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预习触角?优化课堂教学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orpiok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预习是求知的开端,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可目前似乎处于“失宠”境界,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方法过于简单粗陋,预习任务与课文间缺乏有效衔接。为更有效开展预习活动及延续预习效果,本文主要从“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疑为问”入手,力求探索一条培养良好习惯,感悟文本蕴涵,汲取人文精华的有效之路。
  【关键词】预习;动笔;延伸;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8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学习中“任前锋”角色的预习环节,在语文教育的整体统筹中似乎逐渐“失宠”。通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全篇一万一千余字,竟找不出“预习”二字。实际教学中预习也成了“鸡肋”,常有教师不以为然,以为预习只是读读课文,抄抄词语,完成一些作业而已。预习究竟做什么?与新知学习有怎样的联系?大部分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究其根由,很大原因在于教师指导预习的方法过于简单粗陋,以及学生预习与课文学习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叶老先生十分重视预习在整个阅读教学中的作用,1940年他就在《六年一贯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中倡议“为养成阅读之优良习惯起见,每授一篇,必先令学生预习。”的确,预习是求知过程的良好开端,是“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载体之一。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教师能有效沟通预习与新授内容的联系,找到灵活的衔接方法,必然使预习起到“事半功倍”之效。那如何让预习的触角更敏捷更主动呢?笔者进行了浅薄尝试。
  一、化静为动,培养良好的动笔习惯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读书动笔对于许多人是不习惯的,但对于一个真正想学习的人,不动笔的学习成效肯定要大打折扣。文(文章)与笔在预习中可谓相辅相成,打个比方,文若饭,笔则是筷。读书动笔,点画勾圈,犹如用筷吃饭,不仅卫生文明,而且自由方便;记写批注,如筷夹饭让你细嚼慢咽,助你消化吸收,保你营养全面。
  动笔预习除了让学生圈词画句、梳理文章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主动思考与记录。如果学生能凭着已有知识、经验和自觉的力量,在预习中玩味眼前的文字,慢慢地提升自己,从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这样的一种预习效果实际上远胜于某些老师味同嚼蜡的讲解。除了思考,有笔在手无疑会让学生逐渐应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
  二、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
  凡事皆有利弊,语文预习也如此。试想一篇不过几百字的文章,让学生预习后,不仅新鲜感全无,而且容易知一便以为得十,不利于课文的后续学习。如果教师不能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去拉近文本与预习体验之间的距离,把教材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那么不仅会使预习几无成效,还会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那如何延续学生的预习效果,使阅读教学得心应手?一是人的认知规律;二是对文本的巧思妙构。
  一篇文章的预习从何处入手比较有效?按认知心理,人对外部事物的感知过程常常是从整体到局部又复归整体。为此预习时,首先想明白:这篇课文在写什么?是否学过类似的文章?以《爬山虎的脚》为例,教学前,让学生先预习文本,再去找找、看看真实的爬山虎。在观察过程中,学生的视觉注意点往往集中在爬山虎的叶子上,而忽视被叶子遮掩着的茎和脚。学习文本时,教师恰好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欠缺,有的放矢指导学习观察方法。如果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再次观察并与叶老的美文相结合,重新体验爬山虎叶、茎、脚的生长特點,定会让学生留下长久的学习记忆和美好的生活体验。
  三、化疑为问,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从预习文本开始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以及因延伸、拓展的外延作业等环节,都可以进行思维训练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如果说“生疑”是思维的导火索,那“提问”就像烟花,决定着思维绽放的绚丽。“疑问”转化为“提问”,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铺垫,也是借机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
  首先启发学生“自我发问”。对新课文可让学生在自学中自我发问: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学生在产生疑难后,需要内化自己的思维并转换成语言,还要求表达出问题,这使学生处于一种比较主动的学习状态,成效也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鼓励学生“不懂就问”。经过“自我发问”,学生懂得了怎样围绕文本提出问题,此时就要鼓励学生“更上一层楼”,有看不懂的内容,想不出的原因,解决不了的问题,都要把自己的见解或观点及时提出讨论。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激发学生质疑提问的愿望和热情。
  由此可见,如何将心中之“疑”引为口中之“问”,有着各式方法。只要教师能结合实际,不断地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有序地训练,学生化“疑”为“问”的功夫必然会由浅入深,由生到熟,渐入佳境。
  参考文献
  [1]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
  [2]郭德俊,刘惠军.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3]王丽.名家谈语文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闫学.小学语文文本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唐荣波)
其他文献
【摘要】阅读教学中要把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要注意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的适用性,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难度要适中;教师要把握好实施合作学习的时机;合作学习不可滥用,要适度。  【关键词】合作学习;落实;适用;适中;适时;适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合作学习不仅能培养学
目的:探讨广东汉族人群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遗传关联。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CR—SSO)对170例广东汉族CML患者和300例
【摘要】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它的主要理念是合理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安排,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来主导和决定有关学习的各项安排。实行这种新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去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主要由老师教授知识的模式,而是由学生自己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采用看视频、听讲座、阅读电子书和课件等多种方法完成自主学习。现今高职语文仍然以阅读、写作和口语为重点教学内容,其综合性非常强,在课程改
目的:分析男性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的自伤自杀行为特点,以利防范.方法:对住院期间有自伤自杀行为的男性精神病患者42例进行分析,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
目的:研究银屑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防御机制.方法: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抑郁、焦虑自评量表及心理防御方式问卷,对35例银屑病患者进行测试并与35例健康人对照.结果:
我们一直强调课堂的教学应是"生成"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表现。然而,我也认为高效的课堂、精彩的"生成",离不开充分的课堂预设。只有合理、充分预设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但在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注意力集中程度会对教学成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当前语文课堂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长时间下去,学生就会产生不良学习习惯,同时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所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采取有效的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行分析探讨,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目的:观察雷米普利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地高辛浓度(SDC)的影响。方法:3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观察,服用地高辛0.25mg/d,7d后,SDC达稳定状态后加用雷米普利5mg/d,于加用后12d采血测定S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