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讨文言文人物传记在记叙文写作中的运用,提出通过精讲多读、活学活用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人物传记 记叙文写作 精讲多读 活学活用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B-0116-02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占比重甚大,但是很多学生对文言文视若猛虎,学得艰难,往往是教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却收效甚微。不过,若能换一个角度,不是将文言文当作课文来照本宣科,大谈字、词、句式等知识点,而是将其当作生动曲折的故事来欣赏,那么不仅教学难度会降低,而且指导学生写记叙文时又多了许多可参考的范本、可借用的技巧。正如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所言:“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这种教学改变,其实也是体现了教育界一贯以来强调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因为入选必修教材的文言文人物传记单元,本身就是名家名篇,历来在谋篇布局、人物刻画等方面被推为典范,不少篇章被后世的文人铺张推演,成了小说话本、经典戏曲。我们指导学生取其部分精华,也足以让学生写出有真情、有波澜、有鲜明形象的好记叙文。
有了准确的定位之后,在上传记类文言文时,教师应有一个可操作的施教方案。经过两年多的摸索,笔者认为可通过精讲多读、活学活用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
一、精讲多读
精讲是针对教师,多读是针对学生,此步骤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性。课堂上,教师要撇开文言文的常态教学模式,少讲词句,少串译全文,在课堂上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书(如文言翻译本),自行研读文本,然后复述,甚至是拓展文本内容,并追问拓展的依据是什么,出在原文的什么地方。当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得到尊重,学习热情随之高涨之时,教师再在学生的反馈中有选择地精讲一些重要段落,顺便疏通字词,一举两得。
例如,上《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通过阅读工具书,学生已经大体上知道该文讲述的是什么故事,主要人物是谁,那么老师在疏通字、词、句式之后,重点讲析的就是烛之武劝退秦君的那125个字。讲析中,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知道烛之武先是通过单刀直入的方式,站在秦国的立场为秦开脱灭郑之罪以拉近关系,然后以利诱人,假想让郑国存在,秦将获取多少好处,表面看是为秦国盘算,实际上是为郑国打算;最后又通过回顾历史及展望未来,成功地挑拨秦晋的盟军关系,使得秦穆公不单放弃攻打郑国,还派兵保护郑国。赏析完此节后,便是引导学生就此拓展想象,假想自身正在完成一项艰难的任务,该当如何借鉴烛之武的说话技巧。其中,班长就班级发生的一件事情进行拓展想象。最近因班主任出差,晚自习的时候,班里同学与前来检查的校保人员发生冲突,政教处只听一面之词,强硬介入,指定全班同学道歉。全班同学不服,要求一碗水端平,班长被班级选派出去申诉。拓展时,班长假想自己一见到政教处主任,便代表班集体诚恳道歉,还保证全班也会在班会课上向校保人员道歉。然后在政教处主任脸色好转之后,又如烛之武一般设身处地地高度肯定校保及政教处的辛苦,为自己及班上同学没有珍惜这样的付出而感到惭愧。在引发对方的共鸣之后,才装着不经意的样子透露出当时校保人员因在别的班受了气,一到他们班就迁怒于人,态度不甚友好,这才引发冲突。最后,还乘机以比较纯洁的口吻、态度说,千错万错,都是我们做学生的错,我们不应该申辩争执,我们只要默默接受就好了。说完这番话,见好就收,告辞离开政教处,其余留待政教处主任自己反思。虽然学生的拓展借鉴还尚显幼稚,但是至少他们已经明白,语言中的逻辑可以反映人的智慧,展现人物的才干。这样到了写作时,他们就会有意识地模仿,模仿到了一定阶段,他们就可以创新了。
光有了精讲还不行,还得趁热打铁,让学生抱着兴趣反复诵读,在诵读中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才能为之后的活学活用打好基础。学生的读,在40分钟的课堂上是极其有限的,须得抓牢早晚读的时间,早上20分钟,晚上20分钟,不要求每天都能早读,但是如果语文教师跟得紧,每个晚读的时间就可以敦促学生多读语文,多读文言文,这样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半功倍。
二、活学活用
既然学生已经理解了文本内容,那么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文本的艺术技巧。所谓活学,即指灵活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活用,则是指将课本上学来的知识灵活地运用于日常写作中。
活学课本知识时,只抓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塑造,二是情节的安排。执教过程中,教师以引导点拨为主,这样才便于学生思考、归纳,最后事半功倍,从中受益。每一篇课文进行到此环节时,首先是让学生仔细揣摩文本的主要人物是什么形象,作者又是如何塑造此形象的;其次,如果让学生改编本文,又要学生考虑好当突出哪些情节,以及理由是什么。有了这样明确而具体的指导,学生学会了思考分析,即便不能透彻理解文本方方面面的妙处,但也能大体上掌握一些记叙文写作的方法。
例如,上《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学生通过比照烛之武在郑文公及秦穆公之间的两场对话,思索后再交流看法,最后汇拢归纳,明白了运用语言描写,即那些带有个性化的语言可以成功地刻画同一人物的不同侧面。上《荆轲刺秦王》时,学生通过比照荆轲与另一刺客秦武阳在秦王宫殿前的不同反应,明白了使用对比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的个性更突出、更鲜明;而探讨易水送别这一画面,学生又明白了景物描写对人物的烘托好处。上《鸿门宴》一文时,学生通过分析文中各类人物,明白人物的塑造可以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且在对比中,点染得当,无论主角配角,都可以被刻画得各具神采,互相映衬。上《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苏武传》时,学生比较了蔺相如在秦王殿上怒发冲冠与在赵国引车避匿廉颇这两个场景,又探究了苏武得知副使张胜私自参与匈奴内乱的举动后,先求死、后求生这两个截然矛盾的场面,以及后来流放北海的生活,明白了细节描写(如神态、动作、语言等)对人物塑造的重要性。基本掌握了塑造人物的各种手法后,接下来引导学生改编文本。通过改编,学生从《烛之武退秦师》中品味出记叙文写作应当组织严密,前后照应;通过改编《鸿门宴》,学生理解了记叙文写作应当设置悬疑,张弛有度,才能跌宕起伏,引人入胜;通过改编《廉颇蔺相如列传》,学生发现全文只选三件事,人物却依然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由此便明白了记叙文应当选材得当,剪裁贴切,避免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
到了活用的环节,不苛求学生面面俱到,而是先从片段作文写起;练习的过程中,又告知学生不要贪多,每次只使用一两种手法塑造人物,一种技巧布局即可。笔者所教高一2班一位学生在借鉴《荆轲刺秦王》中的环境描写和《苏武传》中的细节描写后,写了一段自己初中时艰苦求学的文字:“为了能继续求学,我和母亲摘了很多艾草,一人背上一背篓,到县城去卖。山里的路可不好走,又窄又小,左右两面都是山坡;碰到下雨天,到处是泥泞,路边的各种树枝高低不齐,枝桠横生,人就是空手过去,也得小心翼翼,不然就刮伤了。那一天,我和母亲大清早动身,可太阳爬得快,不一会就热辣辣的照得人发晕。一路上,我咬着牙走,汗水把衣服浸湿了,又被体温烘干了,然后又浸湿了,再烘干了……如此反复,我和母亲腰背都快压断了,也不过才一半的路程。要不是想着继续读书,我可真撑不下去。母亲心疼我,叫停下来歇一歇。没想到,停放背篓时,我的脚滑了一下,撞到母亲,母亲没有防备,一路滚到山沟底。我惊慌失措,也跟着连滚带爬的到了山沟。母亲的脚已经扭伤,别说背东西,爬上去都成问题。我当时就绝望了,一边哭,一边对母亲说,我不想找钱了,也不愿读书了。母亲倒忍着痛爬起来,一边给我擦眼泪,一边安慰我……”这段文字,语言朴素,但是环境描写得当,细节描写真实细腻,是值得其他学生学习的典范。
总之,有效地利用课堂资源,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尽可能让学生学会写各种文体的作文,对他们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袁行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责编 江月阳)
【关键词】文言文人物传记 记叙文写作 精讲多读 活学活用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B-0116-02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占比重甚大,但是很多学生对文言文视若猛虎,学得艰难,往往是教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却收效甚微。不过,若能换一个角度,不是将文言文当作课文来照本宣科,大谈字、词、句式等知识点,而是将其当作生动曲折的故事来欣赏,那么不仅教学难度会降低,而且指导学生写记叙文时又多了许多可参考的范本、可借用的技巧。正如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所言:“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这种教学改变,其实也是体现了教育界一贯以来强调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因为入选必修教材的文言文人物传记单元,本身就是名家名篇,历来在谋篇布局、人物刻画等方面被推为典范,不少篇章被后世的文人铺张推演,成了小说话本、经典戏曲。我们指导学生取其部分精华,也足以让学生写出有真情、有波澜、有鲜明形象的好记叙文。
有了准确的定位之后,在上传记类文言文时,教师应有一个可操作的施教方案。经过两年多的摸索,笔者认为可通过精讲多读、活学活用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
一、精讲多读
精讲是针对教师,多读是针对学生,此步骤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性。课堂上,教师要撇开文言文的常态教学模式,少讲词句,少串译全文,在课堂上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书(如文言翻译本),自行研读文本,然后复述,甚至是拓展文本内容,并追问拓展的依据是什么,出在原文的什么地方。当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得到尊重,学习热情随之高涨之时,教师再在学生的反馈中有选择地精讲一些重要段落,顺便疏通字词,一举两得。
例如,上《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通过阅读工具书,学生已经大体上知道该文讲述的是什么故事,主要人物是谁,那么老师在疏通字、词、句式之后,重点讲析的就是烛之武劝退秦君的那125个字。讲析中,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知道烛之武先是通过单刀直入的方式,站在秦国的立场为秦开脱灭郑之罪以拉近关系,然后以利诱人,假想让郑国存在,秦将获取多少好处,表面看是为秦国盘算,实际上是为郑国打算;最后又通过回顾历史及展望未来,成功地挑拨秦晋的盟军关系,使得秦穆公不单放弃攻打郑国,还派兵保护郑国。赏析完此节后,便是引导学生就此拓展想象,假想自身正在完成一项艰难的任务,该当如何借鉴烛之武的说话技巧。其中,班长就班级发生的一件事情进行拓展想象。最近因班主任出差,晚自习的时候,班里同学与前来检查的校保人员发生冲突,政教处只听一面之词,强硬介入,指定全班同学道歉。全班同学不服,要求一碗水端平,班长被班级选派出去申诉。拓展时,班长假想自己一见到政教处主任,便代表班集体诚恳道歉,还保证全班也会在班会课上向校保人员道歉。然后在政教处主任脸色好转之后,又如烛之武一般设身处地地高度肯定校保及政教处的辛苦,为自己及班上同学没有珍惜这样的付出而感到惭愧。在引发对方的共鸣之后,才装着不经意的样子透露出当时校保人员因在别的班受了气,一到他们班就迁怒于人,态度不甚友好,这才引发冲突。最后,还乘机以比较纯洁的口吻、态度说,千错万错,都是我们做学生的错,我们不应该申辩争执,我们只要默默接受就好了。说完这番话,见好就收,告辞离开政教处,其余留待政教处主任自己反思。虽然学生的拓展借鉴还尚显幼稚,但是至少他们已经明白,语言中的逻辑可以反映人的智慧,展现人物的才干。这样到了写作时,他们就会有意识地模仿,模仿到了一定阶段,他们就可以创新了。
光有了精讲还不行,还得趁热打铁,让学生抱着兴趣反复诵读,在诵读中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才能为之后的活学活用打好基础。学生的读,在40分钟的课堂上是极其有限的,须得抓牢早晚读的时间,早上20分钟,晚上20分钟,不要求每天都能早读,但是如果语文教师跟得紧,每个晚读的时间就可以敦促学生多读语文,多读文言文,这样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半功倍。
二、活学活用
既然学生已经理解了文本内容,那么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文本的艺术技巧。所谓活学,即指灵活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活用,则是指将课本上学来的知识灵活地运用于日常写作中。
活学课本知识时,只抓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塑造,二是情节的安排。执教过程中,教师以引导点拨为主,这样才便于学生思考、归纳,最后事半功倍,从中受益。每一篇课文进行到此环节时,首先是让学生仔细揣摩文本的主要人物是什么形象,作者又是如何塑造此形象的;其次,如果让学生改编本文,又要学生考虑好当突出哪些情节,以及理由是什么。有了这样明确而具体的指导,学生学会了思考分析,即便不能透彻理解文本方方面面的妙处,但也能大体上掌握一些记叙文写作的方法。
例如,上《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学生通过比照烛之武在郑文公及秦穆公之间的两场对话,思索后再交流看法,最后汇拢归纳,明白了运用语言描写,即那些带有个性化的语言可以成功地刻画同一人物的不同侧面。上《荆轲刺秦王》时,学生通过比照荆轲与另一刺客秦武阳在秦王宫殿前的不同反应,明白了使用对比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的个性更突出、更鲜明;而探讨易水送别这一画面,学生又明白了景物描写对人物的烘托好处。上《鸿门宴》一文时,学生通过分析文中各类人物,明白人物的塑造可以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且在对比中,点染得当,无论主角配角,都可以被刻画得各具神采,互相映衬。上《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苏武传》时,学生比较了蔺相如在秦王殿上怒发冲冠与在赵国引车避匿廉颇这两个场景,又探究了苏武得知副使张胜私自参与匈奴内乱的举动后,先求死、后求生这两个截然矛盾的场面,以及后来流放北海的生活,明白了细节描写(如神态、动作、语言等)对人物塑造的重要性。基本掌握了塑造人物的各种手法后,接下来引导学生改编文本。通过改编,学生从《烛之武退秦师》中品味出记叙文写作应当组织严密,前后照应;通过改编《鸿门宴》,学生理解了记叙文写作应当设置悬疑,张弛有度,才能跌宕起伏,引人入胜;通过改编《廉颇蔺相如列传》,学生发现全文只选三件事,人物却依然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由此便明白了记叙文应当选材得当,剪裁贴切,避免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
到了活用的环节,不苛求学生面面俱到,而是先从片段作文写起;练习的过程中,又告知学生不要贪多,每次只使用一两种手法塑造人物,一种技巧布局即可。笔者所教高一2班一位学生在借鉴《荆轲刺秦王》中的环境描写和《苏武传》中的细节描写后,写了一段自己初中时艰苦求学的文字:“为了能继续求学,我和母亲摘了很多艾草,一人背上一背篓,到县城去卖。山里的路可不好走,又窄又小,左右两面都是山坡;碰到下雨天,到处是泥泞,路边的各种树枝高低不齐,枝桠横生,人就是空手过去,也得小心翼翼,不然就刮伤了。那一天,我和母亲大清早动身,可太阳爬得快,不一会就热辣辣的照得人发晕。一路上,我咬着牙走,汗水把衣服浸湿了,又被体温烘干了,然后又浸湿了,再烘干了……如此反复,我和母亲腰背都快压断了,也不过才一半的路程。要不是想着继续读书,我可真撑不下去。母亲心疼我,叫停下来歇一歇。没想到,停放背篓时,我的脚滑了一下,撞到母亲,母亲没有防备,一路滚到山沟底。我惊慌失措,也跟着连滚带爬的到了山沟。母亲的脚已经扭伤,别说背东西,爬上去都成问题。我当时就绝望了,一边哭,一边对母亲说,我不想找钱了,也不愿读书了。母亲倒忍着痛爬起来,一边给我擦眼泪,一边安慰我……”这段文字,语言朴素,但是环境描写得当,细节描写真实细腻,是值得其他学生学习的典范。
总之,有效地利用课堂资源,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尽可能让学生学会写各种文体的作文,对他们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袁行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