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特别关注的社会群体。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因此,关爱留守儿童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理论界研究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调查点的基本情况
A小学全校160名学生,教职工9人。学生年龄在6-13岁之间,80%以上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家庭几乎全为贫困家庭,留守儿童问题突出,同时学校办学经费少,师资力量薄弱,急需社会各界关注,这也促使该小学留守儿童成为此次调研对象。
(二)调查目的
通过对调研对象基本情况、校外生活和学期情况、学校学习和生活情况、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情况的了解,形成对调研对象生活状况的整体认识。从而分析留守儿童生活的各种需求,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
二、调查数据描述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82份[考虑到问卷填写的难度,本次仅对调查点3-6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74份。其中男生38名,女生36名,年龄分布在8-12岁之间。
调查对象中,56名学生父母亲双方都外出务工,占调查对象总数的76%,24%的调查对象父母亲一方外出务工,务工地点多为省外。
调查显示,调查对象在父母亲外出务工的情况下,多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占调查总数的71.6%)。老人年迈体弱,根本就没有看管孩子的能力。大多数老人只管衣食住行,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且老人缺乏文化知识和安全常识,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和监管;
当留守儿童和监护人有矛盾时,他们中有8.2%的人会和监护人吵架,甚至怀有报复情绪,32%的虽然觉得委屈,但选择默默承认,这严重摧残了他们幼小的心灵。在校受到老师批评或与同学发生矛盾时,35%的留守儿童从不会告诉监护人,这使得他们心里承受了过多的压力,容易引发心里疾病。
调查显示他们的父母只有13.6%会在一个月回家看望孩子一次,62.2%的一年才回来一次,还有4.1%的一年以上才回家看望孩子,这使得孩子对于父母的映像极为模糊,只停留在电话沟通上,且通话内容大都是关于经济需求的,缺少情感交流。对于父母外出打工,有68.9%的孩子表示愿意父母外出打工,但却表现出了无可奈何的痛苦。而有14.9%的留守儿童是不愿意、不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他们想和父母待在一起。他们的父母一周以内跟孩子联系的占67.6%,不定时的联系的占8.1%,一个月联系一次的占8.1%,还有16.2%的孩子反映父母不跟他们联系或很少联系。
当他们遇到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时,90%以上的孩子会觉得很无助,无从下手,调查显示他们应对困难的能力较差,有不愿意向人求助。在调查同学关系中,17.78%的孩子认为他们关系很好的同学,有一半的孩子觉得朋友一般,有28.89%的孩子觉得他们的朋友较少,但是依然还有3.33%的同学表示自己没有朋友,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严重。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
(一)心理上缺乏及时有效的疏导
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向、孤僻、缺乏自信、不善与人交流;受监护人影响,个性偏执,心理年龄较大。当遇到问题时他们无法向父母倾诉,监护人又不关注这些孩子的情绪变化。我们带着“当你在学校受到老师批评或与同学发生矛盾会告诉监护人吗”、“当你与监护人发生矛盾你会怎么做”、“是否想念在外的父母亲”等去对A小学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个问题上,一半以上的孩子选择了“从不告诉”以及“觉得委屈,默默承受”、“日夜思念”等令人心酸的选项,极大的证明了心理缺乏及时有效的疏导是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安全方面缺乏有效监护
留守儿童因缺少家庭的有效监护容易遭受各种外来的人身侵害,同时也由于年纪小,自身原因造成的意外伤害也较多,学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难以确保校园欺凌案件不发生。如上放学路上,据我们调查了解到,有些儿童需要步行1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存在着严重安全隐患。
(三)亲情缺失
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孩子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關爱,在调查中,每当问到孩子父母的情况时,孩子们都眼中带着泪花,支支吾吾。由于孩子父母出去较早,不少孩子早已对父母印象模糊,对父母也没有多少概念,亲子缺乏沟通。
(四)生活上缺乏照顾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贴心照顾,生活质量特别是身体健康状况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缺少营养饮食。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生活艰难,甚至温饱都得不到保证。二是缺少日常照料。由于缺少父母的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往往没有规律、更没有保障。
四、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健全政策机制
1.各级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从学校建设、户籍管理等方面,健全相应的政策保障,使得农民工子女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更多的留在父母身边成长。同时转变城市孩子观念,杜绝地域歧视。确保流动儿童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的落实。
2.要加强对儿童权益的保护。各地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基础,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立法保护。同时各地区应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二)社会应给予关爱
实施并长期坚持开展类似支教自愿者志愿服务行动,建立农村小学与周围高校的合作机制,促进留守儿童的品行培养。同时,注重结对帮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三)家庭应增加呵护
1.家长应主动与学校老师加强联系。关心孩子在校的情况,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健康情况,监督孩子在校行为。
2.家长应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在外尽量增加与孩子交流的机会,通过电话、视频、书信等,向孩子介绍自己在外的情况,说明不回家的理由,请求孩子理解。同时,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除了物质之外给予更多的心理关爱。
(四)教育机构应加强联系
1.学校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档案。定期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做到一人一册。
2.构建双方联系制度。实现学校、家庭教育的良好互动。尽量解决儿童和上辈的隔代问题,让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3.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创立条件,开设心理健康中心,对问题明显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开设专题讲座,对监护人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照顾能力。
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同样也是祖国的花朵,他们一样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影响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必须倾尽全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关爱留守雏鹰,携手展翅飞翔。
参考文献:
[1]潘璐、叶敬忠.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2).
[2]文育锋.皖南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状况的研究[J].现代预防科学.2008(3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调查点的基本情况
A小学全校160名学生,教职工9人。学生年龄在6-13岁之间,80%以上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家庭几乎全为贫困家庭,留守儿童问题突出,同时学校办学经费少,师资力量薄弱,急需社会各界关注,这也促使该小学留守儿童成为此次调研对象。
(二)调查目的
通过对调研对象基本情况、校外生活和学期情况、学校学习和生活情况、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情况的了解,形成对调研对象生活状况的整体认识。从而分析留守儿童生活的各种需求,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
二、调查数据描述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82份[考虑到问卷填写的难度,本次仅对调查点3-6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74份。其中男生38名,女生36名,年龄分布在8-12岁之间。
调查对象中,56名学生父母亲双方都外出务工,占调查对象总数的76%,24%的调查对象父母亲一方外出务工,务工地点多为省外。
调查显示,调查对象在父母亲外出务工的情况下,多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占调查总数的71.6%)。老人年迈体弱,根本就没有看管孩子的能力。大多数老人只管衣食住行,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且老人缺乏文化知识和安全常识,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和监管;
当留守儿童和监护人有矛盾时,他们中有8.2%的人会和监护人吵架,甚至怀有报复情绪,32%的虽然觉得委屈,但选择默默承认,这严重摧残了他们幼小的心灵。在校受到老师批评或与同学发生矛盾时,35%的留守儿童从不会告诉监护人,这使得他们心里承受了过多的压力,容易引发心里疾病。
调查显示他们的父母只有13.6%会在一个月回家看望孩子一次,62.2%的一年才回来一次,还有4.1%的一年以上才回家看望孩子,这使得孩子对于父母的映像极为模糊,只停留在电话沟通上,且通话内容大都是关于经济需求的,缺少情感交流。对于父母外出打工,有68.9%的孩子表示愿意父母外出打工,但却表现出了无可奈何的痛苦。而有14.9%的留守儿童是不愿意、不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他们想和父母待在一起。他们的父母一周以内跟孩子联系的占67.6%,不定时的联系的占8.1%,一个月联系一次的占8.1%,还有16.2%的孩子反映父母不跟他们联系或很少联系。
当他们遇到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时,90%以上的孩子会觉得很无助,无从下手,调查显示他们应对困难的能力较差,有不愿意向人求助。在调查同学关系中,17.78%的孩子认为他们关系很好的同学,有一半的孩子觉得朋友一般,有28.89%的孩子觉得他们的朋友较少,但是依然还有3.33%的同学表示自己没有朋友,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严重。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
(一)心理上缺乏及时有效的疏导
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向、孤僻、缺乏自信、不善与人交流;受监护人影响,个性偏执,心理年龄较大。当遇到问题时他们无法向父母倾诉,监护人又不关注这些孩子的情绪变化。我们带着“当你在学校受到老师批评或与同学发生矛盾会告诉监护人吗”、“当你与监护人发生矛盾你会怎么做”、“是否想念在外的父母亲”等去对A小学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个问题上,一半以上的孩子选择了“从不告诉”以及“觉得委屈,默默承受”、“日夜思念”等令人心酸的选项,极大的证明了心理缺乏及时有效的疏导是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安全方面缺乏有效监护
留守儿童因缺少家庭的有效监护容易遭受各种外来的人身侵害,同时也由于年纪小,自身原因造成的意外伤害也较多,学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难以确保校园欺凌案件不发生。如上放学路上,据我们调查了解到,有些儿童需要步行1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存在着严重安全隐患。
(三)亲情缺失
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孩子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關爱,在调查中,每当问到孩子父母的情况时,孩子们都眼中带着泪花,支支吾吾。由于孩子父母出去较早,不少孩子早已对父母印象模糊,对父母也没有多少概念,亲子缺乏沟通。
(四)生活上缺乏照顾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贴心照顾,生活质量特别是身体健康状况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缺少营养饮食。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生活艰难,甚至温饱都得不到保证。二是缺少日常照料。由于缺少父母的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往往没有规律、更没有保障。
四、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健全政策机制
1.各级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从学校建设、户籍管理等方面,健全相应的政策保障,使得农民工子女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更多的留在父母身边成长。同时转变城市孩子观念,杜绝地域歧视。确保流动儿童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的落实。
2.要加强对儿童权益的保护。各地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基础,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立法保护。同时各地区应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二)社会应给予关爱
实施并长期坚持开展类似支教自愿者志愿服务行动,建立农村小学与周围高校的合作机制,促进留守儿童的品行培养。同时,注重结对帮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三)家庭应增加呵护
1.家长应主动与学校老师加强联系。关心孩子在校的情况,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健康情况,监督孩子在校行为。
2.家长应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在外尽量增加与孩子交流的机会,通过电话、视频、书信等,向孩子介绍自己在外的情况,说明不回家的理由,请求孩子理解。同时,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除了物质之外给予更多的心理关爱。
(四)教育机构应加强联系
1.学校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档案。定期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做到一人一册。
2.构建双方联系制度。实现学校、家庭教育的良好互动。尽量解决儿童和上辈的隔代问题,让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3.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创立条件,开设心理健康中心,对问题明显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开设专题讲座,对监护人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照顾能力。
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同样也是祖国的花朵,他们一样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影响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必须倾尽全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关爱留守雏鹰,携手展翅飞翔。
参考文献:
[1]潘璐、叶敬忠.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2).
[2]文育锋.皖南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状况的研究[J].现代预防科学.20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