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妈妈——张桂梅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r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党的十七大代表,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兴滇人才奖等40多个荣誉称号的获得者,百名孩子口中的妈妈,山区女孩的一线曙光,她以忘我的精神在华坪教育战线上辛勤奉献22年,用心血和汗水为华坪教育谱写着新篇章。她就是张桂梅。
   一、全新办学模式创办免费的女子高中
   2008年9月1日,在张桂梅老师的倡导下,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捐助下,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开学了。女子高中是全国第一家全免费的高中,是践行教育公平的改革先遣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一切费用,同时也在党和老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开学那天,一些家长放声哭起来,激动地喊出了:“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感谢全社会好心人!”
   在女高建校10年中,张桂梅老师先后失去了三位亲人,但每一次,都没能回去看一眼。即便如此,在募捐中,她还是会遭到一些不解,甚至有一次被人放狗出来追咬。小脑萎缩的她本来就不能很好地保持平衡,自然跑不过恶狗。一番撕咬后,看着被狗撕破的裤腿和流血的脚,想着自己的委屈,她坐在地上放声大哭。还有一次,在人群中募捐,被误以为是骗子,被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把口水吐到脸上。但张桂梅为了心中那份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默默承受着。
   二、不忘教育初心用生命办学
   办校10年来,3650个日夜身患重症、满身药味、满脸浮肿的张桂梅住在女子高中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陪伴学生学习。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拖着疲惫的身躯咬牙坚持到晚上12点30分才睡,周而复始,常年如此。
   办校10年来,张桂梅每年春节一直坚持家访,亲自走访了1527名学生的家庭,没有在账上报过一分钱。学生来自丽江市四个县的各大山头,家访行程十万多公里。不管山路多么艰险,她从未退缩。车子到不了,便步行;步行走不稳,爬也要爬到。每次家访回来,她都要重病一次。张桂梅用柔弱的身躯扛过了病痛带来的巨大的痛苦,用共产党人的信念,支撑着走进每个孩子的家。
   10年來,张桂梅老师为了女子高中,一直孜孜不倦的前行。用生命陪伴着女高的孩子,忘记了失去亲人的悲痛,忘记了别人诸多不解、非议和自己的委屈,忘记了头顶上的一长串殊荣,忘记了折磨她的病痛和不幸,忘记了年龄和生死,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的实现中。她要让最底层的百姓看到希望;要让他们的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样,享受教育的公平,享受党和政府的阳光与温暖;学校就是要培养能回报社会、真正具有共产主义理想、能把自己从社会上得到的帮助再传递下去的学生。她曾经这样说过:“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三、打破常规改革创新,以信仰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刚开始女子高中没有宿舍,没有食堂、厕所,没有围墙。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住在教室里,食堂、厕所和邻近的学校共用。困难可想而知,老师和学生经常哭成一片,教师辞职、学生不读是常有的事。但在张桂梅的影响下,党支部率先打破常规,以党建统领校建,开创了“五个一”党性常规活动,“五个一”即“全体党员一律佩戴党徽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唱一支革命经典歌曲”“党员每周一次理论学习”“组织党员每周观看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并写观后感交流”。
   目前,以张桂梅老师为首的女子高中,自2008年以来走过了十个春秋,女子高中这个贫困山区女孩实现梦想的大家庭容纳了1527名成员,高考成绩始终保持全市第一名。从女子高中毕业的八届学生没有一个辜负家乡父老的期望,没有一个辜负学校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全部进入大学的殿堂,实现了走出大山、飞越大山的梦想。张桂梅曾说过,“人要有一种不倒的精神,一种忘我的精神、一种自信的精神,雨水冲不倒,大风刮不倒,只要我们坚持着,觉得自己能行,就不会倒,什么样的奇迹都会创造。”如今张桂梅让人熟知的不再仅仅是儿童之家的“张妈妈”了,更多的,她是山里女孩的“老师妈妈”,她创办的女子高中,免费为山里女孩提供教育。如今,学校已真正成为山里女孩的“梦工场”、最贴心的“家”和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一座爱心之桥。
  (摘自“最美奋斗者”事迹,有删改)
  多维解读
  1.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大爱。张桂梅校长的身上所体现的不仅是对女学生的爱,更是对山区的爱。她盼望着山区的孩子们能走出大山,拥有更好的生活,她所体现的教育,是大教育,是对一个地区的大爱。
   2.教育的伟大之处是奉献。张桂梅为了女子高中的成立,忍受误解,忍受病痛,忍受亲人离世的痛苦,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与精力,她咽下了太多苦楚。她不仅是大山里的妈妈,更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
   3.教育的动人之处在信仰。即便学校的环境艰苦,张桂梅校长走在负重前行的道路上,仍然在努力地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地。信仰教育的创新不仅是给孩子们希望,让孩子们学会感恩;更是张桂梅自己的精神支柱,告诉自己身后是祖国。
其他文献
来自深秋的叹息   一腔热血来不及挥洒,李贺的一生是天空中彩色的烟花,只绽放了那么一瞬间,就消失了。这样的遗憾,是诗歌史上的一大“意难平”。   白居易笔下的秋,是“秋雨梧桐叶落时”的孤寂;李清照笔下的秋,是“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离愁别绪;而李贺笔下的秋,是“桐风惊心壮士苦”的郁郁不得志。他的心里,有什么不能解开的“壮士苦”呢?   萧瑟秋风吹过,惊到了对时间流逝敏感的他,原来,到深秋了。一年将
期刊
童年,如珍珠,在辽阔浩瀚的大海上闪闪发光;童年,如星辰,在幽黑深邃的夜空中耀眼发辉;童年,如鲜花,在朝气蓬勃的清晨散发出迷人的芳香。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感谢时光老人,把童年编成一本最真最美的书印在我们的心坎里。  童年笨事  ◎赵丽宏  如果回想一下,每个人儿时都做过一些笨事,
期刊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指先抒情,后写景;借景抒情指先写景,后抒情。自然界的景物本身并不带感情色彩,景物是客观的,但若不给“景”自然地烙上“情”印,这样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想要写进作品,就必须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    清人王夫之曾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期刊
文题呈现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园田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   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本题考查“文学短评”写作,评
期刊
如何突破议论文写作思辨性不强的这一瓶颈呢?一个切实的做法就是用剪贴摘抄的方法来给自己“充电”。为了提升剪贴摘抄内容的新颖性和鲜活度,同学们应注意“三新”。  一、新锐见解  要想从众人皆知的公理、常理、大道理中突围出来,不去说“正确的废话,严谨的套话”,就必须“补脑”,以摆脱思维的惯性,提升思维的品质。其路径有二:一是学习深刻的见解。其特点是能比常人多想一步、两步甚至N步,见人之所未见,读之受驱动
期刊
我是一只蜻蜓。   我生活在美丽的乡下,这里有肆意生长的野花,有遍地乱窜的小草,有随处可见的大树。一个个连接着的村庄散布在田野四周,看似混乱却乱中有序。   这一天,我照常飞到外边去觅食,顺便四处逛逛。飞着飞着,我突然闻到一股极香的气味,伴着风的味道,我仿佛整个身子都置身于一个美好的世界中。我惬意地靠在其中一片树叶上,享受这静谧却又充满活力的美好时光。   可很快地,这种美好被打破了。耳边的风声变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   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文材料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劝学》《师说》这两篇经典文章的内容进行了简要概括。我们知道,《劝学》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主要集中
期刊
写作议论文的目的是为了说服读者,名人故事的说服力会很强大。但引用名人故事也有讲究,这里强调两个注意点。  一、要把握好人物故事叙述的侧重点  一个人物故事,可能对多个话题有论证的价值,所以我们在叙述人物故事时应根据不同的论点有所侧重,要善于截取材料中能充分证明论点的部分,舍去与论点无关的内容。请大家阅读下里面这则故事:  2019年7月16日在日本北海道的机场,上海市小白鸽舞蹈团的45名小朋友在带
期刊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20年5月10号,西安一餐馆苏福记厨师往炒菜的锅里吐口水的事件,引发了人民对食品安全卫生的强烈反应。事件大概起因是顾客要求菜品重做,没想到在重新端上的菜里面发现了烟头,查看厨房摄像头竟然发现更为可怕的一幕——厨师不仅不戴口罩,還竟然往炒菜的锅里吐口水。这引起了广泛热议。   请就此事写出自己的看法。   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这样那样的事情,我们在写作时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我们的生命总是在“完成”和“未完成”的状态中行进。回家卸下行囊,是一次旅行的完成;高中毕业,是一段学业的完成;书稿付梓,是一次写作任务的完成;走进婚姻,是一场恋爱的完成。但我们又时时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未完成”。   即将高中毕业的你,如何看待生命中的“完成”或“未完成”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