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不少农村的小学生不爱学习数学,对数学感到索然无味。究其原因,是他们缺乏学习兴趣。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其为学习的主人,注重把“学”“想”和“做”的机会多留给学生。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那么,在数学教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课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兴趣,激荡他们急于学习的情感涟漪,为整堂课的高效教学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如,我在教学年、月、日时,先出示一题激趣:小丽今年9岁,哥哥小光从出生到今年只过了3个生日。请同学们想一想,小光今年几岁?话音刚落,一个学生顺口答曰:“3岁。”全班哈哈大笑,对呀,妹妹今年都9岁了,哥哥怎么才3岁呢?班里开始议论纷纷,但谁都没有说出正确答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全班学生都渴望求得结果又很无奈时,我说:“学完这节课大家就会解答了,想学吗?”同学们齐声如洪:“想学!”如此导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迫切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在教学中相机激发学生的兴趣,才会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的意境中。小学生大都溺爱游戏,提及游戏他们就乐不可支。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性”时,便选用游戏即兴创设情境:“现在我们师生来比赛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最聪明,能把老师考倒。你们随意说出任何一个数,我立即说出它能被2或5整除,或同时能被2和5整除。”学生们一听,个个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抢着说数,有的还一心想难倒我,故意说出比较大的数,结果我回答的居然又对又快。学生们无不为之惊叹:老师为什么能准确流利地回答呢?莫非有什么绝招不成?就这样他们怀揣好奇,带着疑问和追求新知的欲望,快速地跨入了探究新知的殿堂。
三、引领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时,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动作性的活动,能促进儿童理解学习中的疑难,并在理解中发展思维,通过具体操作,学会新知。在数学教学中,必要时不妨引领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让他们手、口、眼、脑协调活动,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思维得以激活,使学习成为一种活跃身心、和谐器官的运动,益于快速地变抽象为直观,通过亲自“跃一跃”,即刻达成摘到“桃子”的功效。如,在教学几何图形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先通过拼拼、摆摆、量量、折折、剪剪,再相机启发他们在一些必要的环节看看、想想、说说、画画、议议,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如,在教学“环形面积的计算”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对环形接触的较少,他们一时不知从何下手,如果直接告诉他们计算的方法,势必冲淡了他们的主体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于是,我从旧知着眼,引领学生自己动手,先剪下一个半径9厘米的圆,并计算其面积;再在剪下的圆上任意画一个半径小于9厘米的同心圆,自己剪下并快速计算出这个小圆的面积。两次剪圆后,一个剩下的环形就立刻映入学生的眼帘。至此,什么是环形,学生就轻松地理解了。不仅如此,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很快算出了环形的面积,并由此非常直观地地推导出环形面积的公式。如此引领,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既掌握了新知,学会了公式推导的途径,又徜徉在学习数学的乐趣之中,不再感到数学枯燥、单一和无味。
四、巧设开放题,激发兴趣
教师要打破教材的约束,一味地为教材而教教材,必要时,要设计一些数学开放题,引领学生予以求解。诚然,开放题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现成的教法,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不少学生也会知难而退。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因此,教师要注重巧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求学“欲”,提升学习的效率。
如,一次教学展示课,我执教完“三角形面积计算”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出示了如下一道开放题:
在下图平行四边形中画上一条直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面积完全相等的图形,谁画的最多,谁就是“智慧星”。
听说要评“智慧星”,学生乐了,忙不迭地地操作起来。但我巡视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画的往往都是对角线,他们仅仅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当然,这种画法对本课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推导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认识。但如果就此停止,就丧失了一次开发创新思维的佳机。于是,我首先肯定了这些学生的成绩,然后予以启发:“其实,不止两条对角线,还能画很多条直线呢,我看那些同学最聪明,画好后不妨对折一下,如果两部分完全重叠了,说明你离‘智慧星’就不远了。”果不其然,不少学生通过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画出了很多条直线。
(作者单位 江苏省新沂市合沟镇中心小学)
编辑 刘青梅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课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兴趣,激荡他们急于学习的情感涟漪,为整堂课的高效教学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如,我在教学年、月、日时,先出示一题激趣:小丽今年9岁,哥哥小光从出生到今年只过了3个生日。请同学们想一想,小光今年几岁?话音刚落,一个学生顺口答曰:“3岁。”全班哈哈大笑,对呀,妹妹今年都9岁了,哥哥怎么才3岁呢?班里开始议论纷纷,但谁都没有说出正确答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全班学生都渴望求得结果又很无奈时,我说:“学完这节课大家就会解答了,想学吗?”同学们齐声如洪:“想学!”如此导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迫切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在教学中相机激发学生的兴趣,才会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的意境中。小学生大都溺爱游戏,提及游戏他们就乐不可支。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性”时,便选用游戏即兴创设情境:“现在我们师生来比赛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最聪明,能把老师考倒。你们随意说出任何一个数,我立即说出它能被2或5整除,或同时能被2和5整除。”学生们一听,个个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抢着说数,有的还一心想难倒我,故意说出比较大的数,结果我回答的居然又对又快。学生们无不为之惊叹:老师为什么能准确流利地回答呢?莫非有什么绝招不成?就这样他们怀揣好奇,带着疑问和追求新知的欲望,快速地跨入了探究新知的殿堂。
三、引领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时,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动作性的活动,能促进儿童理解学习中的疑难,并在理解中发展思维,通过具体操作,学会新知。在数学教学中,必要时不妨引领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让他们手、口、眼、脑协调活动,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思维得以激活,使学习成为一种活跃身心、和谐器官的运动,益于快速地变抽象为直观,通过亲自“跃一跃”,即刻达成摘到“桃子”的功效。如,在教学几何图形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先通过拼拼、摆摆、量量、折折、剪剪,再相机启发他们在一些必要的环节看看、想想、说说、画画、议议,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如,在教学“环形面积的计算”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对环形接触的较少,他们一时不知从何下手,如果直接告诉他们计算的方法,势必冲淡了他们的主体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于是,我从旧知着眼,引领学生自己动手,先剪下一个半径9厘米的圆,并计算其面积;再在剪下的圆上任意画一个半径小于9厘米的同心圆,自己剪下并快速计算出这个小圆的面积。两次剪圆后,一个剩下的环形就立刻映入学生的眼帘。至此,什么是环形,学生就轻松地理解了。不仅如此,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很快算出了环形的面积,并由此非常直观地地推导出环形面积的公式。如此引领,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既掌握了新知,学会了公式推导的途径,又徜徉在学习数学的乐趣之中,不再感到数学枯燥、单一和无味。
四、巧设开放题,激发兴趣
教师要打破教材的约束,一味地为教材而教教材,必要时,要设计一些数学开放题,引领学生予以求解。诚然,开放题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现成的教法,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不少学生也会知难而退。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因此,教师要注重巧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求学“欲”,提升学习的效率。
如,一次教学展示课,我执教完“三角形面积计算”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出示了如下一道开放题:
在下图平行四边形中画上一条直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面积完全相等的图形,谁画的最多,谁就是“智慧星”。
听说要评“智慧星”,学生乐了,忙不迭地地操作起来。但我巡视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画的往往都是对角线,他们仅仅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当然,这种画法对本课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推导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认识。但如果就此停止,就丧失了一次开发创新思维的佳机。于是,我首先肯定了这些学生的成绩,然后予以启发:“其实,不止两条对角线,还能画很多条直线呢,我看那些同学最聪明,画好后不妨对折一下,如果两部分完全重叠了,说明你离‘智慧星’就不远了。”果不其然,不少学生通过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画出了很多条直线。
(作者单位 江苏省新沂市合沟镇中心小学)
编辑 刘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