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注意课堂中问题的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重要。在教学中,运用设置悬念、引发疑问、创设情境、合理利用课件的方法设计课题教学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有内在动力的支持。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 问题 设计
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的本质在于引导,那么,怎样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享受学习的快乐呢?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要把握好教师的引导作用。我认为注意课堂中问题的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重要。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设计课题教学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有内在动力的支持。
一、设置悬念激趣
与节目预告一样,先把文章的魅力、事情的高潮、结果之中某个突出的片断或者与文章有关的故事讲给同学听,让学生不由自主产生探根究底的愿望。学生有了强烈的悬念,自然会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学习的大门,主动积极地去解开悬念。这种迫切的心理状态,包含着浓厚的兴趣。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描述较为精彩的散文,可以在课前介绍一下其中的片断,使学生如窥百花园的一角,急于看全貌;或者只讲故事高潮前的瞬间,使学生担心人物的命运,急于了解故事的结局。
教《将相和》中完璧归赵的故事,可以抓住蔺相如与秦王一个个紧张的斗争设疑,让学生为蔺相如的危险处境提心吊胆,也为他的机智勇敢拍手叫绝。引人入胜以激发学生的悬念,驱使学生积极地去阅读课文,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引发疑问激趣
小学生求知欲强,遇事爱问“为什么”。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提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老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投其所好,巧妙设疑,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半功倍的催化剂。课要上的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他们无疑问时主动提出疑问,在他们有疑问时给予强化。
教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在理解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有学生对其中“孤”的意思产生了疑问,“孤”从字面上理解是“单独”的意思,茫茫江面上,难道就只有一只船在航行吗?能否准确理解“孤”的意思直接影响到对诗意的把握。为了引发出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时我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了强化,通过讨论,学生产生了顿悟,诗中的“孤”写出了诗人当时离别的心情,只注视着友人的船,对其他船却视而不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这一有意识的强化,让每个学生都有兴趣地参与到求解的讨论之中。
三、创设情境激趣
精心设计导语,利用幻灯、试验、图画、故事、游戏、语言等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创设出趣味横生的情景,烘托出教学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理处于兴奋状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
创设情境的主要方式有:语言描绘、图画再现、事物演示、表演体会、实践体验、音乐渲染情景等,恰当的采用以上几种方式进行教学,会使学生感有“易”、“趣”“活”之感,触及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另外,在创设情境时,还要多联系生活实际。
四、合理利用课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普及,并且逐渐走进课堂,成为教师们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确实,电脑课件对加深学生的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电脑课件都能够发挥它的作用,而要看教师在运用课件时是否得当、是否必要。如《詹天佑》这篇课文,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詹天佑在修筑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时使用的不同方法,就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学生们很容易明白为什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凿隧道。如果不借助课件,学生凭空想象,很难想象出这两种不同的凿井法用在这两个地方有什么区别。再者,在设计课件的时候要注意内容不要太多,在整个教学中的比例不能过大,以利于课件在教学中的合理利用。
语文课堂教学要变“灌”为“导”,也就是“导趣、导疑、导思、导创”。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使其能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巧妙的“导”的设计是指引学生自读自悟的最佳途径,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读书的能力。教师“导”的艺术,将是我们要致力研究的问题,愿每一位教育同仁能在教学实践中成功探索。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 问题 设计
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的本质在于引导,那么,怎样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享受学习的快乐呢?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要把握好教师的引导作用。我认为注意课堂中问题的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重要。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设计课题教学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有内在动力的支持。
一、设置悬念激趣
与节目预告一样,先把文章的魅力、事情的高潮、结果之中某个突出的片断或者与文章有关的故事讲给同学听,让学生不由自主产生探根究底的愿望。学生有了强烈的悬念,自然会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学习的大门,主动积极地去解开悬念。这种迫切的心理状态,包含着浓厚的兴趣。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描述较为精彩的散文,可以在课前介绍一下其中的片断,使学生如窥百花园的一角,急于看全貌;或者只讲故事高潮前的瞬间,使学生担心人物的命运,急于了解故事的结局。
教《将相和》中完璧归赵的故事,可以抓住蔺相如与秦王一个个紧张的斗争设疑,让学生为蔺相如的危险处境提心吊胆,也为他的机智勇敢拍手叫绝。引人入胜以激发学生的悬念,驱使学生积极地去阅读课文,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引发疑问激趣
小学生求知欲强,遇事爱问“为什么”。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提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老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投其所好,巧妙设疑,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半功倍的催化剂。课要上的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他们无疑问时主动提出疑问,在他们有疑问时给予强化。
教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在理解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有学生对其中“孤”的意思产生了疑问,“孤”从字面上理解是“单独”的意思,茫茫江面上,难道就只有一只船在航行吗?能否准确理解“孤”的意思直接影响到对诗意的把握。为了引发出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时我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了强化,通过讨论,学生产生了顿悟,诗中的“孤”写出了诗人当时离别的心情,只注视着友人的船,对其他船却视而不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这一有意识的强化,让每个学生都有兴趣地参与到求解的讨论之中。
三、创设情境激趣
精心设计导语,利用幻灯、试验、图画、故事、游戏、语言等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创设出趣味横生的情景,烘托出教学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理处于兴奋状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
创设情境的主要方式有:语言描绘、图画再现、事物演示、表演体会、实践体验、音乐渲染情景等,恰当的采用以上几种方式进行教学,会使学生感有“易”、“趣”“活”之感,触及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另外,在创设情境时,还要多联系生活实际。
四、合理利用课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普及,并且逐渐走进课堂,成为教师们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确实,电脑课件对加深学生的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电脑课件都能够发挥它的作用,而要看教师在运用课件时是否得当、是否必要。如《詹天佑》这篇课文,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詹天佑在修筑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时使用的不同方法,就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学生们很容易明白为什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凿隧道。如果不借助课件,学生凭空想象,很难想象出这两种不同的凿井法用在这两个地方有什么区别。再者,在设计课件的时候要注意内容不要太多,在整个教学中的比例不能过大,以利于课件在教学中的合理利用。
语文课堂教学要变“灌”为“导”,也就是“导趣、导疑、导思、导创”。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使其能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巧妙的“导”的设计是指引学生自读自悟的最佳途径,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读书的能力。教师“导”的艺术,将是我们要致力研究的问题,愿每一位教育同仁能在教学实践中成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