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传播伦理的技术人性与向善逻辑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zadi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主要支撑的智能传播不断发展,对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形成了革命性的影响.在智能传播中,人的智能和人工智能共同作用,对人及其主体性提出了挑战,而技术的自主性却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正如人和人文等概念有其知识史的发生语境,后人类语境中的智能传播需要新的后人文的伦理观产生.赋予技术人性、引导智能向善、实现人机共生,应是后人类时代智能传播的伦理选择.
其他文献
周武王作帝籍,以祭祀上帝天神,是继承周族敬天传统的创新之举,是伐商的重要举措.敬天思想蕴含着保民思想,二者统一而不可分割.敬天保民包含三重关系,即天—王、王—民、天—民关系,其中天—民关系决定其他两种关系.在周人意识中,天命基本等同于民命.敬天就要保民,保民就是敬天.厉王、宣王时期,抛弃帝籍礼制,意味着周初诸制败坏.西周衰落、败亡,被《系年》作者归结于废弃帝籍礼,也有道理.
南宋建立后,原有的财政体制不能平衡中央与地方的财赋分配,朝廷逐步进行改革.渡江以前,发运司继承北宋的漕运体系,江南六路财赋多用于上供行在,较少用于军需.建炎三年到绍兴三年,发运司不再是主要的行在供应机构,但朝廷依旧通过发运司、都转运司控制上供财赋,上供行在与地方军需之间产生矛盾.绍兴三年到绍兴十一年,由经制发运司过渡到总领所,中央对军粮供应及军队加强监管.此制度转型,重建了宋王朝的经济命脉,成为其偏安一百五十余年的财政基础.
新文化运动所谓"吃人的礼教"并非泛指儒家礼教,而是特指专制权力的"礼教".儒家礼教的本意乃是"育人",即用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来教育人们,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当然,礼教在皇权制度下确实曾经沦为"吃人""以理杀人"的东西.因此,今天应当在走向现代性之际重建儒家礼教.重建礼教的理论依据乃是儒家"制度伦理学"原理——"中国正义论",而其现实依据则是现代生活方式对于社会规范的时代要求.
近代藏书方式的变迁是晚清知识转型的一个表征.公共图书馆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晚清士人的求知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文学表达.20世纪初,图书馆开始成为小说的表现对象.围绕藏书、编目、读者,晚清小说通过图书馆书写亦真亦幻、亦实亦虚地讨论了知识的源流、秩序与功能等问题,以矛盾和抵牾的方式留存了晚清知识转型的诸多面相.这种书写包蕴了晚清士人驳杂的知识经验、知识体系与知识观念,从对象、体验、观念等层面丰富了晚清小说的现代性.
封建礼教"吃人"这种说法是站在现代立场上对前现代礼教形态的批判.而儒家礼教的真正内涵乃是遵循一定生活方式的生活行事本身的秩序、节律去制礼以教,从而创造、建构起与生活方式相适宜的社会主体及其所置身的生活世界.旧礼教之所以是"吃人"的,就是因为基于前现代生活方式制作的旧礼教所建构起来的集体性家族实体和等级化的生活世界都吞噬和压制着个人.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制作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宜的新的礼教形态,从而建构起个体的主体性和现代生活世界.如果说旧礼教"吃人"的话,新礼教则旨在"成人",
《三国志》注引《魏略》关于曹植"诵俳优小说数千言"的记载具有重要的小说史价值.通过对先秦汉魏俳优俗赋的考察,可以发现曹植所诵"俳优小说"实则是俗赋.相关的出土文献、传世文献均表明,在汉魏六朝时期,俗赋已经发展出以演诵故事为主的一脉,成为唐宋说唱文学的源头.以"俳优小说"为切口和出发点,继续考察敦煌俗赋与变文、话本的关系,可以发现俗赋是唐宋转变、说话等讲唱文学产生的文体基础.据此可以推论,白话小说的母体源出于汉魏六朝以来的俗赋.如此则可将中国白话小说的起源追溯至汉魏六朝时期的俗赋.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文化屡遭诟病,儒家的“礼教”也备受批评.长期以来,人们未能从历史的观点看礼教,造成了对礼教的误解和反感,影响至今.对于礼教,须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回到源头加以考察,剖析其深刻内涵,衡定其历史地位,以儒家经典为依据,讲清楚其内涵与地位、意义和价值以及后来的异化.应当在深刻反思其发展演变历史的基础上,正本清源,返本开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仁为本,仁礼并建,构建具有自由、平等精神,充满人文关怀的新时代的新礼教.
黄河文化精神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它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密不可分.黄河文化精神的生成经历了从鸿蒙运化到人文观照、从直观体验到认知思考、从人水情缘到价值引领三重层级.要强化黄河文化精神的自律,还要向人们说明黄河文化精神生成的内在机制和内在动因,同时还要理清黄河文化精神生成的时间脉络、学理脉络和境遇脉络,这是理解整个黄河文化精神的立足点.
表述诗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它的完善离不开巴赫金的复调思想.巴赫金的复调思想是一多种声音融合、平等对话的思想.它存在于众生喧哗语境中,这种对话超出了语言学领域,扩大到言语交际的任何领域.在言语交际中,不同表述主体突破边界进行对话、进行思想的交流,从而创造新的表述条件、表述语境.具体的表述在言语交际中与其他表述进行交往,形成对话,实现"表述参与对话,并引起对话"的功能.
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是一个不断被筛选、应用和强化的过程,并在一次次迭代中重塑人类意识与社会形态.此间,人与技术在主奴关系上的博弈从未停止.随着人工智能和算法技术在知识生产领域的结构性嵌入,二者在主体性层面的竞争于知识生产领域中日益激烈,人类面临自我创造力削弱和主体意识消解的危机.重构技术在深度学习层面的规约,在智能和自我间找到共存的平衡点,是人类对充满挑战的人机共生时代的理性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