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三维转化视角下的社科类文本翻译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_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翻译学始于我国,标志着我国翻译学国际化发展的新起点,为译学理论领域增添了全新的研究范式。社科类文本涉及多个社会科学领域,文体多样,受众广泛,贴合生态翻译学整体关联、译者中心、适应选择三大主要特点,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社科类文本;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212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东方引进、学习了大量西方翻译理论,但中国乃至亚洲待需赢得在翻译理论研究领域取得自己的话语权。2001年,我国胡庚申教授创立了生态翻译学这一新的研究范式,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生态翻译学以新生态主义为理论主导,学术要务在于发掘和揭示翻译活动中的生态理性和生态意义,目标在于以生态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统领观照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总而言之,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从新生态主义理论视角综观和描述翻译的研究范式,力图做到译有所为。
  一、生态翻译学特点
  (一)整体关联
  从生态翻译学的表述来看,借助生态学研究开展翻译学的整体性研究,强调以整体主义为视角,应用整体性研究方法。生态思维是一种整体性思维,顾名思义,就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众多要素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一样,整体关联思维强调每一要素在完整系统中起到的作用,强调系统中每一要素活跃的意义。
  生态学强调整体和关联,构成系统的各个成分联系紧密,不可分割,任一成分的变动都将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动。因此,在翻译研究中不可孤立看待某一个体,也不可局限于某一相关利益者。运用整体关联思维进行研究,就需要关注每个系统中的每个组成成分之间的关联互动及整个系统的运作。在翻译理论中应用整体关联思维即是统筹协调译境、译本、 译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二)译者中心
  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容小觑,就如同译者对翻译系统的作用。生态翻译学肯定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能动作用,简言之即译者中心。译者中心又体现在两个层面:翻译实践中体现为译者主导,翻译伦理中体现为译者责任。
  翻译一篇著作,译者首先要读懂原作,充分理解原文内涵,体会作者写作目的。随后,译者要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搜寻目标语中与原语关联性最大的表达,同时译者要考虑到原作的思想、审美、信息及风格。由此可见,翻译是一项复杂繁重的任务,译者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自身的创造能力实现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主导地位。要想提高译文质量,就必须拓展译者自身的知识,提升译者自身的创造能力。在翻译行为层面的译者中心,进一步扩展到伦理层面,就表现为译者责任。占据主导地位的同时,译者要清楚认识到一个合格的译者应当承担的责任,为原作、译文、作者、读者及整个翻译生态环境负责。责任感促使译者不断更新知识,进行高质量翻译,准确处理翻译生态环境的反馈。通过这种途径,译者才可以做到译有所为,才有希望真正影响到翻译生态环境的演变。
  (三)适应选择
  大自然在物种的进化过程中进行了选择,淘汰了不适应当下生态环境的物种,强化了适应能力好的物种。译者和译本也无时无刻不面临着环境的选择,优胜法则就是适者生存。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呈现的大世界,也就是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多方互联互动的结合。
  翻译生态环境由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各要素交织而成,是翻译活动发生、存在、发展的各种自然的、人文的因素的总和。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的翻译领域。译者所处的文化环境的不同,也影响了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翻译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同时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都会对翻译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不同的译本适应着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这正是典籍复译及重译的意义所在,可以说翻译见证并且记录了世界的发展与变化。
  二、社科类文本特点
  (一)文体多样
  社科类文本既不是单纯的科技性文本,也不是单纯的文学文本。一方面,社科类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技类文本的科学严谨,常出现不同科学领域的专业术语。一些作者会通过随笔等形式提出某个新的专业术语,还有一些作者本身就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通过撰写社科类文本表达自己的学术意愿,同时带有一定的科普性质;另一方面,社科类文本语言兼具文学美感,文章可读性强。
  我国著名作家巴金曾高度评价《昆虫记》,这本科普作品将科学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融于一炉,从人文视角观察昆虫世界,用优美的文字再现自然世界,供人类获取知识、美感和思想启迪。由此窥见,社科类文本可以具有科普著作和文学经典的双重身份。类似的文本还有很多。社科类文本覆盖历史、哲学、文学等多个学科,这就要求译者拓宽知识面,统筹运用各类知识技能,译文行云流水,不失滋味,让读者在感受到文字魅力的同时也拓宽了视野。
  (二)读者广泛
  社科类文本受众广泛,可能的读者包括青少年、政府机关、学者等。青少年更倾向于欣赏文本语言,拓展科学视野,而政府机关更倾向于关注文本纪实和表达的意愿,从文本中窥探问题,及时调整政策。因此,社科类文本的翻译需要适应不同类型的读者。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科类文本又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记录者的角色。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为国人打开了新视界,书中介绍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各类西方哲学思想,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前文所介绍的生态翻译学正是生长于这片思想沃土。严复翻译抱有强烈的政治目的——探求自强救国之路,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严复没有选用异化策略,而是运用文言体,以迎合统治阶级阅读喜好,间接实现政治诉求。《天演论》的引入启蒙了无数知识分子,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生态翻译学三维转化视角下的社科类文本翻译
  生态翻译学重视多维统一,在翻译实践中具体操作简单概括为“三维”转换。《沙乡年鉴》(A Sand County Almanac)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保主义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所著的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书中描绘了农场12个月不同的景象,充满对人与环境、美学和倫理的深思。接下来,本文结合A Sand County Almanac的翻译具体分析三维转化理论的应用。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选择恰当的形式进行双语文本转化。
  例1.On the English heaths,reproduction of trees is inhibited by rabbits overprotected in the process of cropping partridges and pheasants.
  译文:在英国的荒野上,随着人们大量捕杀鹧鸪和野鸡,野兔过度繁殖,抑制了树木的生长。
  这句话体现了中英文两种语言的差异。英文注重形合,多被动语态,连接紧密。中文注重意合,多流水小句,常常省略主语和逻辑连接词。翻译时,调整句子顺序,使行文连贯,对读者更友好。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关注语言背后文化内涵的不同,选择恰当的策略,在忠实文本的基础上聚焦文化的阐释与传递。
  例2.There are no stags in the woods today like those on the walls of feudal castles.
  译文:人们再也见不到与挂在封建城堡墙壁上的那些雄鹿一样雄壮健美的鹿了。
  本句涉及欧洲狩猎文化。鹿头装饰风行于欧洲狩猎鼎盛的时期,猎人会取下猎物的头挂在墙上用以炫耀自己的狩猎成果。而后人们发现鹿角美观坚硬,鹿的数量又比较多,易于捕获,所以欧洲人喜爱用鹿头作装饰。
  例3.It has made scarce in the hinterlands something once abundant on the back forty.
  译文:曾经在自家农场随处可见的情景,如今即使在偏远地区也十分稀少。
  the back forty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代表了农场的一份,其中涉及美国立法。18世纪60年代出台的《宅基法案》中,规定农民拥有160英亩土地。640英亩的土地均分为四部分,每部分160英亩,每个160英亩又均分为四份,每份40英亩:两份在前,两份在后。
  (三)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关注译本是否体现了正确的交际意图。
  例4.And now,to cap the pyramid of banalities,the trailer.
  译文:如今,为了远离越来越俗气的热门旅行目的地,房车成为有钱人的新宠。
  cap the pyramid of banalities直译是“封蓋平庸金字塔”,但这样翻译出来会让人不知所云。结合上下文将“平庸金字塔”的具体所指“俗气的热门旅行目的地”翻译出来,整篇文章逻辑完整,达到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Krohne,T.David.General Ecology[M].Brooks/Cole:Thomson Learning,2001.
  [2] Lance,H.
其他文献
【摘要】作者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地将苗族非遗文化与服装的主题设计法相融合,先对苗族非遗文化特点和主题教学法的特色作了简单阐述,再将主题教学法贯穿设计教学之中,使苗族元素创新设计课程有了一次大胆的改革,这既是非遗校企合作的一次深度融合,也是服装设计的一次创新。  【关键词】苗族非遗;符号化;主题教学法;创新;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摘要】就读于普通高校的藏族学生在初入大学时会面临学业基础、环境适应、人际交往与自我发展等多方面问题,合理应对与否将直接影响专业学习进程,因此,教师可根据这部分学生的具体情况并结合专业特点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思路。针对这一问题,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为个案进行探讨,将“适应—启发—引导—自我发现”的培养思路置于藏族学生的学业过程中,通过团队合作与作品展现等建立学业自信,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自我认知
【摘要】博物馆不应该是单纯面向少数人的研究型殿堂,而应该是面向大众的公共文化普及课堂。作为本城市的人文历史类综合性博物馆,蚌埠市博物馆开展的“博物馆走进社区”活动,增加了市民对博物馆知识的了解,并开展了诸如博物馆图片展览、文物法规以及文物知识咨询、文博专家现场免费文物鉴赏、免费宣传册页领取、讲解员现场讲解等活动,以开放的观念进行创新的博物馆活动,以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让社会来关注并共享地区历史文化
【摘要】蒙古族人民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用劳动和智慧共同创造了大量极具特色的蒙古族民歌。这种民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时光为伴,与灵魂为舞,与自由和畅想交织,诞生出了一种新的民歌形式,延续着蒙古族音乐的火种,在它的岁月里发光发热。  【关键词】传统民歌;新民歌;新媒体;变异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蒙古民歌具有一定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它以草原人的方式用演唱的形式诉说着蒙古民
在民国初期的画坛上,陈师曾是闻名中外的大家。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才高气盛、智力超常,且爱国心切,励志苦学,具有哲人的睿智与超脱。他深信传统艺术的魅力,在继承和发扬民族美学的精神及绘画史论的建树、美术创新的探索、美术教育的提倡、团结新老画家、筹建画社画会、开展中外美术交流,以及对中国现代漫画艺术的开创等多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陈师曾不同流俗、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实践自己的艺术主张,敢于“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也日益提升,这就对我国的电影提出了更高的拍摄要求以及美学要素。另一方面,电影导演若想通过电影讲述自己所想要讲述的故事,将电影的深层内核传递给观众,都需要借助电影中的视觉传达艺术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视觉传达不同于其他的电影表现形式,它是视觉语言的最直接体现,也是电影美学价值的最直接展示,一个良好的美学视觉体验对于电影观影价值的提升具有相当大的帮助。任何
【摘要】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乌兰牧骑经典歌曲演唱会(二)以贴近乌兰牧骑实际、再现乌兰牧骑风采为原则,邀请自治区优秀歌手以蒙语演唱乌兰牧骑经典歌曲为主,是对乌兰牧骑经典地传承。本文以传播学的视角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途径地改变对乌兰牧骑经典在当代语境下如何做到在传承中与历史进行互动,将经典再经典化进行解读。  【关键词】乌兰牧骑;经典歌曲;内蒙古艺术学院;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
【摘要】纸质类文物的展览因其展品形态的平面性,容易给观众单调、缺乏变化的感受。因此,在做此类展览的形式设计时应注重借助艺术设计的表现手法,综合考虑空间设计、装饰符号、色彩、灯光等因素创造良好的空间艺术美,将展览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有效地传递给观众。  【关键词】纸质类文物;空间;符号;色彩;艺术表现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纸质类文物一般是指字画、古书、文档、文献、奏折、信函、
【摘要】昆曲作为大传统的文人戏曲,与作为小传统民间戏曲的川剧目连戏,存在着诸多差异。审美上,表现为文人性、全国性与民间性、地方性的差异;功能上,表现为“寓教于乐”与“受教于乐”的差异;受众上,表现为小众性与大众性的差异;看点上,表现为“文”与“武”的差异;剧目上,表现为单一与宏大的差异。近年来新编目连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能替代传统川目连,保护与传承传统川剧目连戏任重道远。  【关键词】川剧;目连
【摘要】音乐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人类向来认为音乐是一种跨界的文化形式,音乐所具有的交流与沟通的功能早就被人类青睐,音乐也全面承担人类思想感情与交流的任务。长兴的西河大鼓是20世纪长兴及其周边地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它表达出了长兴及其周边地区老百姓最为真实的民俗、生活和感受,因此,当地的老百姓极为喜爱和认可,并在长兴地区及其周边的广大农村广为流传,长盛不衰。本文将以长兴地区西河大鼓的传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