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新形势下,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体育,而且同时也要重视学生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新形势;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TD3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5-0077-01
我任职教师职位这些年来,总是认为老师最大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可是,近期通过拜读了一篇文章后却转变了我的这些看法,既然人民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就意味着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塑造灵魂。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胜于传道、授业、解惑。
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新形势下,德育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且排在“德、智、体、美、劳”的首位。所以,教师一定要正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中就要渗透、实施。可是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怎样才能更有效去塑造学生们的灵魂呢?
(一)言传身教渗透德育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陶行知先生对教师事业的高度概括,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可以说老师的行为就是学生刻意模仿的楷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以一个鲜活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学生直接交往的对象。一位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的教师,他可以在教学工作中通过自己的言谈行为,把热情洋溢、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勤奋刻苦、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正直诚信、任劳任怨的高贵品质传给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受到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从这一方面说,教师的人格品质魅力在德育教育中是其它方式难以比拟的,也是其它手段代替不了的。这是一种最现实、最生动、也最有力的教育手段。
(二)结合学生的特点渗透德育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的个性通过言行特征很容易表露,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捕捉学生的细微动作以及微变的面部表情,进而透视学生的心理,从而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适合的方式、方法进行德育教育。
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放大,发现他们的“缺点”要点评且正面引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进行德育时还要“待之以诚”“动之以情”,给予厚受,消除学生对师生之间的思想顾虑,增强学生的信任,他们就会从教师的信任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德育时教师切记挖苦讽刺或另眼看待学生,同时要加强个别谈心,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使其真正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同时也使其他同学看到并感受到教师确是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体贴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他们帮助别人克服困难是自己的职责,是一种崇高的美德。这样就在无形中教育和培养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每一个人都离不开情,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要求,如此循环往复,使其不断进步与提高,学生会从自己亲身所感受到的爱护与关心中,学会怎样去关心人,为他人着想。通过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来培养学生为人处事的正确观念。
(三)结合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渗透德育
各科教学自身都有独特的思想性,所以,科任教师必须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思想教育因素,把学科教学内容讲深讲透,以达到启迪学生思想,教育学生的目的。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必须掌握并运用好科学的方法,首先要在学科教学中按照学科知识的深浅程度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挖掘出各科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找出本学科教材的知识点和教育点的汇合处、结合处,划分出学科教学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梯度和层次,列出细目表,循序渐进,逐步加深教育梯度。其次,要做到文道结合,自然妥贴,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运用渗透、设境、点拨、点化、引伸、联想等方法,不露声色,恰到好处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教育,使学生在隐性教育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结合生活现实渗透德育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设定现实的情景,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学习得富有感情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德育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我们进行德育时还要注意时效,抓住时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种言之有物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使学生明辨是非,进行有的放矢的思想品德教育,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通过全体“灵魂工程师”们的共同努力,实现“课课有德育,时时有德育。”使德育意识深入人心,让未成年学生在处处受传统美德精神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为祖国未来的飞速发展奠下坚实的优秀人才基础!
[关键词]新形势;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TD3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5-0077-01
我任职教师职位这些年来,总是认为老师最大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可是,近期通过拜读了一篇文章后却转变了我的这些看法,既然人民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就意味着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塑造灵魂。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胜于传道、授业、解惑。
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新形势下,德育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且排在“德、智、体、美、劳”的首位。所以,教师一定要正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中就要渗透、实施。可是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怎样才能更有效去塑造学生们的灵魂呢?
(一)言传身教渗透德育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陶行知先生对教师事业的高度概括,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可以说老师的行为就是学生刻意模仿的楷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以一个鲜活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学生直接交往的对象。一位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的教师,他可以在教学工作中通过自己的言谈行为,把热情洋溢、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勤奋刻苦、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正直诚信、任劳任怨的高贵品质传给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受到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从这一方面说,教师的人格品质魅力在德育教育中是其它方式难以比拟的,也是其它手段代替不了的。这是一种最现实、最生动、也最有力的教育手段。
(二)结合学生的特点渗透德育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的个性通过言行特征很容易表露,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捕捉学生的细微动作以及微变的面部表情,进而透视学生的心理,从而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适合的方式、方法进行德育教育。
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放大,发现他们的“缺点”要点评且正面引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进行德育时还要“待之以诚”“动之以情”,给予厚受,消除学生对师生之间的思想顾虑,增强学生的信任,他们就会从教师的信任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德育时教师切记挖苦讽刺或另眼看待学生,同时要加强个别谈心,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使其真正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同时也使其他同学看到并感受到教师确是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体贴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他们帮助别人克服困难是自己的职责,是一种崇高的美德。这样就在无形中教育和培养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每一个人都离不开情,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要求,如此循环往复,使其不断进步与提高,学生会从自己亲身所感受到的爱护与关心中,学会怎样去关心人,为他人着想。通过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来培养学生为人处事的正确观念。
(三)结合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渗透德育
各科教学自身都有独特的思想性,所以,科任教师必须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思想教育因素,把学科教学内容讲深讲透,以达到启迪学生思想,教育学生的目的。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必须掌握并运用好科学的方法,首先要在学科教学中按照学科知识的深浅程度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挖掘出各科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找出本学科教材的知识点和教育点的汇合处、结合处,划分出学科教学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梯度和层次,列出细目表,循序渐进,逐步加深教育梯度。其次,要做到文道结合,自然妥贴,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运用渗透、设境、点拨、点化、引伸、联想等方法,不露声色,恰到好处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教育,使学生在隐性教育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结合生活现实渗透德育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设定现实的情景,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学习得富有感情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德育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我们进行德育时还要注意时效,抓住时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种言之有物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使学生明辨是非,进行有的放矢的思想品德教育,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通过全体“灵魂工程师”们的共同努力,实现“课课有德育,时时有德育。”使德育意识深入人心,让未成年学生在处处受传统美德精神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为祖国未来的飞速发展奠下坚实的优秀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