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非常严谨的学科,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让学生产生数学意识,本文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出了一些方法。
关键词:解题思维;多种方法;课外延伸
学生想要学好数学需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遇到问题时知道是哪一类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解决,从根本上说就是熟能生巧,通过不断练习,形成一种思维模式。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对于学生本人来说,更是有利于其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中,由于小学生注意力容易被分散,所以经常有这样的现象:老师富有激情的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讲台下做小动作或者做其他的事情,表现出很无聊的样子,整个课堂好像只有老师一个人在演独角戏。当学生们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时,听课也只能是懵懵懂懂,结果就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自己不会动脑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所讲内容有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置相关情境,调动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在一次几何图形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各种常见图形,学会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我课前准备了一些教学模型,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在课上发给同学们时,他们自己会主动摆放那些道具,把两个三角形状的泡沫板拼在一起,组成一个四边形,奇怪的是摆放的位置不一样,拼出来的图形也不一样。我告诉他们这是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这个图形,像伸缩门,学校楼梯的栏杆等等。其实最常见的是正方形和长方形,比如玻璃,书桌面,衣柜等,它们也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同学们恍然大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日常经验,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知识。当同学们对这些图形不再陌生,充满学习兴趣的时候,再来教授如何计算的问题就会比较容易,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二、发散思维,运用多种方法
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表现自己。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夸奖和认可,在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让其得到一定的认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学生知道怎么讲的就让学生讲解,学生有能力完成的就让学生完成,老师做补充,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某个问题,传递由难到易、化繁为简的思想。例如,“鸡兔同笼”问题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其内容是:“今有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个问题可以用多个方法解决,让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派出代表总结发言,不管方法难易,老师都应该对学生做出表扬。首先想到的是用列方程式的方法解决,设置一种动物的个数为未知数,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尝试通过已知条件列式解答。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如果全是兔子或者全是鸡,应该有多少只脚呢?学生们会假设这两种情况,然后展开讨论,假设全是某一种动物,应有的脚的数量与实际脚数的差就是另一种动物的脚数从而求出各自的个数。我们已经找到了多个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那么同学们肯定想知道古人是怎么解决的呢?如果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两只脚,此时每只鸡有一只脚,每只兔子有两只脚。笼子里只要多一只兔子,那么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兔子的只数就是腳的总数与头的总数的差额。古人是用“抬脚法”来解决的,同学们瞬间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课外延伸,知识举一反三
在完成理论部分教学之后,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该给学生时间畅所欲言,让他们从自己身边的一点一滴中总结出数学问题,用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一次课上我随机出了一道题目:班级表彰成绩优异的同学,让班长拿着一百元去买奖品,已知笔记本的价格及获奖人数,需要同学们计算出应付金额和应找回的钱数。类似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在平时的作业练习中遇到过很多,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在不知不觉的经历着这些事情。又如,同学们从家到学校需要的时间,与两点之间的距离和走路的速度有关,之后让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大家都滔滔不绝。老师的职责是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论知识,还要教导同学们在遇到问题时要联系之前学过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熟能生巧并学以致用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最好的方式,只有在真正面对问题的时候,同学们才会想到如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互沟通的过程,老师把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教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解题思维;多种方法;课外延伸
学生想要学好数学需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遇到问题时知道是哪一类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解决,从根本上说就是熟能生巧,通过不断练习,形成一种思维模式。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对于学生本人来说,更是有利于其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中,由于小学生注意力容易被分散,所以经常有这样的现象:老师富有激情的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讲台下做小动作或者做其他的事情,表现出很无聊的样子,整个课堂好像只有老师一个人在演独角戏。当学生们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时,听课也只能是懵懵懂懂,结果就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自己不会动脑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所讲内容有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置相关情境,调动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在一次几何图形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各种常见图形,学会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我课前准备了一些教学模型,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在课上发给同学们时,他们自己会主动摆放那些道具,把两个三角形状的泡沫板拼在一起,组成一个四边形,奇怪的是摆放的位置不一样,拼出来的图形也不一样。我告诉他们这是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这个图形,像伸缩门,学校楼梯的栏杆等等。其实最常见的是正方形和长方形,比如玻璃,书桌面,衣柜等,它们也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同学们恍然大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日常经验,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知识。当同学们对这些图形不再陌生,充满学习兴趣的时候,再来教授如何计算的问题就会比较容易,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二、发散思维,运用多种方法
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表现自己。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夸奖和认可,在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让其得到一定的认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学生知道怎么讲的就让学生讲解,学生有能力完成的就让学生完成,老师做补充,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某个问题,传递由难到易、化繁为简的思想。例如,“鸡兔同笼”问题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其内容是:“今有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个问题可以用多个方法解决,让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派出代表总结发言,不管方法难易,老师都应该对学生做出表扬。首先想到的是用列方程式的方法解决,设置一种动物的个数为未知数,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尝试通过已知条件列式解答。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如果全是兔子或者全是鸡,应该有多少只脚呢?学生们会假设这两种情况,然后展开讨论,假设全是某一种动物,应有的脚的数量与实际脚数的差就是另一种动物的脚数从而求出各自的个数。我们已经找到了多个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那么同学们肯定想知道古人是怎么解决的呢?如果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两只脚,此时每只鸡有一只脚,每只兔子有两只脚。笼子里只要多一只兔子,那么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兔子的只数就是腳的总数与头的总数的差额。古人是用“抬脚法”来解决的,同学们瞬间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课外延伸,知识举一反三
在完成理论部分教学之后,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该给学生时间畅所欲言,让他们从自己身边的一点一滴中总结出数学问题,用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一次课上我随机出了一道题目:班级表彰成绩优异的同学,让班长拿着一百元去买奖品,已知笔记本的价格及获奖人数,需要同学们计算出应付金额和应找回的钱数。类似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在平时的作业练习中遇到过很多,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在不知不觉的经历着这些事情。又如,同学们从家到学校需要的时间,与两点之间的距离和走路的速度有关,之后让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大家都滔滔不绝。老师的职责是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论知识,还要教导同学们在遇到问题时要联系之前学过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熟能生巧并学以致用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最好的方式,只有在真正面对问题的时候,同学们才会想到如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互沟通的过程,老师把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教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度。
参考文献:
【1】郑建平.试论如何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J].考试周刊,2019(3)
【2】邱廷建.数学教学时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