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说云之南端是化境,有白云缥缈,净土无疆,以及世间的一切美好。
而在华夏民族宏达版图的西南隅,奇形岩石山脉的背后,有一团稀薄的氧气,孕育着白雪轻覆巍峨绵延的雪山,岸畔凝着重金属化合物的蓝月湖,似黄沙土沫奔腾的虎跳峡,潮湿险峻的茶马古道。我曾一度认定云南不枉“云之南端”的意韵。
云南人爱唱歌,朴质圆润的嗓音,高亢热情的音调,原始似迷的词句,时时刻刻响着。在严寒坎坷的雪山歧路上;在枯木遍野、土地钙化的湖川边;在漂流于激流暗礁之间的轻筏上;在阴暗多险、葬满白骨的栈道中,歌声清晰嘹亮地响着,充满生命的坦荡、自信与热情。他们削平山丘,以石围砌田地,圈住清亮如鏡的水,在其间农牧耕种,带来延续千年的丰衣足食。他们掘出山中晶石,打磨雕刻后佩戴,永不离身,代代相传,相信经由血气浸染的玉石会将生活的幸福传承给下一代生命。
我坚信不移并且满怀憧憬,直到在十年前的一本国家地理杂志封面看见了云南梯田。集石砌山聚水的智慧在养活了世代云南子孙的同时也造就了惊艳之美。我确实为中国风景得到世界认同而暗喜,但下一秒,深切的忧虑却涌进我的心,当云之南端洁白缭绕的云雾被驱散,它还能是集万般美好的化境吗?
怀揣着向往与疑虑,我踏上了云南这片土地。刚一落脚,我就发现真实的云南与我心中所谓的“云之南端”是天差地别。
透过缆车污迹斑斑的玻璃窗,玉龙雪山像是一位年迈体衰的久病老人,头发灰白,双目浑浊,皮肤皲裂发青,硬是忍着肺部巨痒,以惨白微笑代替咳嗽回应着游人们贪婪的相机镜头。蓝月湖边洁白的钙化沙土上覆满了被踩碎的枯枝残屑,它仍旧波澜不惊,望着湖边嬉戏的孩子掰下块状金属,暗蓝的湖面像是一只冷峻的眼,淡漠地看着残败蔓延。虎跳峡亦不是激烈汹涌,而是日复一日机械地冲撞向前,不时迸溅出些许沙状的水沫,落在游人身上,引起一阵阵惊喜的尖叫便完成任务,那条窄陡的,直伸向天边的茶马古道更是被木栅围起,游人听导游讲夸大的神话,满脸心痛与悲怜的看着这路,也看着盘旋在道路上方失足丧命的魂魄。然而他们又何曾知道,根本不需要什么悲悯,前人的脚并非因为贫穷才踏上石栈,他们的逝去是缘于他们对于韧性的挑战,并非生存所迫而是生活的信仰给予他们勇气,他们是唱着歌走上去的!
但现在,那些原本应该唱歌的人也不见了,他们都拿着扩音器,举着小黄旗贬卖被歪曲的历史,暗自拿着回扣。他们站在柜台后,双手捧出在自家山中生长万年的玉石,与外人去换那沾满腥臭气味的钞票。他们嘴中滔滔不绝的是追求生活品质,但仍无法掩盖他们已经成为只会生存的行尸走肉的事实。这是一种民族性灵的断代。由云南之外逐步渗透,侵染云南的一种时代的病入膏肓。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狄更斯沉凝铿锵的话语赫然出现在我的脑海。我们的社会确实在进步,它让人类摆脱贫穷与疾病的魔爪,提供成千上万种方式给人类挥霍精神愉悦。与此同时,物质欲念在血液里萌芽扎根,像是癌细胞一样迅速扩散,过多的繁殖就会形成社会毒瘤,想要运转通畅,除了切割别无他法。久而久之,社会就成了被蛀空的皮囊。对目标的顽固,对成功的渴求,使人们将眼光局限于生命最表层的东西,一味的想要截取生命的厚度以填补生命长度的不足,却不知自己将生命变成薄薄一片,十分容易风干和脆折。这无疑是一种可悲的倒退。在繁荣的表象下,社会实质上倒退到了比原始起点更荒芜的空间。
我的心中充斥着失望与愤怒,在长途汽车上昏昏欲睡。隐约听见藏族导游在娓娓讲述,自己在这儿当导游的事家人都不知道。因为无法屈从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无法接受与素未谋面的男子只话未谈便定了终身,于是就逃婚了。家里人都以为她去外地过起了好日子,但他们不知道她会醉氧,到了云南之外那些氧气潮湿浓郁的地方,她便会上吐下泻,只有云南的土地才肯收留她。她爱这里,所以永远不会离去。一抬手,她腕上一枚通透洁白的玉镯在阳光下闪着光。
我心中暗淡的希望又迸出火星。
我仿佛看见稀薄白雾又纵横交错,笼住遥远的云之南端。
【教师点评】
看完此文,不由想到了一首歌,三毛写的,一首关于心里“梦田”的歌,歌词是:“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一颗呀一颗种子/是我心里的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春又来/那是我心里一亩一亩田/那是我心里一个不醒的梦。”
小作者正是用一个返璞归真的灵魂去触摸到了一个虚而灵、空而妙的云之南端的“梦田”,给我们描绘出了以“洁白的玉镯”为代表的一个又一个灵动、圣洁的云南物象,静处求之,澄怀观道,美得心醉。然后,用狄更斯“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作为拐点,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那异化出来的物欲风景拥挤得一文不值,毁得心碎。最后小作者在希望中又委婉的暗示出需有白云缥缈,有净土无疆,才是仙境云南的灵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高三(1)班)
而在华夏民族宏达版图的西南隅,奇形岩石山脉的背后,有一团稀薄的氧气,孕育着白雪轻覆巍峨绵延的雪山,岸畔凝着重金属化合物的蓝月湖,似黄沙土沫奔腾的虎跳峡,潮湿险峻的茶马古道。我曾一度认定云南不枉“云之南端”的意韵。
云南人爱唱歌,朴质圆润的嗓音,高亢热情的音调,原始似迷的词句,时时刻刻响着。在严寒坎坷的雪山歧路上;在枯木遍野、土地钙化的湖川边;在漂流于激流暗礁之间的轻筏上;在阴暗多险、葬满白骨的栈道中,歌声清晰嘹亮地响着,充满生命的坦荡、自信与热情。他们削平山丘,以石围砌田地,圈住清亮如鏡的水,在其间农牧耕种,带来延续千年的丰衣足食。他们掘出山中晶石,打磨雕刻后佩戴,永不离身,代代相传,相信经由血气浸染的玉石会将生活的幸福传承给下一代生命。
我坚信不移并且满怀憧憬,直到在十年前的一本国家地理杂志封面看见了云南梯田。集石砌山聚水的智慧在养活了世代云南子孙的同时也造就了惊艳之美。我确实为中国风景得到世界认同而暗喜,但下一秒,深切的忧虑却涌进我的心,当云之南端洁白缭绕的云雾被驱散,它还能是集万般美好的化境吗?
怀揣着向往与疑虑,我踏上了云南这片土地。刚一落脚,我就发现真实的云南与我心中所谓的“云之南端”是天差地别。
透过缆车污迹斑斑的玻璃窗,玉龙雪山像是一位年迈体衰的久病老人,头发灰白,双目浑浊,皮肤皲裂发青,硬是忍着肺部巨痒,以惨白微笑代替咳嗽回应着游人们贪婪的相机镜头。蓝月湖边洁白的钙化沙土上覆满了被踩碎的枯枝残屑,它仍旧波澜不惊,望着湖边嬉戏的孩子掰下块状金属,暗蓝的湖面像是一只冷峻的眼,淡漠地看着残败蔓延。虎跳峡亦不是激烈汹涌,而是日复一日机械地冲撞向前,不时迸溅出些许沙状的水沫,落在游人身上,引起一阵阵惊喜的尖叫便完成任务,那条窄陡的,直伸向天边的茶马古道更是被木栅围起,游人听导游讲夸大的神话,满脸心痛与悲怜的看着这路,也看着盘旋在道路上方失足丧命的魂魄。然而他们又何曾知道,根本不需要什么悲悯,前人的脚并非因为贫穷才踏上石栈,他们的逝去是缘于他们对于韧性的挑战,并非生存所迫而是生活的信仰给予他们勇气,他们是唱着歌走上去的!
但现在,那些原本应该唱歌的人也不见了,他们都拿着扩音器,举着小黄旗贬卖被歪曲的历史,暗自拿着回扣。他们站在柜台后,双手捧出在自家山中生长万年的玉石,与外人去换那沾满腥臭气味的钞票。他们嘴中滔滔不绝的是追求生活品质,但仍无法掩盖他们已经成为只会生存的行尸走肉的事实。这是一种民族性灵的断代。由云南之外逐步渗透,侵染云南的一种时代的病入膏肓。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狄更斯沉凝铿锵的话语赫然出现在我的脑海。我们的社会确实在进步,它让人类摆脱贫穷与疾病的魔爪,提供成千上万种方式给人类挥霍精神愉悦。与此同时,物质欲念在血液里萌芽扎根,像是癌细胞一样迅速扩散,过多的繁殖就会形成社会毒瘤,想要运转通畅,除了切割别无他法。久而久之,社会就成了被蛀空的皮囊。对目标的顽固,对成功的渴求,使人们将眼光局限于生命最表层的东西,一味的想要截取生命的厚度以填补生命长度的不足,却不知自己将生命变成薄薄一片,十分容易风干和脆折。这无疑是一种可悲的倒退。在繁荣的表象下,社会实质上倒退到了比原始起点更荒芜的空间。
我的心中充斥着失望与愤怒,在长途汽车上昏昏欲睡。隐约听见藏族导游在娓娓讲述,自己在这儿当导游的事家人都不知道。因为无法屈从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无法接受与素未谋面的男子只话未谈便定了终身,于是就逃婚了。家里人都以为她去外地过起了好日子,但他们不知道她会醉氧,到了云南之外那些氧气潮湿浓郁的地方,她便会上吐下泻,只有云南的土地才肯收留她。她爱这里,所以永远不会离去。一抬手,她腕上一枚通透洁白的玉镯在阳光下闪着光。
我心中暗淡的希望又迸出火星。
我仿佛看见稀薄白雾又纵横交错,笼住遥远的云之南端。
【教师点评】
看完此文,不由想到了一首歌,三毛写的,一首关于心里“梦田”的歌,歌词是:“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一颗呀一颗种子/是我心里的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春又来/那是我心里一亩一亩田/那是我心里一个不醒的梦。”
小作者正是用一个返璞归真的灵魂去触摸到了一个虚而灵、空而妙的云之南端的“梦田”,给我们描绘出了以“洁白的玉镯”为代表的一个又一个灵动、圣洁的云南物象,静处求之,澄怀观道,美得心醉。然后,用狄更斯“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作为拐点,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那异化出来的物欲风景拥挤得一文不值,毁得心碎。最后小作者在希望中又委婉的暗示出需有白云缥缈,有净土无疆,才是仙境云南的灵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高三(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