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小说式散文的意境酿造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an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语:
  月亮,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大散文家贾平凹先生通过笔下的月亮,含蓄地告诉人们:对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地追求,才能得到它。他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娇美,也写出了孩子们对月亮的热爱及他们天真好奇的性格。而在小作者关文强笔下的月亮却象征着无言而深沉的父爱。
  下面,先请大家一起欣赏大作家贾平凹先生的散文《月迹》。
  【美文呈现】
  月 迹
  ◎贾平凹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
  “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奶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奶奶说。
  “嫦娥是谁?”
  “一个女子。”
  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个好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磁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原載《散文》1980年第11期)
  赏析
  《月迹》是贾平凹的散文代表作。作品通过山村儿童追寻月迹的行踪,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中秋夜月的淡雅图画,显示出明月的神秘而又慷慨的性格。文章从“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起笔,接着细致地写了孩子们的“盼月”和“赏月”的情景,为后面的“寻月”设下了铺垫。孩子们追逐月亮的踪迹,追到了院里,发生了谁拥有月亮的争执,描写了孩子们想要得到它的急切心情,从而将散文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随着奶奶出来倒酒、喝酒,证明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接着是他们又在院内、院外、河船、河的上湾、下湾,以及同伴眼睛里,全都发现了月亮,于是恍然大悟:“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表现出孩子们为了得到月亮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也体现了他们的好奇心和爱美之心。
  【技法链接】
  小说式散文,要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留空计白,温淳含蓄。留白是给读者联想与想象的空间,含蓄意在酿造意境。
  二要取材自由,关注日常生活。散文题材什么都可以写,关注日常生活,随意作文,伸手拈来便是题材,让一切平常事物,有奇有趣,有味有深刻思想。
  三要语言简朴,多用口语。散文的语言多用口语,语言才能活起来。
其他文献
【聚焦热点】  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过着分开居住、生活的儿童。留守儿童的现象一般只在中国被提及,也是中国近年出现的一个严重社会现象。据2013年5月发布的一份中国官方机构的调查显示,留守兒童据估算已超过6000万。  【深度解读】  1.留守儿童的出现是由于现代化的发展而导致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中国目前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产物。
期刊
俗话说:五里不同音,十里带翻译。在我国,有各种各样的方言,再远一些,少数民族有他们独特的语言,这些语言有时听着比外语更奇怪哩。  有好事之人编了一个“中国最难懂十大方言”表。其中,浙江温州方言排名第一。江浙一带的人一定听过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鬼话。”当然了,这里并不是侮辱温州人的意思,而是说温州话是多么难懂。看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曾经听到的一个故事:据说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部队相
期刊
人固有一死,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而作为整体的人类却一代代繁衍不息。作为个体的人,在漫长的人类生命的接力赛中,他只是一个过渡阶段。那么,如何让更多的人更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呢?只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要尊重别人的老人。我国是个礼仪之邦,自古就有着尊老爱幼的光荣传统,对自己的老人我们大多数能够尊重和爱戴,但对别人的老人却未必能够如此。其实别人的老人同样渴望你的尊重。另外,你
期刊
我们都是人,所以对于别人的苦难,我们会感同身受,因为我们会将心比心。  “将心比心”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指导我们为人处世的重要方法。  “将心比心”能够如期让我们正确认识他人。我们都是社会人,都需要正确认识他人,这是我们立身处世的前提,也是帮助我们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和提高自己情商的灵药。  将心比心能够让我们准确判断是非。判断是非曲直是我们必须做的事情,而判断必须有一个标准,当然
期刊
李时,字宗易,任丘人。时举弘治十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正德中,历侍读、右谕德。世宗嗣位,为讲官,寻迁侍读学士。嘉靖三年,擢礼部右侍郎。俄以忧归。服除,为户部右侍郎。复改礼部,寻代方献夫为尚书。帝既定尊亲礼,慨然有狭小前人之志,欲裁定旧章,成一朝制作。张孚敬、夏言用事,咸好更张。所建诸典礼,咸他人发端,而时傅会成之。或廷议不合,率具两端,待帝自择,终未尝显争。以故帝爱其恭顺。四方上嘉瑞辄拜疏请
期刊
【文题在线】  (2017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70分)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思路点拨】  材料中,“车来车往”两次作为陈述主语支配了四个动宾短语,這里车来车往既可指日常车流来去,也可以虚写与车相关的
期刊
师:元代文人乔梦符谈到写“乐府”的章法时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喻。其中“凤头”是对文章亮眼的开头做的比喻,它要求文章开头,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的确,作文要引人入胜,一个好开头非常重要。  生:怎样才能有一个好开头呢?  师:开头方法有很多,但最引人入胜的要属“设置悬念法”。  生:具体怎么操作呢?  师:设置悬念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倒叙法,即把事情的结局或情节中最精彩的
期刊
【自渡】  结合相关资料,谈谈你对以下几首诗的理解与感悟。  新城道中(其一)  ◎〔宋〕蘇 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姜 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
期刊
留守儿童不是一个抽象的群体,而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有着独特的年龄结构、个性特征和多样需求。关爱留守儿童不能笼而统之,而应该在“精准”上下更多工夫。全国究竟有多少留守儿童?精确数字一直付之阙如,而各种统计又莫衷一是,倘若连底数都摸不清,那就谈不上摸清情况、给予关爱,遑论在此基础上的精准帮扶、因人施策。因此,摸清留守儿童底数,正是迈出“精准关爱”的关键一步。  事实上,在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群体中,
期刊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我们迅速地跑出教室,高兴地来到操场上。  老师宣布:“今天我们上一堂特殊的体育课,要求大家扮演残疾人,然后做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活动,相信大家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一定非常好玩!”“老师,我先来!”……大家都非常兴奋,对这堂课充满期待。我也非常高兴,大声说:“我们先扮演瞎子还是瘸子?”但是,我刚说完就看到老师脸阴沉了下来,我有些后悔:自己的声音太大了,惹老师不高兴了。  别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