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为了能培养出满足社会、企业急需的高级技能人才,职业教育
进行教学改革——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本文叙述基于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相呼应的高职《电 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观点和实践。
关键词:教学改革 任务引领 电工电子技术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已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但遗憾的是,不是一个制造强国,原因是当前我国不仅缺乏高端的发明家、设计师,而且特别缺乏技艺精湛的高级技能人才.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够,另方面是职业教育本身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需要。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除了要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外,更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加强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造,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以下是基于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下《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改革思路和实践。
一.优化调整教学内容
1.结合《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目标,选用符合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因为现行很多高职教材大多套用高校学历教育相关教材,知识陈旧,未能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成为制约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瓶颈。
2.在考虑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培养职业能力宏观指导下,微观上精选、调整教学内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知识面广、信息量巨大,而课时非常有限,必须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有所侧重地选择、调整教学内容,使“培养高级技能人才”落到实处。例如:在讲授我校汽车运用技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要充分考虑在现代汽车上,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电动机、发电机、电子控制喷油装置、电子点火装置、电控自动变速器、防抱死制动系统、电子转向阻力系统、适时调节的自适应悬挂系统、常速巡行自动控制系统等等。
3.课程内容要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比如:电子技术处于晶体管时代,《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应该以分立元件为基本的知识单元,要学习电路中每一元件所起的作用及其工作原理。但随着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今天已来到集成电路时代,《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重点应由分立元件转移到集成技术,而且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讲,重点应学习集成电路的外部特征及其应用。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采用案例教学法贯穿全课程的教学方法:精心选用较大的、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实例,以该案例的设计和改进中的问题为切入点,步步深入,将实践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造成弊端:学习本课程后,学生分析电路虽然头头是道,但若要设计制作一个电路系统往往不会查手册、不会选器件、不会连电路、不会调试系统。可见,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案例教学法若运用得法,将会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但采用案例教学法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案例要有典型性和实用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2. 案例要有综合性和启发性 ,案例应将课程内容与案例有机结合、融会贯通。
3. 案例应体现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技能,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有了好的教学理念、教材、教学方法,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要有好的教学手段,要善于根据课程不同内容、不同的知识点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才能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故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大量地使用多媒体课件、EDA仿真软件、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比如:
1. 在讲到三相异步电动机结构、工作原理及常用控制电器结构、动作原理时,若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方法,在课堂上把电动机的结构和常用控制电器的结构画出来是不可思议的,即使画得出来,也很难将此部分的内容讲清楚,课堂效率极低是可想而知的。但采用PowerPoint和flash做成的多媒体课件,节省了在堂上画电动机、常用控制电器的时间,还可以通过flash动画生动地表现电动机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和常用控制电器的动作过程,非常的直观而富有感染性,有利于学生准确、全面、深刻地接受知识,大大地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
2.在讲单管的共射极放大电路,工作点设置对放大电路的非线性失真的影响(工作点设置得太高,容易导致饱和失真;设置得太低,容易导致截止失真);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放大电路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虽然我们可以借助PowerPoint、flash、VB等制作的包含文字、图片、动画的课件进行讲解,降低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理解方面的难度,但学生还是觉得缺少感性的认识。但通过利用multisim对单管放大电路进行仿真后,学生好像置身于实验室,体验到:设置适当的工作点的重要性;负反馈的作用;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等,对所学知识豁然开朗。实现了理论教学由难化易,由繁化简。
3.《电工电子技术》内容包括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电工电子新技术等学科组成,知识面广,信息量巨大,加上电工电子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层出不穷,单靠课堂教学来完成电工电子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不可能的。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搭建一个网路学习平台,把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学习网站包含“ 课程介绍 ” 、“ 电子教案 ” 、 “ 教学资源 ” 、 “ 师生讨论 ” 、 “ 教师答疑 ” 、 “ 学科前沿 ” 、“ 虚拟实验室 ”等,实践证明,网络教学在增长学生知识面、了解学科前沿最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因材施教等方面起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实践环节的改革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工程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定要通过实践环节来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实验包括硬件实验和软件实验,两者不可偏废。
在硬件实验方面,要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从原来简单地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综合应用能力、系统集成能力、设计能力的培养。在软件实验方面,要重视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因为硬件实验受教学课时、实验场地、实验元件和设备等的制约,不能开设很多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还有,在实验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操作,很容易损坏元件甚至仪器仪表,需要很多实验员对元件和仪器进行维护和维修。为了避免损坏元件和仪表,教师一般不主张学生轻易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而采用multisim等EDA软件的实验有丰富的元件(并且可扩充),既有一般实验用的通用仪器,又有一般实验室少有或没有的仪器,还提供完备的电路分析手段,学生可以无限发挥自己的创意,非常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学习了当前电子设计领域的先进技术。
五.考核方法的改革
好的考核方法能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学习导向,所以考核方法的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职业教育课程的考核方法一定要与职业教育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一致,考核的内容和方式要“以能力的考核为中心”作相应改革,在传统的闭卷笔试考核基础上,增加技能考核,把学生课外的小制作也纳入考核的范围。
六.结语
要达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和企业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要,职业教育亟待改革。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但要取得改革成效,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协调,特别是需要教师在微观教学各环节进行改革的配合。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与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有一个交流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 .北京:高教出版社,2002.
[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6
[3]鲍洁. 新世纪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进行教学改革——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本文叙述基于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相呼应的高职《电 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观点和实践。
关键词:教学改革 任务引领 电工电子技术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已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但遗憾的是,不是一个制造强国,原因是当前我国不仅缺乏高端的发明家、设计师,而且特别缺乏技艺精湛的高级技能人才.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够,另方面是职业教育本身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需要。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除了要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外,更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加强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造,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以下是基于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下《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改革思路和实践。
一.优化调整教学内容
1.结合《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目标,选用符合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因为现行很多高职教材大多套用高校学历教育相关教材,知识陈旧,未能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成为制约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瓶颈。
2.在考虑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培养职业能力宏观指导下,微观上精选、调整教学内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知识面广、信息量巨大,而课时非常有限,必须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有所侧重地选择、调整教学内容,使“培养高级技能人才”落到实处。例如:在讲授我校汽车运用技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要充分考虑在现代汽车上,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电动机、发电机、电子控制喷油装置、电子点火装置、电控自动变速器、防抱死制动系统、电子转向阻力系统、适时调节的自适应悬挂系统、常速巡行自动控制系统等等。
3.课程内容要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比如:电子技术处于晶体管时代,《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应该以分立元件为基本的知识单元,要学习电路中每一元件所起的作用及其工作原理。但随着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今天已来到集成电路时代,《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重点应由分立元件转移到集成技术,而且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讲,重点应学习集成电路的外部特征及其应用。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采用案例教学法贯穿全课程的教学方法:精心选用较大的、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实例,以该案例的设计和改进中的问题为切入点,步步深入,将实践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造成弊端:学习本课程后,学生分析电路虽然头头是道,但若要设计制作一个电路系统往往不会查手册、不会选器件、不会连电路、不会调试系统。可见,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案例教学法若运用得法,将会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但采用案例教学法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案例要有典型性和实用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2. 案例要有综合性和启发性 ,案例应将课程内容与案例有机结合、融会贯通。
3. 案例应体现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技能,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有了好的教学理念、教材、教学方法,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要有好的教学手段,要善于根据课程不同内容、不同的知识点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才能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故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大量地使用多媒体课件、EDA仿真软件、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比如:
1. 在讲到三相异步电动机结构、工作原理及常用控制电器结构、动作原理时,若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方法,在课堂上把电动机的结构和常用控制电器的结构画出来是不可思议的,即使画得出来,也很难将此部分的内容讲清楚,课堂效率极低是可想而知的。但采用PowerPoint和flash做成的多媒体课件,节省了在堂上画电动机、常用控制电器的时间,还可以通过flash动画生动地表现电动机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和常用控制电器的动作过程,非常的直观而富有感染性,有利于学生准确、全面、深刻地接受知识,大大地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
2.在讲单管的共射极放大电路,工作点设置对放大电路的非线性失真的影响(工作点设置得太高,容易导致饱和失真;设置得太低,容易导致截止失真);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放大电路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虽然我们可以借助PowerPoint、flash、VB等制作的包含文字、图片、动画的课件进行讲解,降低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理解方面的难度,但学生还是觉得缺少感性的认识。但通过利用multisim对单管放大电路进行仿真后,学生好像置身于实验室,体验到:设置适当的工作点的重要性;负反馈的作用;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等,对所学知识豁然开朗。实现了理论教学由难化易,由繁化简。
3.《电工电子技术》内容包括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电工电子新技术等学科组成,知识面广,信息量巨大,加上电工电子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层出不穷,单靠课堂教学来完成电工电子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不可能的。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搭建一个网路学习平台,把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学习网站包含“ 课程介绍 ” 、“ 电子教案 ” 、 “ 教学资源 ” 、 “ 师生讨论 ” 、 “ 教师答疑 ” 、 “ 学科前沿 ” 、“ 虚拟实验室 ”等,实践证明,网络教学在增长学生知识面、了解学科前沿最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因材施教等方面起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实践环节的改革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工程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定要通过实践环节来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实验包括硬件实验和软件实验,两者不可偏废。
在硬件实验方面,要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从原来简单地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综合应用能力、系统集成能力、设计能力的培养。在软件实验方面,要重视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因为硬件实验受教学课时、实验场地、实验元件和设备等的制约,不能开设很多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还有,在实验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操作,很容易损坏元件甚至仪器仪表,需要很多实验员对元件和仪器进行维护和维修。为了避免损坏元件和仪表,教师一般不主张学生轻易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而采用multisim等EDA软件的实验有丰富的元件(并且可扩充),既有一般实验用的通用仪器,又有一般实验室少有或没有的仪器,还提供完备的电路分析手段,学生可以无限发挥自己的创意,非常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学习了当前电子设计领域的先进技术。
五.考核方法的改革
好的考核方法能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学习导向,所以考核方法的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职业教育课程的考核方法一定要与职业教育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一致,考核的内容和方式要“以能力的考核为中心”作相应改革,在传统的闭卷笔试考核基础上,增加技能考核,把学生课外的小制作也纳入考核的范围。
六.结语
要达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和企业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要,职业教育亟待改革。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但要取得改革成效,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协调,特别是需要教师在微观教学各环节进行改革的配合。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与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有一个交流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 .北京:高教出版社,2002.
[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6
[3]鲍洁. 新世纪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