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凉的人生,苍凉的世界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li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爱玲是乱世里的一朵奇葩,特殊的时代和经历促使她形成了悲观的人生哲学。在这种悲观论调的统摄下,她总是喜欢寻觅人生的苍凉意味。本文就以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为例,简要分析她的苍凉美学风格。
   关键词:张爱玲;苍凉;悲观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09-02
  
  傅雷认为《金锁记》营造了一种苍凉的气氛,夏志清认为张爱玲作品体现了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现在,“苍凉”一词被许多张爱玲研究者视为圭臬。张爱玲很少对自己的作品给予明确的理论阐释。因此,《自己的文章》一文便显得弥足珍贵。在这篇回应傳雷的批评文章中,张爱玲明确表示了她对“苍凉”一词的偏爱:“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苍凉’二字是张爱玲的口头禅”,[1]但在此文中,张爱玲并未给该词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将它比方为葱绿与桃红的配合,是一种参差的对照,而将悲壮比喻为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前者叠合当中有歧出,在互映互涉之中,暗含着隽永的意味,于自然平实之中含蓄蕴藉;后者在感官印象上造成极端的对比,目的在于营造强烈的刺激性冲突。
   文学的传记式研究法侧重从作者的个性、生平、生活的时代背景来解读作品,根据这种外部研究法来审视张爱玲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张爱玲对社会人生充满悲剧意识,喜欢寻觅人生的苍凉意味。而这种思想性格的形成与其家庭背景、个人经历,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密切相关的。张爱玲出生在没落的封建贵族家庭,父亲是封建遗少,母亲是现代新女性。她出生的时候恰逢一战刚结束不久,在成长期和成名期又亲历过二战的影响。不愉快的早年经历促使她早熟,使她养成了内省的倾向,而习惯于内省的她把世界、国家的动荡不安与没落贵族家庭的腐败、堕落生活相对照,愈发对落后的封建文化和百年租界文明感到绝望,对整个的人类文明和存在感到怀疑,对将来的人生感到渺茫。在《传奇》再版序言中,长久生活于动乱中的她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张爱玲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对光明的到来是持怀疑态度的,并将这种个人的悲哀艺术化地上升到时代、人性、人生等阔大层面的深刻悲哀。因此,她的作品多以悲凉或苍凉为基调。台湾学者周芬伶说:“张爱玲的苍凉美学,是现代化的美学,她以不协调形式揭示现实世界的异化状态,用丑来驱逐美,通过展示丑,令人正视现实的不安与不确定,形成对灾难的抵抗”。[2]
   具体到《金锁记》这部作品而言,该作中不协调的声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动乱的时代和扭曲的人性。张爱玲出生、成长于新旧交替的时代。旧的东西已遭破坏,内部日渐被腐蚀,新的生命力正在潜滋暗长。其作品也多反映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里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通过对家庭、婚姻、生活等的枝枝节节的工笔细摹来反映旧式贵族大家庭的没落,进而传达了这样一个意旨:旧文化、旧的生活方式的示微,这是张氏小说的惯常写法。《金锁记》作为张爱玲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的写法大体上也亦如此。
   作品将前清的大户人家姜家的没落推到幕后作为舞台背景,而将姜家尤其是二房曹七巧和一双儿女的日常生活推到前台。前后台的两相对照,揭示了一个人们熟知的主题:金钱对健康人性的摧残和扭曲,并借此传达了张爱玲的人生观:人生的悲剧命运是永恒的。
   张爱玲将故事的发生背景放置在一个不和谐的时代。辛亥革命后,清王朝灭亡了,但遗老遗少们并未跟上时代的步伐,可谓是生活在现代的“古人”。虽然前清的官宦之家姜家已经失去了它在政治上所享有的地位,但这似乎并不防碍姜老太太在大家庭当中至高无上的威严地位,她依仗着丰厚的家产关起门来在家做起了“慈祥太后”。一大早,当她还躺在床上时,儿女、儿媳们已在她起居室的外间等候着,准备给她请安;起床后,丫鬟、老妈子、儿媳等一堆人伺候她梳洗、吃饭,一个个毕恭毕敬而又诚惶诚恐,而她的三言两语便直接改变了曹七巧的人生命运,她将出身卑微的七巧招进了深墙大院内,由姨奶奶变为正房奶奶,从此,一个健康之人逐渐沦为疯狂之人。作品中,姜老太太是典型的遗老,而其儿子季泽则是典型的遗少。他整日吃喝嫖赌,放浪形骸,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糜烂生活。还没分家时,他偷偷摸摸地花大家庭的公产,分家之后,更是肆无忌惮的挥霍他的那份家产,不出几日光景,已穷困潦倒的他又试图用感情来骗取嫂子的钱财。
   尽管早已是民国了,但这些遗老遗少们似乎被时代遗忘在某个角落里了,依旧生活在记忆中。虽然他们也进新式学堂,住洋房,乘汽车,但这只是另类的“中体西用”,因为现代的文明之风并未吹进他们心中。生活在记忆中的他们是没有未来的,而这种畸形人正是新旧交替时代的特殊产物之一。
   作品题目拟为“金锁记”,“金锁“象征着黄金的枷锁,这把凌厉的枷锁牢牢的束缚住了曹七巧的大半辈子生命。门户的错配给了小户人家出身的曹七巧一个觊觎黄金的机会,为了守住这黄金,她不得不压抑自己正常的情欲。金钱欲膨胀的愈厉害,她便愈加拼命的压抑情欲,然而,情欲的种子并不因此熄灭,反而到了一点即着的程度。最终,在起走了季泽之后,主人公彻底疯狂了。多年后,“有个出头之日”的七巧在自己的家中也做起了另类的“慈祥太后”,一方面她千方百计的破坏儿女的幸福,一方面她又用金钱和鸦片来笼络儿女。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占有儿子,她以及其卑劣的手段折磨死了先后两任媳妇,斩断了儿子娶媳妇的念头;为了免去置办嫁妆的费用,她以散布谣言的方式恐吓童世舫,扼杀了女儿最后的幸福。大半生的痛苦挣扎所换来的钱,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相反,却使她走上了毁灭之路。“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3]强烈的黄金欲不仅毁了她自己,也将她身边的人拉来做陪葬品。媳妇自杀了,儿子不敢再娶了,女儿仅有的两次快乐,也都以“苍凉而美丽的手势”作了个结。
   张氏小说多浸润着浓重的苍凉气氛和颓废情调,这种情调和气氛常透过字里行间四溢出来。它可见于对室内陈设、自然景色、人与人关系、细节的描写等作品的方方面面。而在这种苍凉、颓废背景的映衬下,人物的悲剧命运凸现得更加分明。在此,笔者可举二三例试加分析。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4]
   作品开篇便是一段关于月亮的脍炙人口的描写,张氏小说的意象丰富,月亮是其小说世界最常见的景物之一。张爱玲绝少对其笔下的景物做纯客观的、静态的描摹,在她的悲观人生哲学统摄下,它们都被着了色,即均被苍凉、颓废之气所笼罩,或者说是物化了的苍凉。通常情况下,皎洁的月光多给人温馨之感,常常引起异乡漂泊者的思乡之情,这可见于大量的古诗当中。然而,这里的月亮却是阴森森的,圆冷冷的,隔着三十年的时光回看三十年前的月亮,它是陈旧而迷糊的,让每况日下的姜家人倍感凄凉,回想昔日是何等风光呵。
   当七巧用脚拍打长安脸颊,又要儿子边烧烟边讲房事细节时,媳妇芝寿觉得月亮有如:“漆黑的天上一个白太阳”,“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5],阴森而圆冷的月亮如太阳般刺目,黑与白的强烈对比所构成的阴冷色调如旷野的基色,衬托出周围环境的苍凉,映照出芝寿内心的悲哀。
   在张爱玲看来,人生是残酷的,人生的真相是可怕的,人生的悲剧是永恒的。因此,往里看,朝透里想,万事皆悲,只有看眼前,才能感受到一点儿生命的欢愉。所以,张氏作品中的人物多在眼前琐碎的小东西中寻找避难所,它能使剧中人不安的心灵得到片刻的休憩,未来对他们来说是恐怖的,是荒凉的,所以,他们是没有未来的一群人。而这种人生价值观也正印证了张爱玲在港战时期的心理感受和行为表现。特殊的时代、特殊的成长经历形成了她苍凉的人生观,她将自身苍凉的人生经验转化为苍凉的小说世界,以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方式创造了一个苍凉的时代,塑造了一群深具苍凉感的普通市民,以和这乱世相匹配。因为这种苍凉,从客观上说,正是动乱岁月在人们心理上的投影。
  
  参考文献:
  [1]陈子善.张爱玲的风气——1949年前张爱玲评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2]周芬伶.艳异:张爱玲与中国文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
  [3][4][5]张爱玲.张爱玲文集·金锁记[M].合肥:安微文艺出版社,1992. 第2卷第3期Vol.2,No.3
  
其他文献
摘 要:王承裕是明代关学的开创性人物,他早期的思想追随张载,以“气”为天地本源,认为万物皆是“气”所赋予。后来又继承朱熹,认为理先。他的文章中有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也有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而且还有部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关键词:王承裕;性理;哲理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17-02     一、王承裕简介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对王承裕有如下记载
期刊
摘 要:从第一本《中国文学史》出现到今天已经过去一百多年的时间了,在这一百多年间,中国文学史的著述方式,编排体例,作者的文学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选取文学史学科最初诞生的二十世纪上半叶为对象,从体例、文学观等方面对于这一时期内的文学史从初生到初步繁荣的变化进行探索。在文学史研究进入瓶颈时期的今天,对于文学史发展变化的回顾与探索在为我们揭示文学史演变历程的同时也给我们以启发,帮助我们对文学史进
期刊
摘 要:太极拳中所谓的“掤劲”的“掤”,本字应该为“弸”字。由于“掤”、“弸”二字读音相通,字形相似,且“掤”的形符“扌”能体现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故而“掤”字取代了本应由“弸”字占据的位置,而在太极拳习练者以及太极拳论之中长期存在下去。   关键词:太极拳;弸;掤;考证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27-02     太极拳,又称长拳,又称十三势。因为整套拳
期刊
摘 要:石崇在中国文学史上已成为非常著名的一个奢靡的巨富形象,然而作为历史原貌的石崇则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一个地位不凡的诗人。本文以其诗作为突破口,联系其人生平以及时代,对此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石崇;“二十四友”;诗;西晋。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13-02     石崇在中国文学史上已成为奢靡、卑劣的巨富典型,其突出事迹为:与贵戚王恺争豪
期刊
摘 要:对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对《爱莲说》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之“焉”的注释,这篇文章试图对其作出辨析,最后浅析一下古汉语句尾“焉”的灵活用法原因。   关键词:爱莲说;焉;句尾;语言环境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23-02     句尾“焉”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比较活跃的虚词,它可以用为“兼词”、“纯语气词”、“助词”等。   一、句尾“焉”用法分析  
期刊
摘 要: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世界中,对神仙的兴趣、关注一直存在。超自然、超人间的神仙是人们把自己的本质升华为脱离现实人类的一种抽象的虚幻的人,神仙所拥有的一切能力正是人们渴望在现实中得到却又未能得到的。长生驻颜、富贵多金、嗜酒贪饮,这些就是唐人心中之神仙特征,同样也正是唐人心中之渴望。   关键词:神仙特征;长生驻颜;富贵多金;嗜酒贪饮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
期刊
摘 要:“样板戏”作为京剧现代戏的一种特殊形式自其诞生以来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流传,影响了几代人。而对于“样板戏”价值的认识随着文革的远去也形成了褒贬不一的两大倾向,但基本都将目光集中在音乐唱腔的欣赏和政治性功能的批判两方面。本文则结合当时盛行的文艺理论思潮,通过对《智取威虎山》这一经典剧目的分析,着重从文学角度探讨其得与失,以期还原“样板戏”更真实的面貌。   关键词:“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文学价
期刊
摘 要:初唐诗人陈子昂曾两度出塞,他的边塞诗现实性强,并且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往往成为诗人干预时政的武器。他主张增强边防,明确反对穷兵黩武,对待战争的态度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进行舍取,风格雄浑悲壮,因此,他的边塞诗中放射出耀眼的思想光华,为盛唐边塞诗的发展成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陈子昂;边塞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21-0
期刊
摘 要: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议》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要加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本文主要简单论述什么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怎样做到文化自觉与自信。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
期刊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群众工作的历史,群众工作是中我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当前,云南以加强和改善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为契机,开展了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的“四群教育”工作。本文将围绕当前四群工作的要求,从四个方面浅谈做好群众工作的要求。探索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关键词:党;群众工作;浅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