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依据我国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教学要求,2020年初全国各大高校开启了线上教学模式。本文顺应特殊时期教学模式要求,从日语专业高年级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构、文化方面教学内容的导入、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等方面探究了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以期为有效开展教学和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新文科”建设 跨文化交际
“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总体上保证了特殊期间全国大中小学教学的顺利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特殊时期教学要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存在。本文基于此,依托日语专业高年级《高级综合日语》课程,探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有效开展教学提供些许借鉴。
同时根据国家“新文科”要求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总体思路,结合本专业的学生实际状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明确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的,具备扎实的日语知识、科技经贸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一、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
本课程属专业必修课,是面向日语专业3年级下学期开设的日语中高级综合专业能力提高课程,其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新时代语言能力,兼具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专业人才。本门课程自本校1996年正式设立四年制本科专业以来,得到了几代日语人的持续不断建设,已成为校内评教分数高、备受学生认可的高年级专业核心课程,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专业综合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得到稳步实施,旨在通过对外文化宣传、交流等途径,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加强对外文化宣传和对外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培养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人才。2016新版国标中也指出:日语专业学生的培养应注重“人文理念+专业技能”的培养,凸显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日语专业的教学与实践,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习本国文化、本土文化,培养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兼备的外语人才是我们当前日语专业教学的重要职责和任务。
基于此,本课程的建设及应用情况包括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建构适用的教学理论。本门课程内容覆盖面广,需要综合训练学生写作、阅读、口语表达等专业能力,因此改变以往仅仅拘泥于教材内容的传统教学方式,需要结合教材内容构建适用的、学生易于理解的相关理论,主要包含跨文化交际学、认知语言学、类型学和翻译学有关理论知识。②培养学生文化理解和传播能力。按照国家“新文科”要求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为前提发展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传播能力。在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化和本土文化的重视、理解和传播,并在此基础上扩展文化传播能力和交际能力。③按照“新文科”要求,引入文化方面题材。本课程以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按照国家建设“新文科”的新要求,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因此教学中适当选入文化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优秀文化和上海本土文化。一方面,日语专业教育应结合中国文化和本土化的文化教育才具有特色化及个性化。另一方面,日语专业教学不能仅仅教授日语语言方面的专门知识,还有和中华优秀文化和上海本土文化相结合,才具有现实性和应用性。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构
1.导入新型教学内容
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线上讲解、线上自学与课下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主要知识点、理解文章内容,体味文章深层蕴含的文化内涵,对比中日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有条理地陈述和书面表述自己的见解。然后充分利用线上优质的精品课程,安排20%左右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进行线上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大胆质疑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后通过本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的有效指导,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学科竞赛和资格证书的考试,为今后的就业、考研等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2.建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本课程的建设拟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和主导地位、线上线下混合式、“案例式”、“自主式”和“研究式”相融合的教学模式。首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外语学习网站、外语调频电台、汉日双语网站等)构建多元化、开放式日语学习平台。分析具体文化个案案例、分组讨论演习所分析的个案,最终把讨论、演习的成果撰写成报告或小论文。其次,结合不同教学内容,预设实际场景,把日语专业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实地参观考察现实社会中的文化现象,并进行中日文化对比探索。最后,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地开展各种日语课外活动,鼓励学生与我校来自日本、欧洲等留学生以及外籍教师进行交流,丰富学生异文化交流经验,提高国际交流能力。
笔者也拟充分利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技能课、语言文化课和翻译课等课堂教学,按内容难易程度,分步骤实施文化内容的导入。例如本人担任的《翻译项目实施》这门课程,拟在翻译教学中分析部分中国经典文献译著的译文的得失,并且通过模拟训练和课外翻译活动进行经典著作的试译;并对学生的翻译作品进行收集分析;最终探究、分析出典型错误表现形式和主要原因,并总结出有效的改正和提高我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翻译对策。
3.建构新型课程评价方式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考核学生的日语专业水平和应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撰写小论文、感想文、独立完成对外文化宣传稿件以及汉日互译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对外交流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改变仅仅通过考试、作业、出勤等考核学生的传统评价方式;更注重学生实际撰写小论文以及中日互译翻译能力的培养。 最终考评成绩以百分制计算,由过程学习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线上考评占20%,线下考评占40%,期中的学习报告或小论文的成绩占10%;期末成绩占30%。所以最终成绩结构为:最终成绩=线上考评20%+线下考评40%+期中学习报告10%+期末成绩30%。
4.建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需要调查和分析出影响学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接受度的要因及改善对策。此外,针对国家“新文科”背景下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采取的策略。为此,今后2-3年本课程需要采取四方面的改进措施:一是新型教学内容的引入。本课程不仅教授学生日语语言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和中华优秀文化和上海本土文化相结合,才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这也是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需求,为此,需要培养大量的对外文化交流人才,造就一批既了解母语文化历史又熟悉目的语的外语人才。新版国标也明确要求日语专业学生应掌握外国语言知识、区域与国别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如何培养出满足时代发展和国家需求的高水平日语人才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要的职责和任务。二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利用线上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思辨能力。三是改革考核评价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综合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卷面成绩和语言应用能力(学习报告和小论文的撰写、对外文化宣传稿件、汉日对译的作品等)等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四是编纂适用的教材。发表教学教研成果,通过2-3年的积累,将本课程的有关教学建设内容发表教学论文或编写成教材。
三、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
首先是初级阶段,召开教学团队小组会议,讨论并确定教学建设、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等,选定课外文化及理论方面的教学内容、线上和线下教学结合的具体方法并确定具体实施计划。其次是中级阶段,具体开展本课程实施计划,把班级学生分组并确定各组小组长,实施线上线下教學内容,撰写学习报告或小论文。最后阶段主要内容包括汉日文化对比及对译、经典中国文化、上海本土文化和时事热点问题的个案分析和研究,最终成果以研究报告、小论文方式为主。同时反思教学过程,总结问题并形成研究报告。
四、总结
本课题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教学内容中充分利用线上资源,有步骤地有计划第实施中国文化及上海本土文化在日语专业教学中的导入。同时从理论研究入手,结合具体个案的讨论、分析和总结,考察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变化情况,尝试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日语专业高年级课程的教学新模式和新内容,为有效开展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些许借鉴。
本文系上海理工大学2020年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高级综合日语B(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梁红秀.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教学衔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9):49-51.
[2]王建宜.文化语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水島裕雅.『文化の理解と言語の教育』[M].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2002.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新文科”建设 跨文化交际
“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总体上保证了特殊期间全国大中小学教学的顺利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特殊时期教学要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存在。本文基于此,依托日语专业高年级《高级综合日语》课程,探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有效开展教学提供些许借鉴。
同时根据国家“新文科”要求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总体思路,结合本专业的学生实际状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明确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的,具备扎实的日语知识、科技经贸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一、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
本课程属专业必修课,是面向日语专业3年级下学期开设的日语中高级综合专业能力提高课程,其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新时代语言能力,兼具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专业人才。本门课程自本校1996年正式设立四年制本科专业以来,得到了几代日语人的持续不断建设,已成为校内评教分数高、备受学生认可的高年级专业核心课程,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专业综合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得到稳步实施,旨在通过对外文化宣传、交流等途径,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加强对外文化宣传和对外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培养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人才。2016新版国标中也指出:日语专业学生的培养应注重“人文理念+专业技能”的培养,凸显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日语专业的教学与实践,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习本国文化、本土文化,培养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兼备的外语人才是我们当前日语专业教学的重要职责和任务。
基于此,本课程的建设及应用情况包括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建构适用的教学理论。本门课程内容覆盖面广,需要综合训练学生写作、阅读、口语表达等专业能力,因此改变以往仅仅拘泥于教材内容的传统教学方式,需要结合教材内容构建适用的、学生易于理解的相关理论,主要包含跨文化交际学、认知语言学、类型学和翻译学有关理论知识。②培养学生文化理解和传播能力。按照国家“新文科”要求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为前提发展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传播能力。在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化和本土文化的重视、理解和传播,并在此基础上扩展文化传播能力和交际能力。③按照“新文科”要求,引入文化方面题材。本课程以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按照国家建设“新文科”的新要求,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因此教学中适当选入文化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优秀文化和上海本土文化。一方面,日语专业教育应结合中国文化和本土化的文化教育才具有特色化及个性化。另一方面,日语专业教学不能仅仅教授日语语言方面的专门知识,还有和中华优秀文化和上海本土文化相结合,才具有现实性和应用性。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构
1.导入新型教学内容
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线上讲解、线上自学与课下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主要知识点、理解文章内容,体味文章深层蕴含的文化内涵,对比中日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有条理地陈述和书面表述自己的见解。然后充分利用线上优质的精品课程,安排20%左右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进行线上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大胆质疑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后通过本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的有效指导,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学科竞赛和资格证书的考试,为今后的就业、考研等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2.建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本课程的建设拟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和主导地位、线上线下混合式、“案例式”、“自主式”和“研究式”相融合的教学模式。首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外语学习网站、外语调频电台、汉日双语网站等)构建多元化、开放式日语学习平台。分析具体文化个案案例、分组讨论演习所分析的个案,最终把讨论、演习的成果撰写成报告或小论文。其次,结合不同教学内容,预设实际场景,把日语专业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实地参观考察现实社会中的文化现象,并进行中日文化对比探索。最后,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地开展各种日语课外活动,鼓励学生与我校来自日本、欧洲等留学生以及外籍教师进行交流,丰富学生异文化交流经验,提高国际交流能力。
笔者也拟充分利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技能课、语言文化课和翻译课等课堂教学,按内容难易程度,分步骤实施文化内容的导入。例如本人担任的《翻译项目实施》这门课程,拟在翻译教学中分析部分中国经典文献译著的译文的得失,并且通过模拟训练和课外翻译活动进行经典著作的试译;并对学生的翻译作品进行收集分析;最终探究、分析出典型错误表现形式和主要原因,并总结出有效的改正和提高我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翻译对策。
3.建构新型课程评价方式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考核学生的日语专业水平和应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撰写小论文、感想文、独立完成对外文化宣传稿件以及汉日互译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对外交流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改变仅仅通过考试、作业、出勤等考核学生的传统评价方式;更注重学生实际撰写小论文以及中日互译翻译能力的培养。 最终考评成绩以百分制计算,由过程学习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线上考评占20%,线下考评占40%,期中的学习报告或小论文的成绩占10%;期末成绩占30%。所以最终成绩结构为:最终成绩=线上考评20%+线下考评40%+期中学习报告10%+期末成绩30%。
4.建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需要调查和分析出影响学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接受度的要因及改善对策。此外,针对国家“新文科”背景下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采取的策略。为此,今后2-3年本课程需要采取四方面的改进措施:一是新型教学内容的引入。本课程不仅教授学生日语语言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和中华优秀文化和上海本土文化相结合,才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这也是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需求,为此,需要培养大量的对外文化交流人才,造就一批既了解母语文化历史又熟悉目的语的外语人才。新版国标也明确要求日语专业学生应掌握外国语言知识、区域与国别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如何培养出满足时代发展和国家需求的高水平日语人才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要的职责和任务。二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利用线上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思辨能力。三是改革考核评价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综合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卷面成绩和语言应用能力(学习报告和小论文的撰写、对外文化宣传稿件、汉日对译的作品等)等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四是编纂适用的教材。发表教学教研成果,通过2-3年的积累,将本课程的有关教学建设内容发表教学论文或编写成教材。
三、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
首先是初级阶段,召开教学团队小组会议,讨论并确定教学建设、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等,选定课外文化及理论方面的教学内容、线上和线下教学结合的具体方法并确定具体实施计划。其次是中级阶段,具体开展本课程实施计划,把班级学生分组并确定各组小组长,实施线上线下教學内容,撰写学习报告或小论文。最后阶段主要内容包括汉日文化对比及对译、经典中国文化、上海本土文化和时事热点问题的个案分析和研究,最终成果以研究报告、小论文方式为主。同时反思教学过程,总结问题并形成研究报告。
四、总结
本课题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教学内容中充分利用线上资源,有步骤地有计划第实施中国文化及上海本土文化在日语专业教学中的导入。同时从理论研究入手,结合具体个案的讨论、分析和总结,考察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变化情况,尝试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日语专业高年级课程的教学新模式和新内容,为有效开展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些许借鉴。
本文系上海理工大学2020年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高级综合日语B(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梁红秀.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教学衔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9):49-51.
[2]王建宜.文化语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水島裕雅.『文化の理解と言語の教育』[M].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