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同七中是我的母校,现在是南郊区所属的西韩岭中学了。
“大跃进”发高烧的年代,在大行政区的思想指导下,七中招生范围覆盖了黄花梁以北同蒲铁路两侧的大部分地区。故而人们戏称这个新建学校的生源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可不是嘛,最远处是怀仁金沙滩、吴家窑,最近处是西韩岭本村。
七中开办伊始就呈现出三大明显特征。一是校址在乡下。二是学生95%以上属农户。三是招生不受年龄限制。不少学生已是大后生、大姑娘了,有的竟与最年轻的梁述中老师同庚。老师们大部分是刚从学校毕业分配来的。但这并没有影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开办不久,尊师爱生蔚然成风。
1959年,饥饿开始了。当时,初中生粮食定量标准为每月32斤。我至今记得,刚开学食堂就有高粱面窝头了。开始我们这些农村来的孩子倒觉得挺新鲜,因为尽管我们对高粱面并不陌生,但那是高粱面做成的高粱糕,再加上吃高粱糕时往往有肉或鸡蛋作辅食。出人意料的是大烩菜就高粱面窝头竟也能咽下去,那其实是好奇所致。就像现在偶然吃一次玉米面食品一样,完全是为了品尝新鲜。
天真幼稚的我们哪里知道,那是饥饿之神在向人们发出的危险信号!
几个月过后,原来在家里吃饭时积攒的油水已经刮涮得所剩无几了。到了冬天,饥饿的迷雾笼罩着整个校院和旁边的村庄,然而农村大办食堂的热乎劲儿却丝毫没有降温。
进入1960年,学校角角落落都弥漫着饥饿的气息,像魔鬼一样死死地缠绕着我们,无法甩掉,难以忍受。每天不足1.1斤的口粮对于正在长身体的我们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饥饿的乌云就在我们头顶,久久不能散去,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教学,但老师仍然咬牙坚持为我们上课。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体能消耗,学校根据中央“低标准、瓜菜代、办好食堂、管好粮食、劳逸结合”的五条方针精神,取消了课间操和课外活动。下午第二节课后我们都跑回宿舍休息,于是宿舍成了闲聊胡侃的场所,其内容不外乎寻觅食物,填充饥肠。
1960年春天,青黄不接时,能吃的东西已都被人吃光了!榆树“赤身裸体”了,杨树也成了“光杆司令”了。面对本该生机盎然却凋零残败的景象,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这时,邰天才校长和筹建七中时的负责人(即后来的首任总务主任)朱丙午,两人都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太行牌老八路,他们果断决策,发扬延安时期大生产运动的优良传统,学习三五九旅的南泥湾精神,带领全校师生以校田为基地,开展生产自救。
我们打井开渠,平田整地,垒埂造畦,掏粪积肥,点瓜种豆,摇耧拉犁,种耕锄草,浇水施肥。春天,我们满怀希望播种,秋天,我们尽情享受收获的喜悦。开荒种地帮助师生度过灾荒年月,功不可没。
光阴荏苒。当岁月的风霜染白我们鬓发的时候,回首往事,那一幕幕令人心动的场景,如同一部历史连环画又展现在我们面前,品尝玩味之余,倍觉珍贵。
(责编 张潇中)
“大跃进”发高烧的年代,在大行政区的思想指导下,七中招生范围覆盖了黄花梁以北同蒲铁路两侧的大部分地区。故而人们戏称这个新建学校的生源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可不是嘛,最远处是怀仁金沙滩、吴家窑,最近处是西韩岭本村。
七中开办伊始就呈现出三大明显特征。一是校址在乡下。二是学生95%以上属农户。三是招生不受年龄限制。不少学生已是大后生、大姑娘了,有的竟与最年轻的梁述中老师同庚。老师们大部分是刚从学校毕业分配来的。但这并没有影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开办不久,尊师爱生蔚然成风。
1959年,饥饿开始了。当时,初中生粮食定量标准为每月32斤。我至今记得,刚开学食堂就有高粱面窝头了。开始我们这些农村来的孩子倒觉得挺新鲜,因为尽管我们对高粱面并不陌生,但那是高粱面做成的高粱糕,再加上吃高粱糕时往往有肉或鸡蛋作辅食。出人意料的是大烩菜就高粱面窝头竟也能咽下去,那其实是好奇所致。就像现在偶然吃一次玉米面食品一样,完全是为了品尝新鲜。
天真幼稚的我们哪里知道,那是饥饿之神在向人们发出的危险信号!
几个月过后,原来在家里吃饭时积攒的油水已经刮涮得所剩无几了。到了冬天,饥饿的迷雾笼罩着整个校院和旁边的村庄,然而农村大办食堂的热乎劲儿却丝毫没有降温。
进入1960年,学校角角落落都弥漫着饥饿的气息,像魔鬼一样死死地缠绕着我们,无法甩掉,难以忍受。每天不足1.1斤的口粮对于正在长身体的我们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饥饿的乌云就在我们头顶,久久不能散去,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教学,但老师仍然咬牙坚持为我们上课。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体能消耗,学校根据中央“低标准、瓜菜代、办好食堂、管好粮食、劳逸结合”的五条方针精神,取消了课间操和课外活动。下午第二节课后我们都跑回宿舍休息,于是宿舍成了闲聊胡侃的场所,其内容不外乎寻觅食物,填充饥肠。
1960年春天,青黄不接时,能吃的东西已都被人吃光了!榆树“赤身裸体”了,杨树也成了“光杆司令”了。面对本该生机盎然却凋零残败的景象,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这时,邰天才校长和筹建七中时的负责人(即后来的首任总务主任)朱丙午,两人都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太行牌老八路,他们果断决策,发扬延安时期大生产运动的优良传统,学习三五九旅的南泥湾精神,带领全校师生以校田为基地,开展生产自救。
我们打井开渠,平田整地,垒埂造畦,掏粪积肥,点瓜种豆,摇耧拉犁,种耕锄草,浇水施肥。春天,我们满怀希望播种,秋天,我们尽情享受收获的喜悦。开荒种地帮助师生度过灾荒年月,功不可没。
光阴荏苒。当岁月的风霜染白我们鬓发的时候,回首往事,那一幕幕令人心动的场景,如同一部历史连环画又展现在我们面前,品尝玩味之余,倍觉珍贵。
(责编 张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