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1+X证书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本文立于高质量就业视角,通过人才培养结果反观培养过程,对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系列解决对策。
一、高质量就业核心要素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对就业的关注开始由单纯数量向质量转变, “高质量就业”概念应运而生并形成一套衡量标准。就业质量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阶段、不同群体对高质量就业的要求和理解是不同的。现阶段社会大众对高质量就业的关注主要集中在薪酬待遇、发展前景、工作环境、社会美誉度等要素。
“有了数量才会有质量”,就业率是高质量就业的基础和条件,只有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惠及全体毕业生的高质量才有社会意义。薪酬福利待遇是衡量毕业生市场价值的重要标准,也是毕业生归属感、荣誉感的重要体现,依靠具有明显优势的薪资收入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是社会大众对“好工作”的最朴素认知。高质量就业要拥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还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途径。工作好坏,毕业生自己最有发言权,一份好的工作首先应该是从业者认可的工作。
就业是最大民生。“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实现广大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实施1+X证书制度的背景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职业教育的使命是为行业企业培养一线管理和服务高技能人才,然而,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吻合度、前瞻性上还存在一定差距。1+X证书制度是一种牵引机制,通过打通培养、需求、评价节点解决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1”是指学历证书,是学习者受教育的资历水平证明与学业凭证,是学生在职业领域中可持续发展的保障;“X”是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职业技术能力和等级的资质证明,是学生在关键工作领域和跨领域就业创业的基础。对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长期疏离的问题,职业教育界也一直在尝试通过多种途径与企业合作,但是由于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校热企冷”现象比较突出。1+X证书制度充分考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诉求,推动“三教”改革,实现了学历教育体系与职业资格体系衔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要求衔接,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衔接。
三、高质量就业与1+X证书制度关系辨析
(一)1+X证书制度是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途径。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前提是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1+X证书制度就是通过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让学生拥有更多的“X”证书,增加就业本领。当前高技能人才短缺背景下,拥有多项“X”证书的毕业生必然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1+X证书制度整合高质量就业要素。就业是一项涉及到多个要素的经济活动,长期以来各要素之间运行不畅,政府缺乏改革抓手,企业缺乏参与动力,社会缺乏参与渠道,高校缺乏资源,学生缺乏实践。1+X证书制度是一项协同政、校、企、社会共同参与,以“X”证书为突破口,打通人才培养各要素的整合手段。
(三)就业质量是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标准。近年来,整个社会对高质量就业的诉求不断高涨,“慢就业”、“不就业”、考研二战比例攀升等现象反应出大学生对高质量就业的焦虑,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自身能力不足,人才培养错位。1+X证书制度的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推动高质量就业。高质量就业会吸引更多学生选修“X”证书,从而推动X证书的开发与普及。
四、1+X证书制度试点实践中的问题
“1+X”证书制度试点已启动2年,整体来看,平稳有序开局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仅探讨与就业质量相关的问题。
(一)证书的社会认可问题
社会大众对制度理解片面化。1+X证书制度对于社会大众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于,“双证书”制度在我国已经推行了相当长的时间,认为1+X证书制度是双证书制度的“升级版”;陌生在于,没有真正理解1+X证书制度的理念、内涵、目标、运行机制,看似理解实质未懂。很多企业对“X”证书不知晓、不认可,学生、家长参与积极性不高,一些学校还在观望状态。
社会大众对培训评价存在质疑。培训评价组织是“X”证书开发建设主体,对证书质量负总责,其在整个人才培养链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遴选与监督管理办法》规定了严格的公开招募条件,但是从目前已经公布的四批次348家培训机构来看,行业龙头企业或极具影响力的企业数量偏少,官方认可与民间认同并不一致。社会各界对证书标准、师资队伍、实践经验,“X”证书满足学生高质量就业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仍存质疑。
(二)院校的实施效果问题
突击抢试点的功利心态。先试点再推行是降低制度风险的应然之举,像很多试点过程一样,职业院校对申报1+X证书制度试点也一如既往热情高涨。很多院校把参与试点当成展示学校实力的过程,当成免费的社会广告,当成争取优惠政策的途径。于是“不管条件够不够,抢个资格再说”的先分一杯羹心态成为很多院校突击抢试点的内在逻辑。
突击强化教学仍在延续。曾几何时,人才买方市场时代,证书代表能力、代表高薪。考证热那个时代的印记,也是职业院校教学“指挥棒”,然而时代变了,很多院校和教师的思维并没有跟上。“教学就是为了考证”的逻辑还在延续,从试点院校大量的1+X证书总结报道中会轻易发现,诸如压缩课时强化训练、集中辅导、刷题等违背1+X证书制度宗旨的描述并引以为荣。
证书通过率参差不齐。从部分公布数据来看,通过率低的不到20%,高的达到100%,多数项目在70-80%之间,通过率的参差不齐反应出证书开发设计、培训评价、社会认可等深层次问题。各项目间的不均衡反应出证书设计难易程度的不统一。證书的难度系数需要根据本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度和长期发展来设定,难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证书普及和应用。试点院校间的不均衡反应出重视程度、组织能力、学生素质、培训水平等因素的较大差异,也从另一个侧面暴露了院校争抢试点的功利性后果。 证书促进高质量就业并不明显。市场是检验证书质量的金标准,“一证难求”必然带来高薪争抢。“双证书”时代企业的薪资待遇并不与职业资格等级挂钩,如今1+X证书能否真正被企业广泛认可,与岗位薪酬关联度多大,产生怀疑在所难免。即便处于同一行业内的企业也存在较大差异,同行企业之间往往存在激烈的产品竞争和文化冲突。甲企业开发的证书不被同行们认可和应用,然后“自立门户”各搞一套,这样的例证以往并不鲜见。毕业生薪酬高低取决毕业生所拥有的技能,而不是证书的数量,有些项目几乎人手一份的通过率并不会增加毕业生就业筹码,宏观制度设计初衷与个人意愿没有统一。
五、解决途径
(一)提高证书社会认可度
1.加大政策普及度。1+X证书制度是我国新开发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与世界劳工组织的MES、加拿大的CBE、德国的“双元制”有很多相同之处。双证书制度背景下社会各界对国外类似制度模式介绍较少,企业和学生家长对证书的真正内涵意义知之甚少。如果说,试点之初应该秉持“低调做事”的思路,现在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功,即将全面铺开,“高调宣传”就是必须之举。
2.加强培训评价组织遴选和监督。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在1+X证书制度实践环节中居于中间主体地位,它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证书的质量、标准和社会声誉。目前政策层面只有《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遴选与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一个宏观规定,遴选过程还不够透明,社会监督还不够,社会公众有质疑之声。试行办法虽有项目取消但证书仍有效的相关规定,但是一个已经被取消颁发机构的证书社会还能认可吗,对持证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职业风险。强制退出对于管理部门是一种常态化手段,而对持证个体将在无形中承担制度试错的风险,显失公平,严把入口关俨然比事后监督更重要。仅在试点阶段培训评价组织就达到了348家,全面铺开后如何保证有效监督,仅靠试行办法无法实现,急需制定配套政策。
(二)提升院校推进效果
1.正确理解试点工作的意义
1+X证书制度已经被明确为职教改革的基础制度和必然路径,职业院校参与只是时间问题。各院校要充分理解试点工作意义,把它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手段而不是获取资源和荣誉途径。梳理各项目总结报告不难发现,试点院校或多或少出现封闭集训、专人辅导、大量刷题的现象,帮助学生突击强化追求高通过率成为目标,而不是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这一点值得主管部门警惕。
2.扎實推进课证融通改革
课证融通是1+X证书制度在院校教学的具体体现,专业课代表学历教育,证代表职业技能培训,但是1+X证书制度较课证融通内容更广泛,内涵更深远。试点院校应根据考试内容,将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职业认证过程有机整合,重新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产业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重构,构建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反映职业特征的模块化课程群,对标X证书考核内容开发基于工作任务和典型工作案例的项目化教学课程,或将考试内容拆解为若干部分融入相应专业课程中。
3.严格证书引入与监督
目前,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的监督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职业院校仅仅依赖政府对数量庞大的组织机构监管是不够的。高职院校要聘任校内专家、优秀校友、社会专业人士等组建专门委员会,负责证书的评估、引进和监测。要建立专门的培训评价反馈机制,定期听取教师、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建议,督促培训评价组织严格考核过程。考虑聘任第三方机构协助初选。对于职业教育以外的培训评价组织准确的做出评价,非一校之力所能。“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随着1+X证书制度推进,大批第三方服务机构应运而生,聘请第三方机构初步筛选是既经济又效率的明智之举。
(作者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课题(2019ZCY336); 2020年度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JJKH20200261JY); 2018年度吉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2018XHZ019)。
一、高质量就业核心要素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对就业的关注开始由单纯数量向质量转变, “高质量就业”概念应运而生并形成一套衡量标准。就业质量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阶段、不同群体对高质量就业的要求和理解是不同的。现阶段社会大众对高质量就业的关注主要集中在薪酬待遇、发展前景、工作环境、社会美誉度等要素。
“有了数量才会有质量”,就业率是高质量就业的基础和条件,只有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惠及全体毕业生的高质量才有社会意义。薪酬福利待遇是衡量毕业生市场价值的重要标准,也是毕业生归属感、荣誉感的重要体现,依靠具有明显优势的薪资收入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是社会大众对“好工作”的最朴素认知。高质量就业要拥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还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途径。工作好坏,毕业生自己最有发言权,一份好的工作首先应该是从业者认可的工作。
就业是最大民生。“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实现广大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实施1+X证书制度的背景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职业教育的使命是为行业企业培养一线管理和服务高技能人才,然而,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吻合度、前瞻性上还存在一定差距。1+X证书制度是一种牵引机制,通过打通培养、需求、评价节点解决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1”是指学历证书,是学习者受教育的资历水平证明与学业凭证,是学生在职业领域中可持续发展的保障;“X”是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职业技术能力和等级的资质证明,是学生在关键工作领域和跨领域就业创业的基础。对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长期疏离的问题,职业教育界也一直在尝试通过多种途径与企业合作,但是由于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校热企冷”现象比较突出。1+X证书制度充分考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诉求,推动“三教”改革,实现了学历教育体系与职业资格体系衔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要求衔接,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衔接。
三、高质量就业与1+X证书制度关系辨析
(一)1+X证书制度是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途径。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前提是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1+X证书制度就是通过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让学生拥有更多的“X”证书,增加就业本领。当前高技能人才短缺背景下,拥有多项“X”证书的毕业生必然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1+X证书制度整合高质量就业要素。就业是一项涉及到多个要素的经济活动,长期以来各要素之间运行不畅,政府缺乏改革抓手,企业缺乏参与动力,社会缺乏参与渠道,高校缺乏资源,学生缺乏实践。1+X证书制度是一项协同政、校、企、社会共同参与,以“X”证书为突破口,打通人才培养各要素的整合手段。
(三)就业质量是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标准。近年来,整个社会对高质量就业的诉求不断高涨,“慢就业”、“不就业”、考研二战比例攀升等现象反应出大学生对高质量就业的焦虑,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自身能力不足,人才培养错位。1+X证书制度的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推动高质量就业。高质量就业会吸引更多学生选修“X”证书,从而推动X证书的开发与普及。
四、1+X证书制度试点实践中的问题
“1+X”证书制度试点已启动2年,整体来看,平稳有序开局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仅探讨与就业质量相关的问题。
(一)证书的社会认可问题
社会大众对制度理解片面化。1+X证书制度对于社会大众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于,“双证书”制度在我国已经推行了相当长的时间,认为1+X证书制度是双证书制度的“升级版”;陌生在于,没有真正理解1+X证书制度的理念、内涵、目标、运行机制,看似理解实质未懂。很多企业对“X”证书不知晓、不认可,学生、家长参与积极性不高,一些学校还在观望状态。
社会大众对培训评价存在质疑。培训评价组织是“X”证书开发建设主体,对证书质量负总责,其在整个人才培养链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遴选与监督管理办法》规定了严格的公开招募条件,但是从目前已经公布的四批次348家培训机构来看,行业龙头企业或极具影响力的企业数量偏少,官方认可与民间认同并不一致。社会各界对证书标准、师资队伍、实践经验,“X”证书满足学生高质量就业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仍存质疑。
(二)院校的实施效果问题
突击抢试点的功利心态。先试点再推行是降低制度风险的应然之举,像很多试点过程一样,职业院校对申报1+X证书制度试点也一如既往热情高涨。很多院校把参与试点当成展示学校实力的过程,当成免费的社会广告,当成争取优惠政策的途径。于是“不管条件够不够,抢个资格再说”的先分一杯羹心态成为很多院校突击抢试点的内在逻辑。
突击强化教学仍在延续。曾几何时,人才买方市场时代,证书代表能力、代表高薪。考证热那个时代的印记,也是职业院校教学“指挥棒”,然而时代变了,很多院校和教师的思维并没有跟上。“教学就是为了考证”的逻辑还在延续,从试点院校大量的1+X证书总结报道中会轻易发现,诸如压缩课时强化训练、集中辅导、刷题等违背1+X证书制度宗旨的描述并引以为荣。
证书通过率参差不齐。从部分公布数据来看,通过率低的不到20%,高的达到100%,多数项目在70-80%之间,通过率的参差不齐反应出证书开发设计、培训评价、社会认可等深层次问题。各项目间的不均衡反应出证书设计难易程度的不统一。證书的难度系数需要根据本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度和长期发展来设定,难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证书普及和应用。试点院校间的不均衡反应出重视程度、组织能力、学生素质、培训水平等因素的较大差异,也从另一个侧面暴露了院校争抢试点的功利性后果。 证书促进高质量就业并不明显。市场是检验证书质量的金标准,“一证难求”必然带来高薪争抢。“双证书”时代企业的薪资待遇并不与职业资格等级挂钩,如今1+X证书能否真正被企业广泛认可,与岗位薪酬关联度多大,产生怀疑在所难免。即便处于同一行业内的企业也存在较大差异,同行企业之间往往存在激烈的产品竞争和文化冲突。甲企业开发的证书不被同行们认可和应用,然后“自立门户”各搞一套,这样的例证以往并不鲜见。毕业生薪酬高低取决毕业生所拥有的技能,而不是证书的数量,有些项目几乎人手一份的通过率并不会增加毕业生就业筹码,宏观制度设计初衷与个人意愿没有统一。
五、解决途径
(一)提高证书社会认可度
1.加大政策普及度。1+X证书制度是我国新开发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与世界劳工组织的MES、加拿大的CBE、德国的“双元制”有很多相同之处。双证书制度背景下社会各界对国外类似制度模式介绍较少,企业和学生家长对证书的真正内涵意义知之甚少。如果说,试点之初应该秉持“低调做事”的思路,现在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功,即将全面铺开,“高调宣传”就是必须之举。
2.加强培训评价组织遴选和监督。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在1+X证书制度实践环节中居于中间主体地位,它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证书的质量、标准和社会声誉。目前政策层面只有《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遴选与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一个宏观规定,遴选过程还不够透明,社会监督还不够,社会公众有质疑之声。试行办法虽有项目取消但证书仍有效的相关规定,但是一个已经被取消颁发机构的证书社会还能认可吗,对持证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职业风险。强制退出对于管理部门是一种常态化手段,而对持证个体将在无形中承担制度试错的风险,显失公平,严把入口关俨然比事后监督更重要。仅在试点阶段培训评价组织就达到了348家,全面铺开后如何保证有效监督,仅靠试行办法无法实现,急需制定配套政策。
(二)提升院校推进效果
1.正确理解试点工作的意义
1+X证书制度已经被明确为职教改革的基础制度和必然路径,职业院校参与只是时间问题。各院校要充分理解试点工作意义,把它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手段而不是获取资源和荣誉途径。梳理各项目总结报告不难发现,试点院校或多或少出现封闭集训、专人辅导、大量刷题的现象,帮助学生突击强化追求高通过率成为目标,而不是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这一点值得主管部门警惕。
2.扎實推进课证融通改革
课证融通是1+X证书制度在院校教学的具体体现,专业课代表学历教育,证代表职业技能培训,但是1+X证书制度较课证融通内容更广泛,内涵更深远。试点院校应根据考试内容,将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职业认证过程有机整合,重新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产业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重构,构建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反映职业特征的模块化课程群,对标X证书考核内容开发基于工作任务和典型工作案例的项目化教学课程,或将考试内容拆解为若干部分融入相应专业课程中。
3.严格证书引入与监督
目前,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的监督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职业院校仅仅依赖政府对数量庞大的组织机构监管是不够的。高职院校要聘任校内专家、优秀校友、社会专业人士等组建专门委员会,负责证书的评估、引进和监测。要建立专门的培训评价反馈机制,定期听取教师、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建议,督促培训评价组织严格考核过程。考虑聘任第三方机构协助初选。对于职业教育以外的培训评价组织准确的做出评价,非一校之力所能。“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随着1+X证书制度推进,大批第三方服务机构应运而生,聘请第三方机构初步筛选是既经济又效率的明智之举。
(作者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课题(2019ZCY336); 2020年度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JJKH20200261JY); 2018年度吉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2018XHZ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