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和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不可分割。学生的读写能力对与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的散文为例进行分析,探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读写互动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常常处于分离状态。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尽管学习了大量的课文,但是真的写起作文时,却无从下笔,绞尽脑汁也很难凑够字数。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读写互动,可以有效地将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笔者以统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的散文为例,就初中散文课堂教学读写互动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读写互动的必要性
“读写互动”,就是以课文为载体,立足课文内容,设计与之相关的“写”的训练,通过阅读促进写作,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日常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将课文的讲解与写作的讲解分别进行,使二者成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失去了将读与写联系起来的机会。这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感悟、积累就是通过阅读来吸收,来积淀语感经验,来积累语言材料,运用就是倾吐,就是表达。
张志公先生说过:“多写,这是完全必要的,不过,写必须以读为基础;没有正确、充分的读作基础,光写还是不行的。”可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读写互动是必要的。
二、读写互动的策略
(一)以“读”促写,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有目的地加以指导。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它的主要特点是取材十分广泛自由,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语言优美凝炼。散文篇目在语文教材中的占比也比较大。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为例,二十四篇课文中就有九篇散文,分别为《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土地的誓言》《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紫藤萝瀑布》《一颗小桃树》。这些散文或叙事写人,或写景抒情,写作手法各有特色,是学生学习的范例。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确定读写互动的结合点。
语言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模仿的过程,模仿是语言学习的开始。对初中生来说,语言还在待完善、发展的阶段,需要阅读大量优秀可鉴的范文,培养语感,积累词汇,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素材库。积累、模仿式的写作是读写结合过程中最基础的学习阶段。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仿写,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从优美词句的赏析中进行句式仿写。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散文有许多准确、生动、优美的词汇和语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诵读,多记忆,并结合相应的句段练习,加以应用。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文中“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一句,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句话把紫藤萝花当作什么来写?这种写法好吗?好在哪里?请你仿造这种写法写一种植物。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写出一个拟人句,而水平较高的学生还能用上拟人的手法写了一段话。
2.从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技巧入手进行仿写。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为了突出阿长的性格特点,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欲扬先抑,运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从而趁热打铁,当堂小练笔就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200字左右。
(二)以“写”促读,注重学生的独特感悟。
新课标提到:“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能针对文中的某些片段或整体的思想主题有所感悟,进行点评式、读后心得式的写作,也是读写互动的方式之一。
如在教学《老王》一课时,可设计以下读写训练环节:
细读课文,找出关于老王的几件事,用下面的句式进行概括归纳并点评和说明理由。
我从文章第___段中找到这样的文字 ,我认为老王是一个 的人,因为 。
这种简短的点评,既能让学生细读文本,又训练了概括和闡释的能力,并且能够顺应课堂的时间和节奏,学生可以比较迅速地完成读写练习。
又如,在教学《邓稼先》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在深入阅读课文后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邓稼先的认识,再结合文中杨振宁回国与阔别22年的邓稼先见面的情节,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人物对话体现邓稼先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进行200字左右的小练笔。可以让学生自由灵活地发挥,当然也需要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扎实的阅读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促进阅读,这种教学方式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阅读完后就能马上写,而是通过读写的互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写作的正确方法,激发其写作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和写作的习惯,从而实现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常常处于分离状态。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尽管学习了大量的课文,但是真的写起作文时,却无从下笔,绞尽脑汁也很难凑够字数。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读写互动,可以有效地将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笔者以统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的散文为例,就初中散文课堂教学读写互动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读写互动的必要性
“读写互动”,就是以课文为载体,立足课文内容,设计与之相关的“写”的训练,通过阅读促进写作,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日常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将课文的讲解与写作的讲解分别进行,使二者成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失去了将读与写联系起来的机会。这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感悟、积累就是通过阅读来吸收,来积淀语感经验,来积累语言材料,运用就是倾吐,就是表达。
张志公先生说过:“多写,这是完全必要的,不过,写必须以读为基础;没有正确、充分的读作基础,光写还是不行的。”可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读写互动是必要的。
二、读写互动的策略
(一)以“读”促写,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有目的地加以指导。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它的主要特点是取材十分广泛自由,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语言优美凝炼。散文篇目在语文教材中的占比也比较大。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为例,二十四篇课文中就有九篇散文,分别为《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土地的誓言》《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紫藤萝瀑布》《一颗小桃树》。这些散文或叙事写人,或写景抒情,写作手法各有特色,是学生学习的范例。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确定读写互动的结合点。
语言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模仿的过程,模仿是语言学习的开始。对初中生来说,语言还在待完善、发展的阶段,需要阅读大量优秀可鉴的范文,培养语感,积累词汇,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素材库。积累、模仿式的写作是读写结合过程中最基础的学习阶段。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仿写,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从优美词句的赏析中进行句式仿写。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散文有许多准确、生动、优美的词汇和语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诵读,多记忆,并结合相应的句段练习,加以应用。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文中“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一句,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句话把紫藤萝花当作什么来写?这种写法好吗?好在哪里?请你仿造这种写法写一种植物。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写出一个拟人句,而水平较高的学生还能用上拟人的手法写了一段话。
2.从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技巧入手进行仿写。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为了突出阿长的性格特点,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欲扬先抑,运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从而趁热打铁,当堂小练笔就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200字左右。
(二)以“写”促读,注重学生的独特感悟。
新课标提到:“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能针对文中的某些片段或整体的思想主题有所感悟,进行点评式、读后心得式的写作,也是读写互动的方式之一。
如在教学《老王》一课时,可设计以下读写训练环节:
细读课文,找出关于老王的几件事,用下面的句式进行概括归纳并点评和说明理由。
我从文章第___段中找到这样的文字 ,我认为老王是一个 的人,因为 。
这种简短的点评,既能让学生细读文本,又训练了概括和闡释的能力,并且能够顺应课堂的时间和节奏,学生可以比较迅速地完成读写练习。
又如,在教学《邓稼先》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在深入阅读课文后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邓稼先的认识,再结合文中杨振宁回国与阔别22年的邓稼先见面的情节,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人物对话体现邓稼先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进行200字左右的小练笔。可以让学生自由灵活地发挥,当然也需要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扎实的阅读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促进阅读,这种教学方式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阅读完后就能马上写,而是通过读写的互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写作的正确方法,激发其写作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和写作的习惯,从而实现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