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物理课探究式教学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i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倡导学生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帮助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本着对新课程目标认识,笔者在光的全反射一节的教学设计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1 教学说明
  本课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必修和选修教材,光的全反射在高考大纲中属二级要求,笔者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情景引出课题;从实验现象引出全反射、临界角概念,从定性分析到定量研究,全员参与设计实验,探究实验,处理数据,得到结论,用实物演示增加了知识的可信度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能自己找到正确的结论,从情感上获得了成功价值体验。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解释和最后的分组实验加深了对全反射的理解。
  本课设计力求落实新课标的理念,体现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本课的自主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实验、探究问题的过程,正是对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各项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表达、动手和交流合作能力。
  2 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
  ⑴ 理解光密介质、光疏介质的概念
  ⑵ 理解全反射概念,掌握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⑶ 知道临界角的概念推导和有关计算。
  ⑷ 能用全反射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习物理知识的研究方法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深刻地理解规律和概念。
  ⑵ 通过对实验方案的交流讨论、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活动感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培养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全反射、临界角的概念和全发射发生的条件
  2.难点:全发射的有关计算。
  4 教学仪器:车尾灯、全反射演示仪(10套)、(水槽,导线、带灯座的小灯炮)10套、一端带光源的光导纤维管、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投影仪
  5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现象一:(演示)把全反射棱镜贴到竖直板上,让光束分别垂直射到全反射棱镜的直角边和斜边上,发现光线改变了90°和180°。
  现象二:(演示)可乐瓶底开一小口,在瓶内口处放一光源,让水流出看到弯曲的水柱可以导光,把光投在接水的白纸上。
  现象三:(视频,图片)海市蜃楼
  【提出问题】:怎么用光学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呢,我们学习了光的全反射,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
  【阅读课本】理解光密介质、光疏介质的概念和相对性
  提问:对于玻璃砖,针对8页课本的几种介质折射率表格,准确描述一下玻璃是什么介质
  回答:玻璃相对于水、空气是光密介质,相对于金刚石是光疏介质
  【设计实验】光的全反射是一种没有折射光线,光全部被反射回来的现象,每组都有一套全反射演示仪,请同学们利用里面的仪器设计一下,看看如何能看到全反射现象
  【分组操作】用全反射演示仪,把这块半圆形玻璃砖贴在竖直铁板上,只有让光束沿半径从圆心射入是入射角何时发生全发射现象(沿半径入射光线只偏折一次,把问题简化,便于研究)
  提问:观察入射角从0°增大到90°的过程中各光线的强弱有何变化
  回答:折射光线逐渐变弱,反射光线逐渐变强,当入射角大于某一值时,折射光线消失只有反射光线最强,以后只有反射光线
  师:我们把刚发生全发射时的入射角称为临界角,用“C”表示。请同学们进行公式推导,找出临界角和折射率的关系式
  生:利用公式sinθ1/ sinθ2=n,刚发生全反射是有θ1=90 °,θ2=C,得到sinC=1/ n
  师:玻璃的折射率是1.5-1.9范围内,请用计算器算出其临界角的范围,并观察实验中的临介角的大小
  生:玻璃的临界角是32°-42°,实验中的临界角在此范围内
  【猜想】:不同介质的临界角一样吗?不同,因为折射率不同
  【实验验证】:把玻璃砖换成一个装满水得半圆形容器,用同样得方法得到水的临界角。发现不同的介质对应的临界角不同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做实验观察,如果从半圆玻璃砖的平面射入圆心,观察能否发生全反射。
  结论:不能
  提问:根据所做的实验总结出发生全发射的条件
  结论:必须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才能发生全发射。
  【解释现象】:
  现象一:(分组实验)全反射棱镜改变光路:学生自己画出光路图,并让学生用刚学的知识解释现象
  学生演示:车尾灯在手电筒的照射下,特别亮。
  教师给出内部结构,让学生通过画光路图就能解释其现象,同样潜望镜也是同样的道理,投影结构和光路图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现象二:(演示)弯曲的水柱可以导光。
  先让学生观察一端带有光源的光导纤维管,当打开开关时发现纤维管的管壁很暗但另一端口有一亮点,教师介绍光导纤维的传导原理,再让学生解释从可乐瓶底流出的水柱导管的现象,即光从水射向空气时发生了全发射,和光导纤维传导信号一样
  现象三:海市蜃楼
  让学生阅读课本,提问学生看到的是什么像,怎样形成的,然后画光路图,让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即海上空气的折射率从下到上逐渐减小,从一些建筑物发出的光线向上射入时,由于发生折射,光线远离法线,直到入射角达到临界角时发生全发射,光线向下射入人眼,我们逆着光线望去就到正立的虚像出现在上空。同样可以解释沙漠蜃景是由于空气折射率从上到下逐渐减小,从景物发出的光向下入射时发生全发射,人逆光看去看到倒立的虚像。
  【分组实验】
  引导:每组有一盆水,把带底座的小灯泡用导线和开关连好,放入水中,水面上放张白纸,观察什么现象?怎么解释
  生:看到一个圆形的光斑,光从这些区域才能折射出去,射到其他地方的光线在界面发生全反射
  师:请分组讨论,怎样利用这个实验,可以求出什么物理量,要想求出这个量还需要知道哪些数据?
  5分钟后提问其中两组,找个代表总结一下他们的实验,相互补充以完善结论
  生:如果测量出小灯泡的深度d和透光圆面的半径r,可求出水的折射率和临界角
  让学生在黑板上呈现计算过程
  【课本例題 】自学后,同桌间结合刚才实验相互讨论,两者相似之处(模型一样),并思考此题的考点是什么(全反射);要想做出此题的关键点什么(画光路图)
  【联系生活】刚打开的啤酒瓶里冒出的气泡看起来格外明亮也是一种全发射现象,画图介绍,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得到结论,解决问题,的探索思路确定了临界角和折射率的关系sinC=1/ n,找到了发生全发射的条件是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在对全发射现象进行解释时,先要画出光路图再结合图进行分析。
  【思考题】课下思考:如何利用一个大头针和一块圆木板及刻度尺求出水的折射率?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认为,小学教育应该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手工制作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本文围绕如何通过上好手工制作课,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出了教师在手工制作课教学中应创设开放情境、尊重学生个性、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观点。  关键词:综合素质 手工制作 人文艺术  手工技艺是农业文明时期最重要的动力模式及生产方式,围绕着手工技艺而产生
期刊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田园诗和山水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史册中最值得咀嚼回味的一页,陶渊明和谢灵运分别为两派的先驱人物。二人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但二人的归隐和诗风各异。本论文着重从出身背景,写作意象和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手法等诸多方面来比较陶谢二人的诗歌,目的指出二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于文学发展的贡献。  关键词:题材,意象,田园诗,山水诗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于把田园诗和山水诗并称,也习惯
期刊
2011版《英语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已向我们英语老师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把握前沿信息,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须步入创新的实质性阶段。面对“试题与教材间接牵手”的考题走势,我以“突出基础,强调运用,重视创新”作为英语教学的宗旨,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课堂上尽可能地多搞“自助餐”,多给学生参与、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执教过程中,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在夯实基础知识时,抓住英语“四位一体”
期刊
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和学习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而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犹如德育海洋中的一颗明珠,散发着着耀眼光芒。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感恩,正是一个正直人的起码品德,对学生进行感恩这个基础道德教育,可
期刊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也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作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只有兴趣和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巴尔扎克也说:“兴趣比一切的阻力都强。”所以在写作初始阶段,要特别注意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上,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因此,
期刊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一章 静电场的第七节静电现象的应用,即P25页“导体上电荷的分布”这样叙述:  ……,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的电荷分布有以下两个特点:  (1)导体内部没有电荷,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  (2)在导体外表面,越尖锐的位置,电荷的密度(单位面积的电荷量)越大,凹陷的位置幾乎没有电荷。  我认为上面两点“(1)导体内部没有电荷,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这一
期刊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技术之一。当前,计算机与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网络电话、智能小区、网上银行逐一亮相,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地球的呼声逐日提高,加上各商家、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使人们清醒的看到:不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要,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  信
期刊
众所周知,学生获取知识大多源于课堂,那么怎样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理解及掌握所学知识,就要求教师建立更为高效的课堂。有的教师认为:“高效的课堂是教师尽可能多的讲,学生尽可能多地记。”然而新课标的改革,从根本上否定了这种“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呢?我认为“高效课堂”应该是“效率的最大化”与“效益的最优化”的完美结合,只有二者的和谐统一,才能建立“高效新课堂”。怎样建立
期刊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方法和途径,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影响越大、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效果越好,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就越强。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就必须从增强教师素质、关注学生需求、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  一、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要培养思想政治
期刊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当学生们把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当他们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生活、熟悉世界,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近,数学的面纱就会被揭开,它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  一、课堂:大胆地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