,学生自然会达到“情动而辞发”的境界。此时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的习作怎么会不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呢?
  四、提供舞台,秀出自我
  小学生表现欲极强,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得到欣赏,都希望自己的写作才华能得到展示。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为他们提供一方舞台,让他们“秀”出自我。我专门找出时间,让学生走上讲台读自己的习作,对于一些好的习作,或者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的习作,我都会及时给予鼓励。特别是对于那些敢于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是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表现出个性的习作,更是要大力表扬一番。这样我就传递给学生一个信息:应该写真实的事,抒真实的情,表现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同时,我还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性、独立性、创造性,从学生各自的智力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为不同学生的作文公平地提供一个展示平台,把优秀的作文放在教室的橱窗里展出,一般的作文在作文评讲课中选读。被教师表扬后,学生很快地化表扬为动力,以后就更加留心观察,认真地作文,写出异彩纷呈的个性文章。
  学生阅读的内容多了,看到的视野宽了,积累的素材也就越来越多,表达也就越来越丰富,展示自我的机会也就会越来越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充电,学生的作文才不会成为无米之炊。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作为老师,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完成我们的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和效果。教学设计如建筑师手中的图纸,如打铁匠手中的模具,它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预设,换言之,有效地教学设计往往决定着教学过程的高效。然而,怎样的教学设计才是最高效的呢?  “条条道路通罗马”,也都说“教无定法”,我们也许找不到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设计模式,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只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握好几条“主干路”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网络的介入,使传统课堂单一的师生交流变为师生、生生、人机对话三位一体的立体交流,无论是小组合作中口头交流,还是在网络中的异地交流,对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一、创设情境,指导观察——奠定对话交流的基础  李吉林老师说:“为了通过情境进一步打开孩子的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师生互动、课堂生成已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几乎所有的示范课、观摩课都给我们展示新颖的教学设计、热闹的课堂气氛。审视当前小学语文课改实践中的一些教学行为,发现热闹过头、自主过头的现象比比皆是,致使课堂教学出现虚假的“繁荣”的景象。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还得理性思考,且思且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一
当前,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有鉴于此,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指导与自主结合,教给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    只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书,学生课外阅读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内外有机结合;泛读与精读有机结合;读书与笔记有机结合。  其次,要上好各类课外阅读指导课。①上好读前指导课,如文学导读、名著导读、
在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候选人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校一位教师执教了《安塞腰鼓》第一课时。教师们听完课后都一致认为,该教师谨遵高年级段的教学目标,落实“教语文”的鲜明视角,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切切实实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授课教师从学情出发,巧妙地引领学生享受了课文中美轮美奂的语言节奏。现将其教学片段进行摘录并试作剖析。  【教学片段】  师:这安塞腰鼓
以读为主,注重学生自己独特的感悟,是新课程视野下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阅读,从而达到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一、自读自悟,感悟语言  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情感体验等差异,导致学生的阅读带有差异性和个性化色彩。当然,也正是这种差异和个性化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活力四射。因此,我们要多多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在读中
依托灵动的文本,准确把握文本语言的价值,挖掘文本资源进行语言拓展,是词语积累行之有效的途径。下面,笔者就如何随文扎实、高效地拓展、积累词语谈几点看法。  一、巧用文本语言,生成积累  低年级文章比较简短,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果潜入文本,细细品读,有时也不难发现,这些看似浅显的语言背后暗藏的是一个个熠熠生辉的优美词语、名言警句等。轻轻翻阅,课本这个简单而精美的“字典”为我们生动地提供了理解词
作文训练是中年级教学的重点,低年级则重在“说话”,旨在培养学生准确、合理、得体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幻想、爱动手的特点,抓住课堂及生活实际中的种种契机,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写的兴趣,从而为三年级的习作打下基础。  一、抓住课文——激发写的兴趣  童话故事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教师可利用学生爱幻想的特点,通过续编、创作童话等形式,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灵感的碰撞,培养学生表达、倾听的能力,这是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和推广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因所在。然而,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式也一直伴随着“形式主义”、“高耗低效”的质疑。笔者认为,把握好展开合作学习的正确时机,实现教学质量与课堂效率的“共赢”,是提升合作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之一。  一、百舸争流千帆进——在“开放”时切入  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不同、性格各异,对文本的解读也会
《故乡的芦苇》这篇美文是著名作家燓发稼所写的,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选用了这篇文章,在阅读教学中的案例也很多。而张老师在我校教研时却以此文为范例让学生仿写了一篇习作——《我爱家乡 》。这节读写结合课给了听课者耳目一新的感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节以读写结合为主要策略的写作指导课,这节课所呈现的是一种全新的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写作的教学模式。《故乡的芦苇》是编排在五年制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