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承载着人文教育的重任,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使学生汲取民族文化的养分并放眼世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教育;学生;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是,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过度关注“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好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荡气回肠的人文情境,从中体悟语言妙处。
语文教育的培养对象是面对未来,具有综合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因此,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已经成为今天语文教学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具有人本意识,弘扬人文精神,以此来实现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人文思想就像一颗明星指引人类前进的方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凸显出它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谈谈几点看法。
一: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人文教育:“立人之本,立国之本。”中职阶段既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人格形成的时期,又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可塑性极强,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合点。语文教学因其学科特点,具有“载首明理、表情达意、文道统一”的优势,在塑造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正是承担起教育学生、传承民族文化、拓展新时代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欣赏汉赋骈文的华美,感叹唐诗宋词的丰韵,感受明清小说的魅力,更通过一个个跃然纸上的人物,闻其声、听其言、见其行,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二: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语文学习不只是学语言知识,也不只是历练语言能力,更是情感教育、文化熏陶,从而丰富心灵、培养品德、完善人格结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育人。语文学科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感情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所以,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传递着爱国主义的思想、人格的价值观念、,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人文思想、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良好的人格也就养成了。
三:人文教育能使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教育学生做到了“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施教。”同时,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不仅使教师对学生充满爱与尊重,而且这种爱与尊重正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烛光,教师只有用自已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面对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时代,面对社会影响对学生日趋重要的今天,我们要让课堂成为人文教育的课堂,从而走进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做学生生活中值得依赖的朋友。
在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因此,教师与学生应建立“同志”之谊,“知遇”之情,无论是在语文学习的正式教学情境中,还是在日常活动的非正式交际情境中,每一次语言交流、每一种表情传递、每一次眼神示意、每一回手势表达,都在相互包容着、相互启迪着、相互激励着,进而成为心灵沟通、心领神会的表示,彼此之间就在这样的不经意、不造作的交际行为中感受着平等,感受着友好,感受着和满足着即是自我的也是共同的需要。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这种教与学的合作关系,人格互重、教学相长,才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习,在受尊重及“理解与爱”的氛围中积极进取,从而发扬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人文意识,促进价值的体现。
四:人文教育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要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就应让人文教育融入其中,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回归生活。
还原语文学习的人文性特征的本来面目,最根本的就是——语文学习要走出课堂,走进生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语文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盘皆活。
大教育家叶圣陶也主张语文学习不能让学生局限于课堂,而应该引导他们向其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吸取生活素材和语文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总之,如能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主义的教育,就能使学生更好地思考社会,了解现实世界,增强理性认识,更好地感受真善美,实现学习迁移,从而融入社会,解读生活,使语文这门“文化精粹聚会的学科”闪烁着人类智慧之光,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芒。
参考书目及文章:
1、《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用人文精神照亮心灵》(《北京教育》2003/3)
3、《人文精神的坚守与呼唤》叶朗(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01.02)
4《、语文教学:让学生享有“心灵自由”的空间》周一贯(语文世界2001第二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教育;学生;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是,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过度关注“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好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荡气回肠的人文情境,从中体悟语言妙处。
语文教育的培养对象是面对未来,具有综合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因此,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已经成为今天语文教学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具有人本意识,弘扬人文精神,以此来实现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人文思想就像一颗明星指引人类前进的方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凸显出它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谈谈几点看法。
一: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人文教育:“立人之本,立国之本。”中职阶段既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人格形成的时期,又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可塑性极强,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合点。语文教学因其学科特点,具有“载首明理、表情达意、文道统一”的优势,在塑造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正是承担起教育学生、传承民族文化、拓展新时代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欣赏汉赋骈文的华美,感叹唐诗宋词的丰韵,感受明清小说的魅力,更通过一个个跃然纸上的人物,闻其声、听其言、见其行,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二: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语文学习不只是学语言知识,也不只是历练语言能力,更是情感教育、文化熏陶,从而丰富心灵、培养品德、完善人格结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育人。语文学科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感情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所以,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传递着爱国主义的思想、人格的价值观念、,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人文思想、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良好的人格也就养成了。
三:人文教育能使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教育学生做到了“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施教。”同时,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不仅使教师对学生充满爱与尊重,而且这种爱与尊重正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烛光,教师只有用自已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面对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时代,面对社会影响对学生日趋重要的今天,我们要让课堂成为人文教育的课堂,从而走进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做学生生活中值得依赖的朋友。
在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因此,教师与学生应建立“同志”之谊,“知遇”之情,无论是在语文学习的正式教学情境中,还是在日常活动的非正式交际情境中,每一次语言交流、每一种表情传递、每一次眼神示意、每一回手势表达,都在相互包容着、相互启迪着、相互激励着,进而成为心灵沟通、心领神会的表示,彼此之间就在这样的不经意、不造作的交际行为中感受着平等,感受着友好,感受着和满足着即是自我的也是共同的需要。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这种教与学的合作关系,人格互重、教学相长,才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习,在受尊重及“理解与爱”的氛围中积极进取,从而发扬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人文意识,促进价值的体现。
四:人文教育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要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就应让人文教育融入其中,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回归生活。
还原语文学习的人文性特征的本来面目,最根本的就是——语文学习要走出课堂,走进生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语文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盘皆活。
大教育家叶圣陶也主张语文学习不能让学生局限于课堂,而应该引导他们向其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吸取生活素材和语文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总之,如能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主义的教育,就能使学生更好地思考社会,了解现实世界,增强理性认识,更好地感受真善美,实现学习迁移,从而融入社会,解读生活,使语文这门“文化精粹聚会的学科”闪烁着人类智慧之光,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芒。
参考书目及文章:
1、《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用人文精神照亮心灵》(《北京教育》2003/3)
3、《人文精神的坚守与呼唤》叶朗(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01.02)
4《、语文教学:让学生享有“心灵自由”的空间》周一贯(语文世界2001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