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沂蒙民间刺绣是鲁绣的一种,色彩鲜艳,风格租放,具有典型的民间艺术特色。在蒙山沂水的滋养下,该地区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风俗礼仪形式,其中婚俗礼仪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风俗礼仪形式。婚俗礼仪语境中的刺绣文化则通过其图案、工艺、象征意味等因子表现出了其独特的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
关键词:刺绣;民间风俗;沂蒙地区
在当今艺术纷呈的社会中,各种艺术形式不断涌现,人们的审美意识也日益发生着变化,不管是土的,洋的,土洋结合的,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民间艺术却备受人们的青睐,沂蒙刺绣便是民间工艺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因为在沂蒙成长并生活了多年的缘故,同时也喜欢上了沂蒙刺绣并产生了一定的感情。
沂蒙刺绣历史悠久,它产生在民间,经过一代代延绵传续和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完整的体系。其内容丰富,构图巧妙,色彩鲜艳,针法多样,朴实大方,实惠耐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民族气息。多年来,沂蒙刺绣以他独有的个性和奇特的造型艺术,美化着人们的生活,陶冶着人们的性灵。表达了沂蒙劳动妇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亦映现出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淳朴的精神风貌,以及对生活和自然的无限热爱和高度的艺术涵养。一根根纤细的绣花针和缕缕色彩斑斓的丝线,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把自己的喜好以及对生活的感受、理想和愿望刺绣到日常用具和服饰中去。
沂蒙刺绣与我国四大名绣是有明显区别的。它既没有苏绣那样工艺精致,丝缕分明,也没有汀绣的情调豪放和明媚秀丽。它是沂蒙劳动妇女在继承前辈刺绣技艺的基础上,在长期的劳动生活过程中,用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巧妙的艺术构思,特殊的造型语言,绚丽丰富的色彩绣出种种花饰图案,抒发自己的感情,显示自己的手艺,豪放粗犷中不乏细腻的感情,简约明了中寄托了浓厚的乡音乡情。
沂蒙刺绣常用的针法技艺和配色方法有:绣扎大色块的“光缠”;表现色彩层次的“掺针”;表现花蕊和花瓣的“棚针”;表现羽毛和叶筋的“勾针”;镶扎图案花边的“锁针”;表现石榴、玉米颗粒的“掲针”;表现形象轮廓的“挑针”;表现植物花草枝干的“拉针”等等。绣法不外乎“平铺绣”、“套扣绣”、“平针绣”、“缠针绣”、“散针绣”、“打籽绣”、“盘锦绣”等诸法。
沂蒙刺绣来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便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长期以来,沂蒙农家妇女按照自己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标准,创作了各式各样的民间刺绣艺术品。其中以“香荷包”、“针戎芦”、“腰围子”、“枕头顶”、“绣花鞋垫”等最具代表性,这些风格各异的工艺作品大多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前物质和文化贫乏的年代,更是显现得出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备受人们的喜欢,下面就是其广泛应用于生活当中的例证。
“香荷包”传统上是在五月端午节绣制,现在的农村依然盛行。香荷包的香料多是以山野中自然生长的花草晒干后制成,有的还存有一些中药成分,大多以艾草为主。普遍常见的以桃型居多,另外有各种小动物、瓜果等,小巧玲珑,五颜六色,香气袭人。端午节这天男女老幼都在胸前挂一串这样的香荷包,其实现在只是儿童胸前的饰物,大多都是长辈绣制好后送给自己的晚辈,表达美好的祝福和无限的心愿。既有防五毒和驱恶辟邪之用,也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针葫芦”,就是针线包,沂蒙农村妇女存放针线用的工具。从前农村女孩出嫁前都要缝制许多针葫芦,新婚后送给男方的大娘和婶嫂等,以表示新娘对长辈的敬意。针葫芦的形状很多,有的像丫丫葫芦,有的像石榴,有的像金鱼、鸟兽等。根据不同的形状和个人的喜好,上面镶嵌五颜六色的图案,再用丝线打上穗子和挂绳,既可观赏,用起来也方便,在过去也算是很珍惜的生活用品了。
“腰围子”,顾名思义是围在腰间的一种物品,它是一种多功能的民间实用工艺品。尤以常出门做生意的男子使用居多。围上腰围子出门,既可防止肚子着凉,又可用其存放钱物以防丢失。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佩戴上也略有区别,青年人用的一般均由五色彩线绣成,并配有各种图案,体现出一种朝气和刚强;而中老年人用的则是黑白花绣成,体现出一种质朴简洁大方和实用,现在已经不多见了。
“枕头顶”,在沂蒙农村当时应该是最具实用性的和普遍性的。枕头顶多以红、黄、蓝、绿等为底色,上面的图案更是丰富多彩,有喜鹊、鸳鸯、八哥、牡丹、梅花、月季,还配有“喜”、“富贵”、“平安”,“幸福”等字样,显得雍容华贵,喜庆气氛特别浓。这种枕头顶农村女子结婚时要做很多副送给男方的亲人,以表示敬意和显示自己的手艺,当然也是自己最实用的嫁妆之一。另外其形状也各异,如大对枕(枕头顶为正方形),为新婚夫妇自用;小耳枕(即长方形),要成对送给公婆、婶子大娘等;孩子的多是小虎头枕,色彩鲜艳,美观大方,既生动活泼,又不失其使用价值。
“绣花鞋”,有单鞋和棉鞋。其质地柔软,工艺考究,图案以鞋头为主鞋帮为辅,色彩艳丽、层次分明。前些年多是女子和小孩过节和串亲戚时穿的,也可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亲友。成年女子鞋以花鸟蜂蝶图样为主,儿童鞋则以虎兔等图形为主。现在已基本无人穿用,其收藏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实用价值。
“绣花鞋垫”,男女老幼皆宜,在今天的沂蒙城乡仍很盛行。青年人和小孩多以黑色为底,老年人以白色为底上面均绣有花鸟图案,有的还绣上“前程似锦”,“一路平安”等词语。工艺手法以拉纳行插等为多见,做工极为精致,因为它穿着舒适柔软,温暖透气,深受不同年龄层次人的喜欢,并且男女之间也可做传情之物。现在穿用一双绣花鞋垫也可算作一件奢侈品,出门在外的垫上一双这样的鞋垫,既寄托思乡之情,又图平安吉利。
“兜兜”(兜肚),是一种防止腹部和菱形为主。通常是女儿给老人做上面绣有“万”字和蝙蝠,寓意为福寿万年;还有母亲给孩子做;姑娘给未婚夫做;现在的成年人已很少穿用,婴幼几的应用仍很广泛,特别在夏天小孩只穿一兜肚便可平安过夏。给孩子做的一般是借五月端午节绣制“五毒兜肚”,图案为虎降五毒(即蛇、蝎,蟾蜍、蜈蚣、壁虎)。平日绣制的“富贵长命兜肚”,传说这是为了给孩子保驾壮胆,寄托着母亲的愿望。给丈夫的常绣有荷花、鸳鸯、牡丹、风凰之类,象征着成双成对和美满幸福。
沂蒙刺绣是沂蒙民间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上所述,还有烟包耳套、门帘、帐沿、手帕、围裙、云扇,虎头帽等几十种,不再一一赘述。
总之,沂蒙刺绣品种絮多,它滋生于这方沃土,又深深扎根于民间,沂蒙刺绣的最大特点就是民间性和传统性,它是沂蒙人民生活习俗,感性与气质,自然与历史的映现。虽造型简单但不失其生动;色彩在单纯夸张和艳丽中又求得高度和谐;绣法稚拙古朴又极具雅致,既是工艺美术品又是生活实用品,是沂蒙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现在很多种类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希望它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得到更好的发展,得到更多人的青睐,让沂蒙文化和沂蒙精神发扬光大。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近年来沂蒙刺绣艺术品在国内外展出中多次获奖,有的还作为礼物赠送給国际友人,并逐渐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愿沂蒙刺绣这朵山花随着改革的春风,伴着新世纪的春雨开得更加艳丽光彩夺目。
结语
沂蒙地区的刺绣不仅体现了沂蒙地区的风土人情,而且体现了沂蒙人民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揭示了刺绣所蕴含的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研究沂蒙地区民间传统刺绣艺术,探索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传承方式,为进一步了解沂蒙文化、传承和开拓沂蒙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同时也为实现包括刺绣在内的沂蒙民间美术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宫楚涵.试论民间绣荷包的审美情感[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1.
[2]胡平.遮蔽的美丽[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杨丽.论沂蒙山区民间布艺[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8:5.
关键词:刺绣;民间风俗;沂蒙地区
在当今艺术纷呈的社会中,各种艺术形式不断涌现,人们的审美意识也日益发生着变化,不管是土的,洋的,土洋结合的,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民间艺术却备受人们的青睐,沂蒙刺绣便是民间工艺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因为在沂蒙成长并生活了多年的缘故,同时也喜欢上了沂蒙刺绣并产生了一定的感情。
沂蒙刺绣历史悠久,它产生在民间,经过一代代延绵传续和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完整的体系。其内容丰富,构图巧妙,色彩鲜艳,针法多样,朴实大方,实惠耐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民族气息。多年来,沂蒙刺绣以他独有的个性和奇特的造型艺术,美化着人们的生活,陶冶着人们的性灵。表达了沂蒙劳动妇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亦映现出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淳朴的精神风貌,以及对生活和自然的无限热爱和高度的艺术涵养。一根根纤细的绣花针和缕缕色彩斑斓的丝线,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把自己的喜好以及对生活的感受、理想和愿望刺绣到日常用具和服饰中去。
沂蒙刺绣与我国四大名绣是有明显区别的。它既没有苏绣那样工艺精致,丝缕分明,也没有汀绣的情调豪放和明媚秀丽。它是沂蒙劳动妇女在继承前辈刺绣技艺的基础上,在长期的劳动生活过程中,用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巧妙的艺术构思,特殊的造型语言,绚丽丰富的色彩绣出种种花饰图案,抒发自己的感情,显示自己的手艺,豪放粗犷中不乏细腻的感情,简约明了中寄托了浓厚的乡音乡情。
沂蒙刺绣常用的针法技艺和配色方法有:绣扎大色块的“光缠”;表现色彩层次的“掺针”;表现花蕊和花瓣的“棚针”;表现羽毛和叶筋的“勾针”;镶扎图案花边的“锁针”;表现石榴、玉米颗粒的“掲针”;表现形象轮廓的“挑针”;表现植物花草枝干的“拉针”等等。绣法不外乎“平铺绣”、“套扣绣”、“平针绣”、“缠针绣”、“散针绣”、“打籽绣”、“盘锦绣”等诸法。
沂蒙刺绣来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便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长期以来,沂蒙农家妇女按照自己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标准,创作了各式各样的民间刺绣艺术品。其中以“香荷包”、“针戎芦”、“腰围子”、“枕头顶”、“绣花鞋垫”等最具代表性,这些风格各异的工艺作品大多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前物质和文化贫乏的年代,更是显现得出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备受人们的喜欢,下面就是其广泛应用于生活当中的例证。
“香荷包”传统上是在五月端午节绣制,现在的农村依然盛行。香荷包的香料多是以山野中自然生长的花草晒干后制成,有的还存有一些中药成分,大多以艾草为主。普遍常见的以桃型居多,另外有各种小动物、瓜果等,小巧玲珑,五颜六色,香气袭人。端午节这天男女老幼都在胸前挂一串这样的香荷包,其实现在只是儿童胸前的饰物,大多都是长辈绣制好后送给自己的晚辈,表达美好的祝福和无限的心愿。既有防五毒和驱恶辟邪之用,也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针葫芦”,就是针线包,沂蒙农村妇女存放针线用的工具。从前农村女孩出嫁前都要缝制许多针葫芦,新婚后送给男方的大娘和婶嫂等,以表示新娘对长辈的敬意。针葫芦的形状很多,有的像丫丫葫芦,有的像石榴,有的像金鱼、鸟兽等。根据不同的形状和个人的喜好,上面镶嵌五颜六色的图案,再用丝线打上穗子和挂绳,既可观赏,用起来也方便,在过去也算是很珍惜的生活用品了。
“腰围子”,顾名思义是围在腰间的一种物品,它是一种多功能的民间实用工艺品。尤以常出门做生意的男子使用居多。围上腰围子出门,既可防止肚子着凉,又可用其存放钱物以防丢失。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佩戴上也略有区别,青年人用的一般均由五色彩线绣成,并配有各种图案,体现出一种朝气和刚强;而中老年人用的则是黑白花绣成,体现出一种质朴简洁大方和实用,现在已经不多见了。
“枕头顶”,在沂蒙农村当时应该是最具实用性的和普遍性的。枕头顶多以红、黄、蓝、绿等为底色,上面的图案更是丰富多彩,有喜鹊、鸳鸯、八哥、牡丹、梅花、月季,还配有“喜”、“富贵”、“平安”,“幸福”等字样,显得雍容华贵,喜庆气氛特别浓。这种枕头顶农村女子结婚时要做很多副送给男方的亲人,以表示敬意和显示自己的手艺,当然也是自己最实用的嫁妆之一。另外其形状也各异,如大对枕(枕头顶为正方形),为新婚夫妇自用;小耳枕(即长方形),要成对送给公婆、婶子大娘等;孩子的多是小虎头枕,色彩鲜艳,美观大方,既生动活泼,又不失其使用价值。
“绣花鞋”,有单鞋和棉鞋。其质地柔软,工艺考究,图案以鞋头为主鞋帮为辅,色彩艳丽、层次分明。前些年多是女子和小孩过节和串亲戚时穿的,也可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亲友。成年女子鞋以花鸟蜂蝶图样为主,儿童鞋则以虎兔等图形为主。现在已基本无人穿用,其收藏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实用价值。
“绣花鞋垫”,男女老幼皆宜,在今天的沂蒙城乡仍很盛行。青年人和小孩多以黑色为底,老年人以白色为底上面均绣有花鸟图案,有的还绣上“前程似锦”,“一路平安”等词语。工艺手法以拉纳行插等为多见,做工极为精致,因为它穿着舒适柔软,温暖透气,深受不同年龄层次人的喜欢,并且男女之间也可做传情之物。现在穿用一双绣花鞋垫也可算作一件奢侈品,出门在外的垫上一双这样的鞋垫,既寄托思乡之情,又图平安吉利。
“兜兜”(兜肚),是一种防止腹部和菱形为主。通常是女儿给老人做上面绣有“万”字和蝙蝠,寓意为福寿万年;还有母亲给孩子做;姑娘给未婚夫做;现在的成年人已很少穿用,婴幼几的应用仍很广泛,特别在夏天小孩只穿一兜肚便可平安过夏。给孩子做的一般是借五月端午节绣制“五毒兜肚”,图案为虎降五毒(即蛇、蝎,蟾蜍、蜈蚣、壁虎)。平日绣制的“富贵长命兜肚”,传说这是为了给孩子保驾壮胆,寄托着母亲的愿望。给丈夫的常绣有荷花、鸳鸯、牡丹、风凰之类,象征着成双成对和美满幸福。
沂蒙刺绣是沂蒙民间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上所述,还有烟包耳套、门帘、帐沿、手帕、围裙、云扇,虎头帽等几十种,不再一一赘述。
总之,沂蒙刺绣品种絮多,它滋生于这方沃土,又深深扎根于民间,沂蒙刺绣的最大特点就是民间性和传统性,它是沂蒙人民生活习俗,感性与气质,自然与历史的映现。虽造型简单但不失其生动;色彩在单纯夸张和艳丽中又求得高度和谐;绣法稚拙古朴又极具雅致,既是工艺美术品又是生活实用品,是沂蒙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现在很多种类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希望它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得到更好的发展,得到更多人的青睐,让沂蒙文化和沂蒙精神发扬光大。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近年来沂蒙刺绣艺术品在国内外展出中多次获奖,有的还作为礼物赠送給国际友人,并逐渐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愿沂蒙刺绣这朵山花随着改革的春风,伴着新世纪的春雨开得更加艳丽光彩夺目。
结语
沂蒙地区的刺绣不仅体现了沂蒙地区的风土人情,而且体现了沂蒙人民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揭示了刺绣所蕴含的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研究沂蒙地区民间传统刺绣艺术,探索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传承方式,为进一步了解沂蒙文化、传承和开拓沂蒙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同时也为实现包括刺绣在内的沂蒙民间美术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宫楚涵.试论民间绣荷包的审美情感[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1.
[2]胡平.遮蔽的美丽[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杨丽.论沂蒙山区民间布艺[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