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写作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当前,学生的作文水平又如何呢?他们把写作当作折磨心灵的苦差事,一听到作文就头疼,一写到作文就绞尽脑汁,因为“家中无米”——头脑空空,字、词、句等素材贫乏;与人进行口语交际时,也不能畅所欲言。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习作中充分展示个性,写出情真意切、童趣盎然的作文呢?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大量阅读,厚积薄发
写作要靠积累,否则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因此,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巴金曾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他的话给我们的启发是深刻的: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学生熟读得多了,语言储备自然就多了,长此以往,还会“家中无米”吗?
二、 点击精彩,快乐摘抄
学生的书读得多了,如果再养成随手摘抄的好习惯,势必会知识丰富、思维活跃,这样,学生写作时自然就会文思如泉。正因为摘抄是读书笔记的一种,是丰富积累的有效办法,几乎所有的中高段的语文教师都布置这样的作业:从课外读物中摘录你喜欢的好词佳句,要求达到一定的数量。于是,学生一看到华丽的辞藻、优美的句子,往往没有理解它们的含义和蕴含的思想感情,没有揣摩它们的表达方法,就把它们照搬照抄下来,以为这样就大功告成。
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摘抄,能使他们沉淀语言积累,广开思路,提高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摘抄的过程中,我并不满足于让学生简单的摘抄,更多的是让他们来当小小评论家,评论自己摘抄的片段,有时也会要求学生仿照所摘抄的精彩片段的特征写一段话。对他人甚至是大作家的文章评头论足,学生会感到十分自豪,虽然有些评论还略显稚嫩,但却是他们童心的流露、个性的彰显。模仿是创新的前提,成功的模仿本身就有创新的成分,同时使积累的效果锦上添花。这样长期训练下去,学生写出的作文还会千篇一律、缺少个性吗?
三、 走进生活,情动辞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都是说要从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生活处处皆学问,一枝一叶总关情。从一棵小草身上,我们可以嗅到春天;从一片落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奉献;从一朵梅花里,我们可以看到坚强……关键是要有一个善感的心灵。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去自己熟悉的地方观察。如春暖花开时,带领他们来到村间田头去踏青,让他们在暖洋洋的春风吹拂下,在阵阵的油菜花香中,摘野花,挑荠菜,捉蝴蝶,放风筝;夏天,让学生去捕捉树上的鸣蝉,听听稻花香里的蛙鸣,摘一片荷叶挡住头上的烈日,脱去鞋袜,让脚丫亲吻大地;在天高云淡的秋天,带他们到菊花盛开的公园去赏菊,去一片金黄的田野看农民伯伯收割庄稼,分享丰收的喜悦;冬天带领他们去感受岁寒三友的高洁,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得到放松身心的愉悦……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中有许多可写的东西,如果不留心观察,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许多值得写的内容都会擦肩而过。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在自然中玩耍,在玩耍中观察,在观察中感悟,学生自然会达到“情动而辞发”的境界。此时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的习作怎么会不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呢?
四、提供舞台,秀出自我
小学生表现欲极强,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得到欣赏,都希望自己的写作才华能得到展示。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为他们提供一方舞台,让他们“秀”出自我。我专门找出时间,让学生走上讲台读自己的习作,对于一些好的习作,或者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的习作,我都会及时给予鼓励。特别是对于那些敢于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是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表现出个性的习作,更是要大力表扬一番。这样我就传递给学生一个信息:应该写真实的事,抒真实的情,表现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同时,我还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性、独立性、创造性,从学生各自的智力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为不同学生的作文公平地提供一个展示平台,把优秀的作文放在教室的橱窗里展出,一般的作文在作文评讲课中选读。被教师表扬后,学生很快地化表扬为动力,以后就更加留心观察,认真地作文,写出异彩纷呈的个性文章。
学生阅读的内容多了,看到的视野宽了,积累的素材也就越来越多,表达也就越来越丰富,展示自我的机会也就会越来越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充电,学生的作文才不会成为无米之炊。
(责编侯艳星)
一、大量阅读,厚积薄发
写作要靠积累,否则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因此,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巴金曾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他的话给我们的启发是深刻的: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学生熟读得多了,语言储备自然就多了,长此以往,还会“家中无米”吗?
二、 点击精彩,快乐摘抄
学生的书读得多了,如果再养成随手摘抄的好习惯,势必会知识丰富、思维活跃,这样,学生写作时自然就会文思如泉。正因为摘抄是读书笔记的一种,是丰富积累的有效办法,几乎所有的中高段的语文教师都布置这样的作业:从课外读物中摘录你喜欢的好词佳句,要求达到一定的数量。于是,学生一看到华丽的辞藻、优美的句子,往往没有理解它们的含义和蕴含的思想感情,没有揣摩它们的表达方法,就把它们照搬照抄下来,以为这样就大功告成。
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摘抄,能使他们沉淀语言积累,广开思路,提高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摘抄的过程中,我并不满足于让学生简单的摘抄,更多的是让他们来当小小评论家,评论自己摘抄的片段,有时也会要求学生仿照所摘抄的精彩片段的特征写一段话。对他人甚至是大作家的文章评头论足,学生会感到十分自豪,虽然有些评论还略显稚嫩,但却是他们童心的流露、个性的彰显。模仿是创新的前提,成功的模仿本身就有创新的成分,同时使积累的效果锦上添花。这样长期训练下去,学生写出的作文还会千篇一律、缺少个性吗?
三、 走进生活,情动辞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都是说要从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生活处处皆学问,一枝一叶总关情。从一棵小草身上,我们可以嗅到春天;从一片落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奉献;从一朵梅花里,我们可以看到坚强……关键是要有一个善感的心灵。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去自己熟悉的地方观察。如春暖花开时,带领他们来到村间田头去踏青,让他们在暖洋洋的春风吹拂下,在阵阵的油菜花香中,摘野花,挑荠菜,捉蝴蝶,放风筝;夏天,让学生去捕捉树上的鸣蝉,听听稻花香里的蛙鸣,摘一片荷叶挡住头上的烈日,脱去鞋袜,让脚丫亲吻大地;在天高云淡的秋天,带他们到菊花盛开的公园去赏菊,去一片金黄的田野看农民伯伯收割庄稼,分享丰收的喜悦;冬天带领他们去感受岁寒三友的高洁,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得到放松身心的愉悦……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中有许多可写的东西,如果不留心观察,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许多值得写的内容都会擦肩而过。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在自然中玩耍,在玩耍中观察,在观察中感悟,学生自然会达到“情动而辞发”的境界。此时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的习作怎么会不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呢?
四、提供舞台,秀出自我
小学生表现欲极强,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得到欣赏,都希望自己的写作才华能得到展示。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为他们提供一方舞台,让他们“秀”出自我。我专门找出时间,让学生走上讲台读自己的习作,对于一些好的习作,或者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的习作,我都会及时给予鼓励。特别是对于那些敢于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是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表现出个性的习作,更是要大力表扬一番。这样我就传递给学生一个信息:应该写真实的事,抒真实的情,表现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同时,我还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性、独立性、创造性,从学生各自的智力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为不同学生的作文公平地提供一个展示平台,把优秀的作文放在教室的橱窗里展出,一般的作文在作文评讲课中选读。被教师表扬后,学生很快地化表扬为动力,以后就更加留心观察,认真地作文,写出异彩纷呈的个性文章。
学生阅读的内容多了,看到的视野宽了,积累的素材也就越来越多,表达也就越来越丰富,展示自我的机会也就会越来越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充电,学生的作文才不会成为无米之炊。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