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数学教材的内容来看,新旧知识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所以利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好好研读了几遍教材,从而感到新旧教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不同。
1新旧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不同
传统以来,历史教材的编写都按照中国史和世界史两条主线进行,中国史又分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两大块;世界史也分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在中国史这一条线中,不管是古代史也好,近代史也罢,又都按时间顺序分别讲述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部分内容。举个例子,中国近代现代史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三年过渡时期(1949-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53-1956年)、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年)、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1978年以后),也按照这样的模式编写世界史那一大块。
新教材则改变了过去编写教材的模式,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依据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革新了教育内容,增强了教育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以“学习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其设置了9个学习模块,即历史(I)、历史(II)、历史(III)等3个必修模块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4个选修模块。必修(I)中的9个专题,都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当然既包括中国史的内容,也包括世界史的内容。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等。必修(II)中的8个专题,属于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内容,如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当今世界经济和全球化趋势等。必修(III)中的8个专题,则属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等。
这样就打破了以前那种通史体系,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纵横交错编写教材。
2新教材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
(1)增强了与社会文明进步联系的内容。如在必修(II)中,增强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内容,以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在必修(III)中,增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
(2)增加了适应时代需要的内容。这突出地体现在世界史学习内容的增加上。当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和加入WTO,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新教材不仅弥补了现行高中历史课程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增强了世界史内容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比重。如必修(I)中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内容;必修(III)中增加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等内容。
(3)增强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的内容。如在必修(II)中增加了“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等专题,让学生通过身边历史的变化来感悟社会进步,感悟历史发展。老师上这课的时候组织大家讨论,学生会畅所欲言,言之不尽的。
3新教材改变了以前以政治史为主的结构,明显加大了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科技史等方面的内容
在过去的教学体系中,受过去革命史观的影响,政治史一直是历史话语的主体。在20世纪80年代的史学研究中,这种情况在逐渐改变。整体观或者说是综合史观日益成为主流,加强经济史、社会史的内容正合时宜。从宏观体系方面来看,以专题史来提领国别史反映了人类社会由分散到整体的前进趋向,对于学生树立系统的人生观和历史观大有裨益,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育人理念与革新精神。学生通过历史必修课程的学习,能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为其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历史选修课程6个模块,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有个性化的发展。
4新教材有更多的创新
(1)紧扣课程标准,继承原有教材的传统。从高中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文字直白,条理分明、通俗易懂而容易被人接受,也有利于新旧教材的衔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实践,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在参与分析、讨论、比较、归纳的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2)结构实用简便。每课的基本结构由导入框、正文(宋体宇)、阅读课(楷体字)、文献资料、图表图画、学习思考、知识连接、自我测评、阅读理解等。
(3)叙述平和通俗。注重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教育,在进行人文教育时,则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成败得失,通过评价历史人物的是非善恶,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遵守公民道德等人文精神。
1新旧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不同
传统以来,历史教材的编写都按照中国史和世界史两条主线进行,中国史又分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两大块;世界史也分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在中国史这一条线中,不管是古代史也好,近代史也罢,又都按时间顺序分别讲述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部分内容。举个例子,中国近代现代史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三年过渡时期(1949-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53-1956年)、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年)、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1978年以后),也按照这样的模式编写世界史那一大块。
新教材则改变了过去编写教材的模式,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依据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革新了教育内容,增强了教育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以“学习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其设置了9个学习模块,即历史(I)、历史(II)、历史(III)等3个必修模块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4个选修模块。必修(I)中的9个专题,都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当然既包括中国史的内容,也包括世界史的内容。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等。必修(II)中的8个专题,属于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内容,如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当今世界经济和全球化趋势等。必修(III)中的8个专题,则属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等。
这样就打破了以前那种通史体系,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纵横交错编写教材。
2新教材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
(1)增强了与社会文明进步联系的内容。如在必修(II)中,增强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内容,以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在必修(III)中,增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
(2)增加了适应时代需要的内容。这突出地体现在世界史学习内容的增加上。当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和加入WTO,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新教材不仅弥补了现行高中历史课程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增强了世界史内容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比重。如必修(I)中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内容;必修(III)中增加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等内容。
(3)增强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的内容。如在必修(II)中增加了“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等专题,让学生通过身边历史的变化来感悟社会进步,感悟历史发展。老师上这课的时候组织大家讨论,学生会畅所欲言,言之不尽的。
3新教材改变了以前以政治史为主的结构,明显加大了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科技史等方面的内容
在过去的教学体系中,受过去革命史观的影响,政治史一直是历史话语的主体。在20世纪80年代的史学研究中,这种情况在逐渐改变。整体观或者说是综合史观日益成为主流,加强经济史、社会史的内容正合时宜。从宏观体系方面来看,以专题史来提领国别史反映了人类社会由分散到整体的前进趋向,对于学生树立系统的人生观和历史观大有裨益,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育人理念与革新精神。学生通过历史必修课程的学习,能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为其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历史选修课程6个模块,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有个性化的发展。
4新教材有更多的创新
(1)紧扣课程标准,继承原有教材的传统。从高中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文字直白,条理分明、通俗易懂而容易被人接受,也有利于新旧教材的衔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实践,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在参与分析、讨论、比较、归纳的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2)结构实用简便。每课的基本结构由导入框、正文(宋体宇)、阅读课(楷体字)、文献资料、图表图画、学习思考、知识连接、自我测评、阅读理解等。
(3)叙述平和通俗。注重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教育,在进行人文教育时,则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成败得失,通过评价历史人物的是非善恶,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遵守公民道德等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