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岁之命,于一个人,“是其正也”;于一所大学,则正值厚积薄发、生机勃勃之年。今日清华,历百年而枝繁叶茂、巍然而立,“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按梁启超八十七年前的寄语,可谓“当其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此其所以为厚也,此其所以为君子也。”
盛世高寿,自不免祝辞纷纷。而如果在此之外,多一些反思,以及切实的期望,则更近于君子之交。因此,《看历史》杂志邀请海内外不同领域的人士,给清华写一封信。这些信中,不乏逆耳忠言,但我们以为,这也是温情和敬意之表现。
独立精神可以对抗时代
清华,你好!
其实我跟你不熟,在那儿呆了五年,一直忙着跟自己死磕,没来得及看清楚你。不过再想一想,也许是你当初,面目就不是很清楚。我不是一个多么特殊的学生,我跟我的同学共享过同一种空虚。我的经验,应该也是你的一部分真实。
我是九六年入学的。
那几年,现在想来也是非常态,好像是个价值真空期。倒不是清华怎样,是整个社会的氛围。来自集体主义的荣誉系统,已经彻底破产;拜金主义的虚荣系统,还没建立起来。批判社会——小青年本来最爱这个,突然就变成一种愚蠢,比迂腐还不如,等同于爱出风头、个人英雄主义、非理性、自大狂、荷尔蒙作祟。个人主义——隐约开始流行这个,只是我们没见识过,不知道从何做起。
我们当时的空虚,也可能是青春期的必然。从来以为自己是个孩子,突然人生就在手上,不可能不慌张。大家经常谈些空泛的东西,总归可以纳入谈人生的范畴,可是很少谈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这东西面目很模糊,感觉很遥远,不像今天这样一个强烈的压迫性的存在。学校也未曾出席,老师中有几个爱聊天儿的,就是发点牢骚,极个别的回忆八十年代,我也就听过一回,说说诗社之类,浪漫传奇,社会理想只字不提。
没有意义感,一切意义都可疑。对意义的消解成为一个时髦的姿态,但是当然不彻底,甚至让人更加珍视天真——周星驰红得接近一个教主,《大话西游》多么纯情。
建筑系的学生一入校就被赠送一个“大师梦”。不过太飘渺了,更像是幻想,很快大家都踏实起来。即使只是经世济用,也需要有基本观念作底。同学中间最受尊重受羡慕的品质是“有想法”,以至于有些人简直出于虚荣假装“有想法”。流行的“想法”都是外国来的,解构、后现代之类,全无经验基础。也有热爱传统的,不过那个古代中国其实差不多也是外
国。一片空白从零开始,也可以看做是对一切可能性开放,这么说又是好事。
我们那时候压力很小,混一混都过得下去。顺流而下按部就班,上课画图考试,谈恋爱泡水木看周星驰,转眼就毕业了。过些年打听打听,出国的都中产阶级,在国内的都社会中坚。一个正常的社会里,再顶级的大学,毕业生往下走一走,也就是一个规规矩矩的中产阶级吧。我们毕业的时候,正是盛世的开头,时代也奏响了最强音,发展经济是为国家为个人为现实为理想的统一解答——大部分同学顺利地走上很“主流”的道路,这其中并未经历任何背叛。
今天的清华,也比十五年前更加“主流”,已经很难更“主流”了——没有哪所大学,比清华距离国家更近,距离权力更近,距离金钱更近。这事很难证实,也许只是流言和想象,我只能说这是我接收到的普遍观感。想一想倒也并不惊人,清华就是我们,除此之外并无其他,我们在时代里迷失,恐怕她也很难幸免。如果她真的有百年记忆,独立精神顽强意志可以对抗时代,当初就不会让我们经历虚无,荒废那些青年的美梦。只是我不甘心,我也确实不相信这就是事实的全部——想起我那留校任教的同学中,至少有两个严肃而真诚。我相信任何时代的青年,都与理想主义同样亲近。我相信诚恳的思辨到最后,总会引导人们重建天真。
清华,你好。很高兴你不是一个人,不会衰老,不怕挫折,总还可以重来。历史摧毁你的记忆,挖掉你的根基,你照旧生机勃勃,让人觉得可以期待。你那里永远聚集聪慧的青年,他们当中总有些人,骄傲执着,诚实热血,他们总有办法,建设一个更有理想的清华。
刘天昭(刘天昭,作家,原《南方都市报》社论主笔,清华大学建筑系1996级)
我的大学
清华,你好!
和你的故事要从头说起,虽然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开头可言。2008年,我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被清华降分录取。夏天自己拎着大包小包来学校,报到的地点已经有媒体围追堵截,要求我畅想校园生活,我那时说:“记录生活的日子结束,生活开始了。”——奋不顾身飞蛾扑火,有“时间开始了”的自我感动劲儿。
如今我已大三,却还没有真正融入校园生活。现在在学校还常常迷路,同学讨论的成绩与保研,我也大都一头雾水。嘟嘟囔囔对学校的不满却说了很多,拿人不手软,吃人不嘴短。时值百年校庆,我想说给学校的,也不是感恩与颂圣,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怨言。
因为身在学校,所以不能仅抱怨些片儿汤的话。白衣飘飘的年代没了,就别再紧紧拽住时间的裙角嗫嚅呻吟;学术之不知礼之不存,也已经没有再捶胸顿足的必要;大师离去,微斯人吾谁与归。大势如此,学院当然不能幸免,所以也别再长歌当哭了吧。
然而,除去以上这些,我对大学仍有抱怨,仍有不满,仍有震恐,仍有大惊小怪,仍有不请之请。
大一、大二的时候,我喜欢拽着人聊政治。当然,大部分情况是我支离破碎地复述着我在网上看到、饭局上听到的只言片语,骇人听闻。我的同学们总是左顾右盼坐立难安,一副盼着人把他们解救走的样子,实在被逼急才敷衍笑道:“中国就是这样的。”
我那时还觉得奇怪,二十出头正是对政治敏感的时期,即使是纯生理上也应有些贲张和兴奋,可他们是如此漠然或畏葸。那时,常常涌到我嘴边的话是:“你们到底在怕什么?”
现在我发现,他们并不是漠然,我的同学们不是不关心,而是自动维护着权威——仿佛维护着自己将要继承的遗产。清华人是可爱的,愤青少,领导多,内心大概还是有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悲壮,表现出来却
是高屋建瓴,虚头八脑的老干部模样。
陈冠中的小说《盛世》里有个叫做韦国的青年人,理想是进入某机关,因为“一个国家民族不能只靠物质力量,还要有精神力量,人民才会团结在一起。硬实力重要,软实力一样重要……”是年轻一代的美丽领袖。
韦国说:“我今年已二十四岁。二十岁那年我做的十年计划,正一步步实现,但我不能自满。毛主席三十岁的时候在做什么?中共中央局五个委员之一。这样一想,我知道我要加倍努力了。”
我身边就有韦国这样的年轻人。这也不难理解,北大清华的学子一路都是教育和体制的少年既得利益者,成熟了,自然也是要沿着同一轨迹,而不能跌落到食物链的底端。
我曾经旁观过学校的干部们做事,与教育和世俗标准下少年得志的成功者打过交道,他们毫无障碍地接受学校给予的一切价值观,自诩主流,一百年不动摇、一百年不怀疑;他们青出于蓝地运用官场技巧与规则,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有时,我看着他们滔滔不绝地在课堂、在会场说些“主流价值观”的话,心想:“他们真相信这些,真可怕。”过了一会儿,又打了个寒战:“他们其实并不相信这些,那就更可怕了。”
天真与成熟、愚昧与清醒、单纯与复杂、糊涂与揣着明白装糊涂,我无法分辨他们是哪一种,也无法分辨哪种更可怕。
可是,你分辨,或者不分辨,他们就在那里。我的同学们,我的精英同学们,以后必然会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学术圈或者官僚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手握生杀大权。空气中有种紧张的成分,未来里藏着某种令人毛骨悚然的东西。
百年校庆快到了,学校里大兴土木黄沙飞扬,新的大楼和建筑一天天显现规模,学术成果在日夜赶工。我刚路过操场,看到四千人规模的团体操在训练彩排。
百年建筑清华学堂去年年底在修缮过程中被烧,现在仍罩着绿色的大罩子,依稀只能看见脚手架。忽然想到,“文革”时清华“百日大武斗”中损毁的建筑,也早就被修复痊愈了吧。记忆失去,而永远不会复得。回顾既往岁月,将会把历史理直、理顺,甚至磨灭,下一个百年,又不知后人会怎样回忆起现世。
百年校庆快到了,逢此盛世,锦上添花的话也不缺我一个人来说,泼冷水却是我所擅长的。往小了说,“母校就是你每天骂八百遍,但不许别人骂一句的地方。”往大了说,“为何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那么,就此搁笔,是动情是矫情,就听收信人的吧。
蒋方舟
2010年3月作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级)
清华,你应是鹰的摇篮
清华,你好!
清华大学今年欢庆百岁。一百年前,满清政府在北京利用美国退还多索的庚子赔款建校,以十几年时间迅速提升清华大学为国内一流学府。五十五年前,新竹清华大学在Ô¬北京清华梅贻琦校长领导下在台建校,也迅速打造新竹清华大学为台湾顶尖大学。两岸清华同根同源,互为表里,有相同校训、校歌,“一笔写不出两个清华”,两岸清华都“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水清木华,多年来各自发展,并迅速建立在两岸高等教育界不凡地位,“两岸清华紧密合作”,是共同迈向国际顶尖大学的最佳策略。
两岸清华合作,近年正迅速开展。双方自2000年首开两岸暑期学生交流先河,自2001年起,双方师生在纳米材料、能源、科技管理、生医科技等领域几乎每年都有共同研讨会。2009年,两校签署学术交流与合作备忘录,于2010年起双方每年编列¾¬费,共同支持由双方教师所共同提出之前瞻性研究计划,实施“两岸清华合作研究计划”。2010年9月,两校更进一步达成“建立两岸清华联合实验室合作”、“联合培养双硕士学位”共识,将成立“两岸清华联合实验室”在学术研究领域相互合作,发展卓越研究,同时进行共同培养双硕士人才计划,未来将朝全面深化交流方向努力。
清华有辉煌的历史与光荣的传统。优良的师资在幽美动人的校园中专心教学研究,培育未来的精英。多年来,新竹清华大学在各方面都有长足进步,校园渐趋多元,研究持续进步,在某些学术领域已具国际竞争力,校务有开创性,Ь助建立台湾最具竞争力的科技聚落,相辅相成。
我从小生长在新竹,自1958年起就是“新竹清华大学”的邻居,初、高中六年期间上下学都穿过清华校园,在清华连续任教超过三十年,与清华结缘深厚,可谓MIT (made in Tsing Hua),个人如果有一点小成就的话,都是“清华大学”所赐。
我从一个居住在“新竹清华大学”隔壁,¾¬常借道“清华”的邻居少年,成为一校之长。约五十年前在梅校长灵堂鞠躬致敬的高中生,何曾意识到有一天与两岸清华永久校长历史交会,不能不说带点传奇色彩。如今在生涯规划之外的情况下,何其有幸担任百年华诞之“新竹清华大学”校长。当竭尽全力,在兹念兹,把握历史契机,贡献所长,打造清华为华人首学,及早迈入世界顶尖大学之林。
新竹清华大学 校长
陈力俊
2011年3月21日
(陈力俊:新竹清华大学校长,材料科学家)
大学需要有反思精神
清华,你好!
清华大学即将Ó¬来百年华诞的喜庆,我借此机会,向清华大学的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祝贺:祝贺你们在过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向为这些成就作出贡献者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希望你们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在中国,清华大学有着“中国麻省理工”之称的美誉,说明贵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我也一直认为,清华大学是我国重点大学的“排头兵”,是最有希望最早建成的世界一流大学之一。这说明,贵校重任在肩,千万不要辜负了自己所承担的重大使命。
十分巧合的是,今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也Ó¬来了建校150周年的纪念,我看了两校为庆祝校庆的安排,这不能不引起我的反思。据麻省理工学院宣布:“自1月7日至6月5日,将举行一系列盛大的庆祝活动,在持续150天的校庆中,麻省不但要向以往的成就和贡献者致敬,而且将举行严肃的反思活动,思考如何继续走近研究的前沿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筹备工作,早在五年以前就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后又改为组织委员会,下设11个专项工作组。此外,还成立了发展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三年以前就开始了1000天的倒计时活动。筹备工作不谓不充分,舆论不谓不大。可是,整个校庆活动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格式化的思维窠臼——大造舆论,邀请名人捧场,竭尽评功摆好之能事。自去年以来,该校就开展了“百年赋”“我爱清华”“百年清华、行健不息”“两岸同心”等活动,而且还把舆论造到国外去了。去年,该校派代表团访日,举行了“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周”和“早稻田—清华大学日”活动。在美国造势的范围更大,先后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举办了“清华周”,在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哥伦比亚举办了“清华日”,在哈佛大学举办了“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学生论坛”。
但是,我却没有看到清华大学有任何一项反思活动,更没有像麻省那样“严肃的反思”,这就是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之间在思想境界上的巨大差距。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反思有过很多的论述,他说:“哲学认识的方式只是一种反思”。因此,反思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工具,要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进行反思。不¾¬过深刻的反思,就不能吸取发展中的¾¬验和教训,就不能认清教育的规律,不能成为一个清醒的领导者,也就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既然没有看到清华大学的反思,那么我作为一名老年教育工作者,出于责任感的驱使,不妨替你们作一点点反思,但愿是“逆耳的忠言”。
首先,一流大学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校长?这个问题的答案本来是很清楚的,一流大学应当选择一流的教育家当校长,但是这个问题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各重点大学都没有解决好。为了说明问题,我不得不重提五年前发生在清华的一件事。2005年5月11日,清华大学校长主持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演讲,演讲完毕赠送礼品时,校长念黄遵宪的《赠梁任父同年》诗时,由于不认识小׬的“侉”字而语塞,并进一步导致举止失措,把赠送礼物说成了“捐赠礼物”,接受对方礼品后又忘记说声“谢谢”。这本来是很庄严的场合,却闹出了大笑话,并遭到了普遍的批评。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ˬ都有念错字的时候,我也念过错字。我们无意苛求科学家要会认识׬体字,一定要懂得古诗文,但作为大学校长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对此,著名的文化学大师王元化先生在逝世前曾批评说:“大学校长由对人文科学茫然不晓的理科教授担任,而此种现象导致大学文科奄奄无生气,人文精神的失落。”这件事并不能怪罪校长,而只是暴露了我们遴选大学校长标准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如果把遴选校长的权力交给学校的教授委员会,相信他们能够选举出符合教育家标准的校长。
其实,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曾¾¬有过许多杰出的校长,如梅贻琦、蒋南翔、刘达、刘冰等,从治校的实践中,他们要么成了学者化的职业校长,或者是革命化的职业校长。梅贻琦先生是留美的物理学博士,他的成名并不是因为他是博士或是院士(逝世前一年台湾中央研究院才授予他院士头衔),而是反映他的教育理念的一句话:“大学乃大师之谓也,而非大楼之谓也”,至今仍然被我国教育界所传颂!这几位校长作为著名的教育家,其业绩和教育思想,都已载入我国高等教育史册。对比起来,自80年代开始,清华大学的历任校长都是院士,他们都是双肩挑的学者,不能专心致志地把全部智慧和精力用于办好学校,因此他们都没有成为有影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85年以前曾说过:“做一个学校的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到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到国家与学术之兴衰。这种事业之责任,不值得一个整个(指心无旁骛)的人去担负吗?”问题就在这里,我国现在不仅校长,而且有些部处长也搞双肩挑,他们怎么可能做到“鱼和熊掌二者得兼”呢?因此,清华应当珍惜自己的¾¬验,选拔那些教育家当校长,心无旁骛地领导和管理好学校。也许,也有些院士符合校长的要求,但必须放弃学术研究,要以学校的利益为最高的利益,绝不能利用校长的资源营建个人的学术山头,像世界那些著名大学校长一样,做一个专心致志的职业化校长。根据过去的¾¬验,从国家部委或省市的领导人中,选拔那些既受过良好教育(假博士不要)又有民主作风的人,到部分大学担任校长,也许比直接从教授中选拔要更好一些。
第二,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在清华大学的介绍中说:“学校精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史上,的确存在着这样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蕴育出了大批翘楚和大师级的人物。可惜,这种精神并没有继承下来,无论是独立也好,或是自由也好,恐怕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请问:你们对教育部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权吗?你们又给了学校的教授和学生们多少的独立和自由呢?如果你们真的有独立和自由之精神,那陈丹青先生又怎么会辞职呢?反倒是,他离开清华以后,才真正获得了创作上的独立和自由,这难道不值得你们认真的反思吗?
第三,一流大学应当具有鲜明的特色,绝不能贪大求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特色十分鲜明,她是世界“理工科之王”,她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媒体实验室”,这是一个被称为“创造的摇篮”的研究机构,专注于发明创造,而非科技产品化的开发。正因为他们注重Ô¬创性的研究,所以才发明了世界第一个“旋风电脑”、幽灵隐形轰炸机、第一个拥有人类感情的机器人等成就。同时,他们先后诞生了76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这可能是我国举全国高校之力也无法企及的荣誉。美国其他大学也都各具特色,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和理论物理,哈佛大学的行政管理,耶鲁大学的法律,芝加哥大学的¾¬济学派,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高能物理劳伦斯学派等。
可是,我国大学都追求“大而全”,互相攀比,失去了个性和特色。过去,人们都知道清华大学的建筑系和水利系是赫赫有名的,可是现在不知道什么是清华的特色。据介绍,清华大学的重点学科有49个,拥有全国第一的学科就有38个之多,重点多了就没有重点,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没有被认为最吃香的医学院、法学院和商学院,尽管有人建议要办这些学院,可是校长雪莉•帝尔曼却说:“正因为我们不需什么都做,我们才能够集中所有精力和资源来干两件事,一是非常严格的本科生教育,二是非常学术化的研究生教育。我们把这两件事做到了极致。我们认为,小就是美!”1997年该校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足不出户,用7年时间证明了困扰世界数学界358年的费马大定理,从而创造了世界学术界的奇迹!这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色,我们应当反思“大而全”的办学模式,不走出“大而全”的误区,我们最终可能建设不出真正达到美国那样一流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第四,世界一流大学应具有什么样的学风?20世纪初,是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当时的国学院拥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四位大师,他们年龄都在五十岁以下,都正值风华正茂。王国维先生在逝世前,曾出版了他的《人间词话》,在谈到治学的精神时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¾¬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是王国维先生和那时一代学者治学的学风。“独上高楼”是什么意思?就是进入“象牙塔”,像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所说:“树立以学术为终身志业”的志向,只有这种精神,才能从事高深学问之研究。当今,我们的大学做不出传承千百年的学术成就,就是缺少了这种精神。王国维和他提出的这种学风,正是清华大学的精神财富,难道不应该反思和继承吗?
去年,曾有学者质疑贵校一位文学教授有学术剽窃之嫌,尽管学术界不停地呼吁清华大学成立调查委员会,但贵校态度一直暧昧。对待学术³¬袭和剽窃,决不能姑息迁就,必须旗帜鲜明地查处,要不然怎么体现你们严谨治学的学风呢?另外,必须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拒绝一切形式主义,不能把国外退休的名家或政府的高官聘请到学校装饰门面,把他们供奉起来养尊处优,这种做法只会有害而无益处。在《参考消息》上,清华大学是做广告最多的大学,凡是广告都吹嘘或夸大其词,这是与严谨学风相悖的,必须制止以赢利为目的的广告。
第五,精英大学必须远离实用主义的办学方向。精英大学贵在精,贵在致力于高深学问的研究,清华大学应当是这类大学的佼佼者。什么是高深的学问?它是指影响世界未来的前沿问题,能够传承百年、千年的学问,能够引起科学和技术领域哥白尼式革命的重大发明和创造。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在科学研究中,必须放弃急功近利和立竿见影的指导思想,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要耐得住寂寞,发扬安贫乐道的精神。德国著名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曾说:“当大学决心于¾¬常为国家和社会利益集团服务的方针的时候,马上就背叛了学术工作和科学自身。大学如果确定了这样的目标,无疑等同于自杀。”本来,大学是分为精英型和大众化型的,也有纯学术型的和应用型之分。我理解阿伦特的话,是针对极少数精英大学而言的,这是繁荣学术的需要。如果这样理解是正确的话,我认为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极少数重点大学,应当放弃实用主义的办学方向,这是使我国科学跻身于世界先进之林的需要!
在清华大学校园里,竖立着一方石碑,上面镌刻着“行胜于言”的警句,这被认为是该校的校风。这句话当然是正确的,反映了实践第一的认识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本叫陶知行,为了表达他的教育理念,索性把名字改成了陶行知。我个人切身感受到清华大学毕业生的务实精神,兴许这正是该校出现了70位亿万富翁的主要Ô¬因。
但是,从创造学的Ô¬理来看,任何一项重大的科学发明创造,最初都源于一个新思想或稀奇古怪主意的诞生。可以肯定的说,没有怪异的想法或求异的思想躁动,就不可能从事发明创造。因此,我认为仅仅强调“行胜于言”是不够的,它可能导致师生“形而上”的思维贫乏,从而窒息了青年人的想象力。正因为如此,在解放后的六十多年里,清华大学没有产生有影响的著名思想家。在未来的30年(一代人),能否产生一批思想和学术大师,这将是决定清华大学能否成为真正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我顺便强调一下,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摒弃我国只注意硬件(各种硬性指标的统计)的观念,必须重视一流水平大学的质量标准,不能像某重点大学党委书记所说,他的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具有相似性,所以就能够很快的建成一流大学。这完全是误导,相似性仅仅只是按照形式比较,如果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质内º¬,如众多的诺贝尔奖和世界各学科大奖的获得者,没有一批学术大师,没有几个科学学派,培养不出大批的杰出人才,尽管各项硬件指标上去了,但仍然不能称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作为一个局外人,我的观察和反思只不过是一点皮毛,更重要的和有价值的反思,必须由局内人士来作。借百年校庆之机,希望清华大学发动群众,进行深入和广泛而严肃的反思,总结出有益的¾¬验和教训,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敢于否定自我,善于不断的超越自我。
为了再次说明反思的必要性,我不妨引用哈佛大学女校长德鲁•福斯特在三年前就职典礼上的一段话,她说:“一所大学,既要回头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须——也应该——与大众当下所关心或是所要求的相对立。大学是要对永恒做出承诺。” 她勾»¬出了一流大学的精神,阐明了反思(即回头看)的重要性,也指出了看问题的方法必须与当下关心的功利主义相对立。这是多么高屋建瓴的办学理念,我国如果要想真正地建成几所世界一流大学,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极少数几所大学,应该给自己准确的定位,走出为国家眼前¾¬济建设服务的传统思维,走进象牙之塔,致力于解决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以后的重大课题。至于为¾¬济建设服务,则是众多的普通大学或者技术学院能够而必须承担的任务,而一流大学应当肩负起提高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任务,这是不同类型大学分工所决定的。
最后,我祝愿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获得圆满的成功!
一个老年教育工作者刘道玉 谨呈
2011年3月19日
盛世高寿,自不免祝辞纷纷。而如果在此之外,多一些反思,以及切实的期望,则更近于君子之交。因此,《看历史》杂志邀请海内外不同领域的人士,给清华写一封信。这些信中,不乏逆耳忠言,但我们以为,这也是温情和敬意之表现。
独立精神可以对抗时代
清华,你好!
其实我跟你不熟,在那儿呆了五年,一直忙着跟自己死磕,没来得及看清楚你。不过再想一想,也许是你当初,面目就不是很清楚。我不是一个多么特殊的学生,我跟我的同学共享过同一种空虚。我的经验,应该也是你的一部分真实。
我是九六年入学的。
那几年,现在想来也是非常态,好像是个价值真空期。倒不是清华怎样,是整个社会的氛围。来自集体主义的荣誉系统,已经彻底破产;拜金主义的虚荣系统,还没建立起来。批判社会——小青年本来最爱这个,突然就变成一种愚蠢,比迂腐还不如,等同于爱出风头、个人英雄主义、非理性、自大狂、荷尔蒙作祟。个人主义——隐约开始流行这个,只是我们没见识过,不知道从何做起。
我们当时的空虚,也可能是青春期的必然。从来以为自己是个孩子,突然人生就在手上,不可能不慌张。大家经常谈些空泛的东西,总归可以纳入谈人生的范畴,可是很少谈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这东西面目很模糊,感觉很遥远,不像今天这样一个强烈的压迫性的存在。学校也未曾出席,老师中有几个爱聊天儿的,就是发点牢骚,极个别的回忆八十年代,我也就听过一回,说说诗社之类,浪漫传奇,社会理想只字不提。
没有意义感,一切意义都可疑。对意义的消解成为一个时髦的姿态,但是当然不彻底,甚至让人更加珍视天真——周星驰红得接近一个教主,《大话西游》多么纯情。
建筑系的学生一入校就被赠送一个“大师梦”。不过太飘渺了,更像是幻想,很快大家都踏实起来。即使只是经世济用,也需要有基本观念作底。同学中间最受尊重受羡慕的品质是“有想法”,以至于有些人简直出于虚荣假装“有想法”。流行的“想法”都是外国来的,解构、后现代之类,全无经验基础。也有热爱传统的,不过那个古代中国其实差不多也是外
国。一片空白从零开始,也可以看做是对一切可能性开放,这么说又是好事。
我们那时候压力很小,混一混都过得下去。顺流而下按部就班,上课画图考试,谈恋爱泡水木看周星驰,转眼就毕业了。过些年打听打听,出国的都中产阶级,在国内的都社会中坚。一个正常的社会里,再顶级的大学,毕业生往下走一走,也就是一个规规矩矩的中产阶级吧。我们毕业的时候,正是盛世的开头,时代也奏响了最强音,发展经济是为国家为个人为现实为理想的统一解答——大部分同学顺利地走上很“主流”的道路,这其中并未经历任何背叛。
今天的清华,也比十五年前更加“主流”,已经很难更“主流”了——没有哪所大学,比清华距离国家更近,距离权力更近,距离金钱更近。这事很难证实,也许只是流言和想象,我只能说这是我接收到的普遍观感。想一想倒也并不惊人,清华就是我们,除此之外并无其他,我们在时代里迷失,恐怕她也很难幸免。如果她真的有百年记忆,独立精神顽强意志可以对抗时代,当初就不会让我们经历虚无,荒废那些青年的美梦。只是我不甘心,我也确实不相信这就是事实的全部——想起我那留校任教的同学中,至少有两个严肃而真诚。我相信任何时代的青年,都与理想主义同样亲近。我相信诚恳的思辨到最后,总会引导人们重建天真。
清华,你好。很高兴你不是一个人,不会衰老,不怕挫折,总还可以重来。历史摧毁你的记忆,挖掉你的根基,你照旧生机勃勃,让人觉得可以期待。你那里永远聚集聪慧的青年,他们当中总有些人,骄傲执着,诚实热血,他们总有办法,建设一个更有理想的清华。
刘天昭(刘天昭,作家,原《南方都市报》社论主笔,清华大学建筑系1996级)
我的大学
清华,你好!
和你的故事要从头说起,虽然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开头可言。2008年,我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被清华降分录取。夏天自己拎着大包小包来学校,报到的地点已经有媒体围追堵截,要求我畅想校园生活,我那时说:“记录生活的日子结束,生活开始了。”——奋不顾身飞蛾扑火,有“时间开始了”的自我感动劲儿。
如今我已大三,却还没有真正融入校园生活。现在在学校还常常迷路,同学讨论的成绩与保研,我也大都一头雾水。嘟嘟囔囔对学校的不满却说了很多,拿人不手软,吃人不嘴短。时值百年校庆,我想说给学校的,也不是感恩与颂圣,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怨言。
因为身在学校,所以不能仅抱怨些片儿汤的话。白衣飘飘的年代没了,就别再紧紧拽住时间的裙角嗫嚅呻吟;学术之不知礼之不存,也已经没有再捶胸顿足的必要;大师离去,微斯人吾谁与归。大势如此,学院当然不能幸免,所以也别再长歌当哭了吧。
然而,除去以上这些,我对大学仍有抱怨,仍有不满,仍有震恐,仍有大惊小怪,仍有不请之请。
大一、大二的时候,我喜欢拽着人聊政治。当然,大部分情况是我支离破碎地复述着我在网上看到、饭局上听到的只言片语,骇人听闻。我的同学们总是左顾右盼坐立难安,一副盼着人把他们解救走的样子,实在被逼急才敷衍笑道:“中国就是这样的。”
我那时还觉得奇怪,二十出头正是对政治敏感的时期,即使是纯生理上也应有些贲张和兴奋,可他们是如此漠然或畏葸。那时,常常涌到我嘴边的话是:“你们到底在怕什么?”
现在我发现,他们并不是漠然,我的同学们不是不关心,而是自动维护着权威——仿佛维护着自己将要继承的遗产。清华人是可爱的,愤青少,领导多,内心大概还是有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悲壮,表现出来却
是高屋建瓴,虚头八脑的老干部模样。
陈冠中的小说《盛世》里有个叫做韦国的青年人,理想是进入某机关,因为“一个国家民族不能只靠物质力量,还要有精神力量,人民才会团结在一起。硬实力重要,软实力一样重要……”是年轻一代的美丽领袖。
韦国说:“我今年已二十四岁。二十岁那年我做的十年计划,正一步步实现,但我不能自满。毛主席三十岁的时候在做什么?中共中央局五个委员之一。这样一想,我知道我要加倍努力了。”
我身边就有韦国这样的年轻人。这也不难理解,北大清华的学子一路都是教育和体制的少年既得利益者,成熟了,自然也是要沿着同一轨迹,而不能跌落到食物链的底端。
我曾经旁观过学校的干部们做事,与教育和世俗标准下少年得志的成功者打过交道,他们毫无障碍地接受学校给予的一切价值观,自诩主流,一百年不动摇、一百年不怀疑;他们青出于蓝地运用官场技巧与规则,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有时,我看着他们滔滔不绝地在课堂、在会场说些“主流价值观”的话,心想:“他们真相信这些,真可怕。”过了一会儿,又打了个寒战:“他们其实并不相信这些,那就更可怕了。”
天真与成熟、愚昧与清醒、单纯与复杂、糊涂与揣着明白装糊涂,我无法分辨他们是哪一种,也无法分辨哪种更可怕。
可是,你分辨,或者不分辨,他们就在那里。我的同学们,我的精英同学们,以后必然会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学术圈或者官僚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手握生杀大权。空气中有种紧张的成分,未来里藏着某种令人毛骨悚然的东西。
百年校庆快到了,学校里大兴土木黄沙飞扬,新的大楼和建筑一天天显现规模,学术成果在日夜赶工。我刚路过操场,看到四千人规模的团体操在训练彩排。
百年建筑清华学堂去年年底在修缮过程中被烧,现在仍罩着绿色的大罩子,依稀只能看见脚手架。忽然想到,“文革”时清华“百日大武斗”中损毁的建筑,也早就被修复痊愈了吧。记忆失去,而永远不会复得。回顾既往岁月,将会把历史理直、理顺,甚至磨灭,下一个百年,又不知后人会怎样回忆起现世。
百年校庆快到了,逢此盛世,锦上添花的话也不缺我一个人来说,泼冷水却是我所擅长的。往小了说,“母校就是你每天骂八百遍,但不许别人骂一句的地方。”往大了说,“为何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那么,就此搁笔,是动情是矫情,就听收信人的吧。
蒋方舟
2010年3月作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级)
清华,你应是鹰的摇篮
清华,你好!
清华大学今年欢庆百岁。一百年前,满清政府在北京利用美国退还多索的庚子赔款建校,以十几年时间迅速提升清华大学为国内一流学府。五十五年前,新竹清华大学在Ô¬北京清华梅贻琦校长领导下在台建校,也迅速打造新竹清华大学为台湾顶尖大学。两岸清华同根同源,互为表里,有相同校训、校歌,“一笔写不出两个清华”,两岸清华都“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水清木华,多年来各自发展,并迅速建立在两岸高等教育界不凡地位,“两岸清华紧密合作”,是共同迈向国际顶尖大学的最佳策略。
两岸清华合作,近年正迅速开展。双方自2000年首开两岸暑期学生交流先河,自2001年起,双方师生在纳米材料、能源、科技管理、生医科技等领域几乎每年都有共同研讨会。2009年,两校签署学术交流与合作备忘录,于2010年起双方每年编列¾¬费,共同支持由双方教师所共同提出之前瞻性研究计划,实施“两岸清华合作研究计划”。2010年9月,两校更进一步达成“建立两岸清华联合实验室合作”、“联合培养双硕士学位”共识,将成立“两岸清华联合实验室”在学术研究领域相互合作,发展卓越研究,同时进行共同培养双硕士人才计划,未来将朝全面深化交流方向努力。
清华有辉煌的历史与光荣的传统。优良的师资在幽美动人的校园中专心教学研究,培育未来的精英。多年来,新竹清华大学在各方面都有长足进步,校园渐趋多元,研究持续进步,在某些学术领域已具国际竞争力,校务有开创性,Ь助建立台湾最具竞争力的科技聚落,相辅相成。
我从小生长在新竹,自1958年起就是“新竹清华大学”的邻居,初、高中六年期间上下学都穿过清华校园,在清华连续任教超过三十年,与清华结缘深厚,可谓MIT (made in Tsing Hua),个人如果有一点小成就的话,都是“清华大学”所赐。
我从一个居住在“新竹清华大学”隔壁,¾¬常借道“清华”的邻居少年,成为一校之长。约五十年前在梅校长灵堂鞠躬致敬的高中生,何曾意识到有一天与两岸清华永久校长历史交会,不能不说带点传奇色彩。如今在生涯规划之外的情况下,何其有幸担任百年华诞之“新竹清华大学”校长。当竭尽全力,在兹念兹,把握历史契机,贡献所长,打造清华为华人首学,及早迈入世界顶尖大学之林。
新竹清华大学 校长
陈力俊
2011年3月21日
(陈力俊:新竹清华大学校长,材料科学家)
大学需要有反思精神
清华,你好!
清华大学即将Ó¬来百年华诞的喜庆,我借此机会,向清华大学的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祝贺:祝贺你们在过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向为这些成就作出贡献者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希望你们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在中国,清华大学有着“中国麻省理工”之称的美誉,说明贵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我也一直认为,清华大学是我国重点大学的“排头兵”,是最有希望最早建成的世界一流大学之一。这说明,贵校重任在肩,千万不要辜负了自己所承担的重大使命。
十分巧合的是,今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也Ó¬来了建校150周年的纪念,我看了两校为庆祝校庆的安排,这不能不引起我的反思。据麻省理工学院宣布:“自1月7日至6月5日,将举行一系列盛大的庆祝活动,在持续150天的校庆中,麻省不但要向以往的成就和贡献者致敬,而且将举行严肃的反思活动,思考如何继续走近研究的前沿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筹备工作,早在五年以前就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后又改为组织委员会,下设11个专项工作组。此外,还成立了发展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三年以前就开始了1000天的倒计时活动。筹备工作不谓不充分,舆论不谓不大。可是,整个校庆活动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格式化的思维窠臼——大造舆论,邀请名人捧场,竭尽评功摆好之能事。自去年以来,该校就开展了“百年赋”“我爱清华”“百年清华、行健不息”“两岸同心”等活动,而且还把舆论造到国外去了。去年,该校派代表团访日,举行了“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周”和“早稻田—清华大学日”活动。在美国造势的范围更大,先后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举办了“清华周”,在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哥伦比亚举办了“清华日”,在哈佛大学举办了“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学生论坛”。
但是,我却没有看到清华大学有任何一项反思活动,更没有像麻省那样“严肃的反思”,这就是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之间在思想境界上的巨大差距。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反思有过很多的论述,他说:“哲学认识的方式只是一种反思”。因此,反思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工具,要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进行反思。不¾¬过深刻的反思,就不能吸取发展中的¾¬验和教训,就不能认清教育的规律,不能成为一个清醒的领导者,也就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既然没有看到清华大学的反思,那么我作为一名老年教育工作者,出于责任感的驱使,不妨替你们作一点点反思,但愿是“逆耳的忠言”。
首先,一流大学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校长?这个问题的答案本来是很清楚的,一流大学应当选择一流的教育家当校长,但是这个问题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各重点大学都没有解决好。为了说明问题,我不得不重提五年前发生在清华的一件事。2005年5月11日,清华大学校长主持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演讲,演讲完毕赠送礼品时,校长念黄遵宪的《赠梁任父同年》诗时,由于不认识小׬的“侉”字而语塞,并进一步导致举止失措,把赠送礼物说成了“捐赠礼物”,接受对方礼品后又忘记说声“谢谢”。这本来是很庄严的场合,却闹出了大笑话,并遭到了普遍的批评。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ˬ都有念错字的时候,我也念过错字。我们无意苛求科学家要会认识׬体字,一定要懂得古诗文,但作为大学校长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对此,著名的文化学大师王元化先生在逝世前曾批评说:“大学校长由对人文科学茫然不晓的理科教授担任,而此种现象导致大学文科奄奄无生气,人文精神的失落。”这件事并不能怪罪校长,而只是暴露了我们遴选大学校长标准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如果把遴选校长的权力交给学校的教授委员会,相信他们能够选举出符合教育家标准的校长。
其实,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曾¾¬有过许多杰出的校长,如梅贻琦、蒋南翔、刘达、刘冰等,从治校的实践中,他们要么成了学者化的职业校长,或者是革命化的职业校长。梅贻琦先生是留美的物理学博士,他的成名并不是因为他是博士或是院士(逝世前一年台湾中央研究院才授予他院士头衔),而是反映他的教育理念的一句话:“大学乃大师之谓也,而非大楼之谓也”,至今仍然被我国教育界所传颂!这几位校长作为著名的教育家,其业绩和教育思想,都已载入我国高等教育史册。对比起来,自80年代开始,清华大学的历任校长都是院士,他们都是双肩挑的学者,不能专心致志地把全部智慧和精力用于办好学校,因此他们都没有成为有影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85年以前曾说过:“做一个学校的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到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到国家与学术之兴衰。这种事业之责任,不值得一个整个(指心无旁骛)的人去担负吗?”问题就在这里,我国现在不仅校长,而且有些部处长也搞双肩挑,他们怎么可能做到“鱼和熊掌二者得兼”呢?因此,清华应当珍惜自己的¾¬验,选拔那些教育家当校长,心无旁骛地领导和管理好学校。也许,也有些院士符合校长的要求,但必须放弃学术研究,要以学校的利益为最高的利益,绝不能利用校长的资源营建个人的学术山头,像世界那些著名大学校长一样,做一个专心致志的职业化校长。根据过去的¾¬验,从国家部委或省市的领导人中,选拔那些既受过良好教育(假博士不要)又有民主作风的人,到部分大学担任校长,也许比直接从教授中选拔要更好一些。
第二,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在清华大学的介绍中说:“学校精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史上,的确存在着这样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蕴育出了大批翘楚和大师级的人物。可惜,这种精神并没有继承下来,无论是独立也好,或是自由也好,恐怕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请问:你们对教育部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权吗?你们又给了学校的教授和学生们多少的独立和自由呢?如果你们真的有独立和自由之精神,那陈丹青先生又怎么会辞职呢?反倒是,他离开清华以后,才真正获得了创作上的独立和自由,这难道不值得你们认真的反思吗?
第三,一流大学应当具有鲜明的特色,绝不能贪大求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特色十分鲜明,她是世界“理工科之王”,她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媒体实验室”,这是一个被称为“创造的摇篮”的研究机构,专注于发明创造,而非科技产品化的开发。正因为他们注重Ô¬创性的研究,所以才发明了世界第一个“旋风电脑”、幽灵隐形轰炸机、第一个拥有人类感情的机器人等成就。同时,他们先后诞生了76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这可能是我国举全国高校之力也无法企及的荣誉。美国其他大学也都各具特色,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和理论物理,哈佛大学的行政管理,耶鲁大学的法律,芝加哥大学的¾¬济学派,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高能物理劳伦斯学派等。
可是,我国大学都追求“大而全”,互相攀比,失去了个性和特色。过去,人们都知道清华大学的建筑系和水利系是赫赫有名的,可是现在不知道什么是清华的特色。据介绍,清华大学的重点学科有49个,拥有全国第一的学科就有38个之多,重点多了就没有重点,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没有被认为最吃香的医学院、法学院和商学院,尽管有人建议要办这些学院,可是校长雪莉•帝尔曼却说:“正因为我们不需什么都做,我们才能够集中所有精力和资源来干两件事,一是非常严格的本科生教育,二是非常学术化的研究生教育。我们把这两件事做到了极致。我们认为,小就是美!”1997年该校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足不出户,用7年时间证明了困扰世界数学界358年的费马大定理,从而创造了世界学术界的奇迹!这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色,我们应当反思“大而全”的办学模式,不走出“大而全”的误区,我们最终可能建设不出真正达到美国那样一流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第四,世界一流大学应具有什么样的学风?20世纪初,是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当时的国学院拥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四位大师,他们年龄都在五十岁以下,都正值风华正茂。王国维先生在逝世前,曾出版了他的《人间词话》,在谈到治学的精神时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¾¬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是王国维先生和那时一代学者治学的学风。“独上高楼”是什么意思?就是进入“象牙塔”,像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所说:“树立以学术为终身志业”的志向,只有这种精神,才能从事高深学问之研究。当今,我们的大学做不出传承千百年的学术成就,就是缺少了这种精神。王国维和他提出的这种学风,正是清华大学的精神财富,难道不应该反思和继承吗?
去年,曾有学者质疑贵校一位文学教授有学术剽窃之嫌,尽管学术界不停地呼吁清华大学成立调查委员会,但贵校态度一直暧昧。对待学术³¬袭和剽窃,决不能姑息迁就,必须旗帜鲜明地查处,要不然怎么体现你们严谨治学的学风呢?另外,必须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拒绝一切形式主义,不能把国外退休的名家或政府的高官聘请到学校装饰门面,把他们供奉起来养尊处优,这种做法只会有害而无益处。在《参考消息》上,清华大学是做广告最多的大学,凡是广告都吹嘘或夸大其词,这是与严谨学风相悖的,必须制止以赢利为目的的广告。
第五,精英大学必须远离实用主义的办学方向。精英大学贵在精,贵在致力于高深学问的研究,清华大学应当是这类大学的佼佼者。什么是高深的学问?它是指影响世界未来的前沿问题,能够传承百年、千年的学问,能够引起科学和技术领域哥白尼式革命的重大发明和创造。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在科学研究中,必须放弃急功近利和立竿见影的指导思想,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要耐得住寂寞,发扬安贫乐道的精神。德国著名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曾说:“当大学决心于¾¬常为国家和社会利益集团服务的方针的时候,马上就背叛了学术工作和科学自身。大学如果确定了这样的目标,无疑等同于自杀。”本来,大学是分为精英型和大众化型的,也有纯学术型的和应用型之分。我理解阿伦特的话,是针对极少数精英大学而言的,这是繁荣学术的需要。如果这样理解是正确的话,我认为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极少数重点大学,应当放弃实用主义的办学方向,这是使我国科学跻身于世界先进之林的需要!
在清华大学校园里,竖立着一方石碑,上面镌刻着“行胜于言”的警句,这被认为是该校的校风。这句话当然是正确的,反映了实践第一的认识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本叫陶知行,为了表达他的教育理念,索性把名字改成了陶行知。我个人切身感受到清华大学毕业生的务实精神,兴许这正是该校出现了70位亿万富翁的主要Ô¬因。
但是,从创造学的Ô¬理来看,任何一项重大的科学发明创造,最初都源于一个新思想或稀奇古怪主意的诞生。可以肯定的说,没有怪异的想法或求异的思想躁动,就不可能从事发明创造。因此,我认为仅仅强调“行胜于言”是不够的,它可能导致师生“形而上”的思维贫乏,从而窒息了青年人的想象力。正因为如此,在解放后的六十多年里,清华大学没有产生有影响的著名思想家。在未来的30年(一代人),能否产生一批思想和学术大师,这将是决定清华大学能否成为真正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我顺便强调一下,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摒弃我国只注意硬件(各种硬性指标的统计)的观念,必须重视一流水平大学的质量标准,不能像某重点大学党委书记所说,他的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具有相似性,所以就能够很快的建成一流大学。这完全是误导,相似性仅仅只是按照形式比较,如果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质内º¬,如众多的诺贝尔奖和世界各学科大奖的获得者,没有一批学术大师,没有几个科学学派,培养不出大批的杰出人才,尽管各项硬件指标上去了,但仍然不能称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作为一个局外人,我的观察和反思只不过是一点皮毛,更重要的和有价值的反思,必须由局内人士来作。借百年校庆之机,希望清华大学发动群众,进行深入和广泛而严肃的反思,总结出有益的¾¬验和教训,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敢于否定自我,善于不断的超越自我。
为了再次说明反思的必要性,我不妨引用哈佛大学女校长德鲁•福斯特在三年前就职典礼上的一段话,她说:“一所大学,既要回头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须——也应该——与大众当下所关心或是所要求的相对立。大学是要对永恒做出承诺。” 她勾»¬出了一流大学的精神,阐明了反思(即回头看)的重要性,也指出了看问题的方法必须与当下关心的功利主义相对立。这是多么高屋建瓴的办学理念,我国如果要想真正地建成几所世界一流大学,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极少数几所大学,应该给自己准确的定位,走出为国家眼前¾¬济建设服务的传统思维,走进象牙之塔,致力于解决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以后的重大课题。至于为¾¬济建设服务,则是众多的普通大学或者技术学院能够而必须承担的任务,而一流大学应当肩负起提高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任务,这是不同类型大学分工所决定的。
最后,我祝愿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获得圆满的成功!
一个老年教育工作者刘道玉 谨呈
2011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