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探讨解决新时期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管理对策,帮助大学生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在所在院系学生范围内开展了空虚感、焦虑感、紧张感、侥幸感、压力感、应付感六种心理障碍的问卷调查活动。针对调查问卷所得出的七种心理障碍问题所占的比例,结合学生实际,从心理上解压、沟通上释怀、指尖上互动、平台上放松、活动上助力等教育内容入手,完善学生诉求渠道,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心理障碍;健康教育;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0-0184-02
一、量表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一共设置了20道题,题目涉及学生的情绪、生活作息、学习状态等方面的变化。通过数据显示,学生出现最多的心理状态为空虚、担心、紧张、焦虑、孤独、郁闷等。
(一)空虚感
感到居家生活枯燥无味占49.0%,感到天天无所事事占20.2%,感到缺少人际沟通交流占30.8%。
(二)焦虑感
因学习发展状况不明朗而感到焦虑占42.4%,感到发现问题难以应对占19.4%,因居家生活乏味而感到焦虑占16.4%,遇事心情急躁占15.8%,经常和家人争吵占6.0%。
(三)紧张感
在多人场合发言感到紧张占42.8%,因学习生活不能自律而紧张占26.2%,对接受的学习新任务不自信感到紧张占14.6%,感到学习前程没有升值空间占16.4%。
(四)侥幸感
认为上大学自由不受监督约束占57.2%,学习生活没有压力占32.8%,对新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盲目操作占10.0%。
(五)压力感
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感到有很多挫折和困难占22.2%,父母管教多占8.0%,学业任务及各种活动多占31.6%,面对新时期社会竞争产生心理压力占36.2%,个人体质差占2.0%。
(六)应付感
办事不认真草率应付占40.4%,开展活动随波逐流占33.0%,完成任务草率而不审慎占26.6%。
二、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外部环境来看,当代社会处于大发展、大变动的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复杂。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与迅猛发展的经济,无形中增强了人们的紧张感和压力感。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也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等方面,使他们面对的未知与挑战越来越多,心理上承受的负担越来越重。很多大学生长期处于高压和紧张的状态中,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从内部原因来分析,一方面是家庭教育不当造成子女出现心理障碍等问题。当下很多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过多干涉子女的学习、生活、自由等方面,容易造成子女的叛逆心理。另一方面是学生个人因素影响。由于当代大学生普遍是“00后”。“00后”学生有独特的身心特点。他们普遍都是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自信心较强,对未来盲目自信且乐观,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往往不能适应和面对。即使在学习、生活或者感情上遇到一点儿小问题,也会表现得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应对。由于大多数学生自尊心强、抗打击能力、挫折调适能力较差,很容易造成他们的焦虑、恐慌、自卑等心理问题。
三、应对措施
(一)心理上解压
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社会与未来的未知性和复杂性经常会突破学生的心理安全底线,使学生极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面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改善学生认知,积极调节心态。为此,我们辅导员老师积极主动帮助学生普及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教学生心理减压与心理调适的手段,及时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做好人文关怀,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日常管理中,一方面积极在班级群发布温馨提示,开辟心理知识推送专栏……以不间断的“提醒”“督促”,传递来自老师的关心、关爱,让学生多了一份安全感、踏实感。另一方面教师随时通过谈心、帮教、家访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及时做好答疑解惑和疏通引导工作。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分析卡,以班级为单位,为每个学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卡,掌握其在校期间和放假期间的生活作息、学习状态、心理问题等内容,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引导帮助学生渡过心理难关。
(二)沟通上释怀
作为辅导员,笔者一方面以班级为单位,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班会,通过班会的形式,了解班级学生的所思所想与心理诉求,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每一名学生有机会发言,在师生一来一回的交流中帮助学生释放各种压力,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老师的关心与爱护;另一方面加强一对一沟通,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本人及其家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需求,表达心中的关怀与慰问,在交流中架起连心桥。同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引导学生增强学习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理想信念意识,搭建绿色情感通道,帮助学生释放压力,让学生心更顺、劲更足。与此同时,辅导员应将新媒体视为新机遇与新挑战,利用新媒体的广泛性积极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如,教師利用QQ、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在课堂以外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 (三)指尖上互动
新媒体互动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阵地。学生喜欢利用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方式抒发当下的真情实感,教师注重加强阵地意识,充分发挥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发布重大事件动态,晒一晒生活,回一回学生留言,赞一赞学生动态,转一转心得体会等,做好上情下达工作,实现掌上方寸之间的信息沟通。通过某一个话题的相互探讨、相互交流沟通,发挥辅导员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进行捕捉并及时将不良思想置于可控之中,引导学生思想健康发展。让广大学生在一种更加轻松的氛围中灵活展开学习,使辅导员老师以一种更亲近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疑惑,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习。
(四)平台上放松
创设心理咨询室、辅导员一对一谈心等心理疏导平台,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做好重点学生的心理疏导,特别是新时期,面对激烈的竞争与社会压力,要注重理解、尊重学生在压力下的各种情绪和行为反应,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消除心理波动和情绪变化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手机24小时在线,有时大半夜还接受学生的心理咨询,耐心倾听,鼓励学生敞开心扉、自由表达,给予学生支持与帮助。对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加强心理跟踪管理,根据他们日常的生活行为、学习状态、活动参与等方面集中反映的问题,采取个体谈心、互助交流等形式给予心理关怀,将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五)活动上助力
为避免学生的生活空虚、单一、乏味,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消除心理恐慌。如,开展“爱国力行,奋斗青春”系列云班会,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提升自我修养、勇担青年责任;结合学生居家学习的现状,利用学生更倾向于电子化、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开展“书香校园”经典诵读活动,帮助学生营造文明、优雅的线上读书环境,通过学生线上阅读、分享经典书目与感悟,引发学生思考,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开展“自律成长、天天向上”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学习习惯,做到严格自律,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还有班級开展的“运动打卡”“单词打卡”“早起打卡”等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全方位动起来、学起来,培育学生阳光、积极的心态,不断提升学生的愉悦感和乐观精神。
四、实施效果
(一)学生心态更加积极、乐观
通过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引导学生不同时期要多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调适自己的心理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明显增强,坚定了必胜信念,保持了乐观心态。
(二)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多种形式的沟通交流以及各种思想教育的引导,大多数学生学会了正确认识形势,正确认识自我,明确发展方向,培养了自律意识,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行为,学会了自我调节、自我解压,保持了一种高效、健康、愉悦和昂扬向上的学生状态。
(三)整体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通过多种文体活动,学生主动意识明显增强。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学生多了,积极主动参加活动的学生多了,踏踏实实做事的学生多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明显提高,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升。
大学生是社会和国家的建设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以及今后的就业都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新形势下,作为老师应该重视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更应该主动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贴“心”守护每一位学生,抓牢学生的心理防线,减轻各种压力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用爱与行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英瑛.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责分析[J].科技资讯,2019(3).
[2]李威.关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分析与对策[J].才智,2014(2).
编辑 郑晓燕
[关 键 词] 心理障碍;健康教育;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0-0184-02
一、量表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一共设置了20道题,题目涉及学生的情绪、生活作息、学习状态等方面的变化。通过数据显示,学生出现最多的心理状态为空虚、担心、紧张、焦虑、孤独、郁闷等。
(一)空虚感
感到居家生活枯燥无味占49.0%,感到天天无所事事占20.2%,感到缺少人际沟通交流占30.8%。
(二)焦虑感
因学习发展状况不明朗而感到焦虑占42.4%,感到发现问题难以应对占19.4%,因居家生活乏味而感到焦虑占16.4%,遇事心情急躁占15.8%,经常和家人争吵占6.0%。
(三)紧张感
在多人场合发言感到紧张占42.8%,因学习生活不能自律而紧张占26.2%,对接受的学习新任务不自信感到紧张占14.6%,感到学习前程没有升值空间占16.4%。
(四)侥幸感
认为上大学自由不受监督约束占57.2%,学习生活没有压力占32.8%,对新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盲目操作占10.0%。
(五)压力感
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感到有很多挫折和困难占22.2%,父母管教多占8.0%,学业任务及各种活动多占31.6%,面对新时期社会竞争产生心理压力占36.2%,个人体质差占2.0%。
(六)应付感
办事不认真草率应付占40.4%,开展活动随波逐流占33.0%,完成任务草率而不审慎占26.6%。
二、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外部环境来看,当代社会处于大发展、大变动的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复杂。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与迅猛发展的经济,无形中增强了人们的紧张感和压力感。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也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等方面,使他们面对的未知与挑战越来越多,心理上承受的负担越来越重。很多大学生长期处于高压和紧张的状态中,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从内部原因来分析,一方面是家庭教育不当造成子女出现心理障碍等问题。当下很多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过多干涉子女的学习、生活、自由等方面,容易造成子女的叛逆心理。另一方面是学生个人因素影响。由于当代大学生普遍是“00后”。“00后”学生有独特的身心特点。他们普遍都是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自信心较强,对未来盲目自信且乐观,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往往不能适应和面对。即使在学习、生活或者感情上遇到一点儿小问题,也会表现得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应对。由于大多数学生自尊心强、抗打击能力、挫折调适能力较差,很容易造成他们的焦虑、恐慌、自卑等心理问题。
三、应对措施
(一)心理上解压
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社会与未来的未知性和复杂性经常会突破学生的心理安全底线,使学生极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面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改善学生认知,积极调节心态。为此,我们辅导员老师积极主动帮助学生普及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教学生心理减压与心理调适的手段,及时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做好人文关怀,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日常管理中,一方面积极在班级群发布温馨提示,开辟心理知识推送专栏……以不间断的“提醒”“督促”,传递来自老师的关心、关爱,让学生多了一份安全感、踏实感。另一方面教师随时通过谈心、帮教、家访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及时做好答疑解惑和疏通引导工作。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分析卡,以班级为单位,为每个学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卡,掌握其在校期间和放假期间的生活作息、学习状态、心理问题等内容,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引导帮助学生渡过心理难关。
(二)沟通上释怀
作为辅导员,笔者一方面以班级为单位,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班会,通过班会的形式,了解班级学生的所思所想与心理诉求,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每一名学生有机会发言,在师生一来一回的交流中帮助学生释放各种压力,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老师的关心与爱护;另一方面加强一对一沟通,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本人及其家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需求,表达心中的关怀与慰问,在交流中架起连心桥。同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引导学生增强学习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理想信念意识,搭建绿色情感通道,帮助学生释放压力,让学生心更顺、劲更足。与此同时,辅导员应将新媒体视为新机遇与新挑战,利用新媒体的广泛性积极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如,教師利用QQ、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在课堂以外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 (三)指尖上互动
新媒体互动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阵地。学生喜欢利用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方式抒发当下的真情实感,教师注重加强阵地意识,充分发挥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发布重大事件动态,晒一晒生活,回一回学生留言,赞一赞学生动态,转一转心得体会等,做好上情下达工作,实现掌上方寸之间的信息沟通。通过某一个话题的相互探讨、相互交流沟通,发挥辅导员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进行捕捉并及时将不良思想置于可控之中,引导学生思想健康发展。让广大学生在一种更加轻松的氛围中灵活展开学习,使辅导员老师以一种更亲近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疑惑,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习。
(四)平台上放松
创设心理咨询室、辅导员一对一谈心等心理疏导平台,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做好重点学生的心理疏导,特别是新时期,面对激烈的竞争与社会压力,要注重理解、尊重学生在压力下的各种情绪和行为反应,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消除心理波动和情绪变化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手机24小时在线,有时大半夜还接受学生的心理咨询,耐心倾听,鼓励学生敞开心扉、自由表达,给予学生支持与帮助。对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加强心理跟踪管理,根据他们日常的生活行为、学习状态、活动参与等方面集中反映的问题,采取个体谈心、互助交流等形式给予心理关怀,将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五)活动上助力
为避免学生的生活空虚、单一、乏味,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消除心理恐慌。如,开展“爱国力行,奋斗青春”系列云班会,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提升自我修养、勇担青年责任;结合学生居家学习的现状,利用学生更倾向于电子化、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开展“书香校园”经典诵读活动,帮助学生营造文明、优雅的线上读书环境,通过学生线上阅读、分享经典书目与感悟,引发学生思考,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开展“自律成长、天天向上”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学习习惯,做到严格自律,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还有班級开展的“运动打卡”“单词打卡”“早起打卡”等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全方位动起来、学起来,培育学生阳光、积极的心态,不断提升学生的愉悦感和乐观精神。
四、实施效果
(一)学生心态更加积极、乐观
通过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引导学生不同时期要多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调适自己的心理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明显增强,坚定了必胜信念,保持了乐观心态。
(二)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多种形式的沟通交流以及各种思想教育的引导,大多数学生学会了正确认识形势,正确认识自我,明确发展方向,培养了自律意识,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行为,学会了自我调节、自我解压,保持了一种高效、健康、愉悦和昂扬向上的学生状态。
(三)整体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通过多种文体活动,学生主动意识明显增强。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学生多了,积极主动参加活动的学生多了,踏踏实实做事的学生多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明显提高,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升。
大学生是社会和国家的建设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以及今后的就业都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新形势下,作为老师应该重视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更应该主动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贴“心”守护每一位学生,抓牢学生的心理防线,减轻各种压力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用爱与行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英瑛.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责分析[J].科技资讯,2019(3).
[2]李威.关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分析与对策[J].才智,2014(2).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