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王孙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o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前206年4月, 身在咸阳的韩信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究竟是跟随项羽回到故乡楚国,还是跟随刘邦前往汉中?他必须马上决断。
  韩信是淮阴人,地方在现在的江苏省淮安市一带。韩信的生年,大概在公元前229年左右。这一年,以楚国的年历计算,是楚幽王九年,以秦国的年历计算,是秦王政十八年。韩信出生的时候,淮阴是楚国的国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编制成了秦帝国的东海郡淮阴县。所以,以出生地而言,韩信是楚国人。
  不过,从韩信的姓氏上来看,他可能与韩国有些渊源。我们知道, 韩是韩国王族的姓氏。韩信的姓氏,或许就是继承了韩国王族的血统而来的?当然,这种说法,仅仅是一种现代的推测,司马迁著《史记》为韩信立传的时候,完全没有提到韩信的亲族和家庭。所以,我们不知道他的父母是谁,他有无兄弟姐妹?我们也不知道他的妻子是谁,他有无子女亲属?史书中的韩信,仿佛是英雄孤身一人,特立独行于天地之间。
  汉帝国的江山,三分之二是韩信打下来的,韩信曾经先后被封为齐王和楚王。汉帝国建立的时候,以功业、声望、地位而论,韩信仅次于刘邦,无疑是名副其实的第二号人物。对于这样一位显赫的历史人物的家世,司马迁竟然不能有只言片语传达给后人,实在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不过想来,司马迁有他的难处,他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我们知道,韩信辉煌的人生,有非常不幸的结局。公元前196年,也就是汉高帝十一年,他被吕后以谋反的罪名处死,被残酷地灭了三族。因此之故,有关他的亲族和家庭情况的纪录,大概都被销毁了个干净。《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所记载的有关韩信早年行状的一些记事,多是司马迁访问淮阴时收集到的一些传闻故事。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现地采风摘取到的花絮断片中,处处流露出古来贵族社会的流风遗韵。
  史书上说,韩信青年时代家庭贫穷,连吃饭都没有着落。不过,韩信吃饭没有着落的问题,怨不得别人,都是他自身的习俗讨来的后果。韩信身材高大,堂堂正正一男子汉,既不耕田种地,也不买卖经商,又不能出仕为吏,生计当然不会有着落。生计没有着落的韩信,成天游手好闲,到处晃荡。他不但到处晃荡,还喜欢佩着刀剑晃荡,吃不起饭还端着架子,活生生一副落魄贵族子弟的形象。
  在古代社会,带刀佩剑,本来是贵族的特权,不事生产,更是贵族的习性,大概正是遗传所然,我们在韩信身上,不但见不到依靠劳动养活自己的行动,甚至见不到这种意愿,他习以为常地 “从人寄食”。“从人寄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到别人家里吃白食,似乎是不太光彩的事情。不过,在韩信所生活的战国秦汉时代, “从人寄食”是士人依附有力者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本来是古来贵族社会的遗风,到了战国时代,也成了新起的游侠社会的时尚。战国末年,三千门客寄食于魏国公子信陵君门下,秦汉之际,乡侠刘邦带领一批小兄弟到嫂子家白吃白喝,都是这种寄食之风。
  韩信寄食,最初依附在淮阴县下乡的南昌亭长家,天天去白吃,久来生厌,惹得亭长老婆心烦,于是使坏,早早做饭吃了。韩信按往常的时刻到了时,亭长老婆不再招呼吃饭。韩信心中明白,从此不再到亭长家去。乍一看,韩信寄食南昌亭长家的这个故事,与刘邦寄食大嫂家的故事有些相似之处,仔细琢磨,内涵大不相同。
  刘邦喜欢结交朋友,吆三喝四,呼风唤雨,去大嫂家混饭,领着一帮狐朋狗友。韩信是孤独的人,没有听说他在家乡有过什么朋友, 孤零零一个人到南昌亭长家寄食,孤零零一个人在淮阴街市上受欺负。韩信不好酒色,不管是先前蛰居乡里还是后来高居庙堂,都没有听说过他有酒色方面的绯闻,哪里像刘邦,婚前养外妇生子,发迹后更是性趣盎然。韩信一生待人接物拘谨矜持,既不洒脱,更缺豪气,完全不是游侠社会中的人,倒是多有一些虎落平阳受人欺的没落贵族气。
  淮阴是水乡,多河流湖泊。衣食无着的韩信,不时到城外钓鱼。韩信常去的钓鱼处,有年长的妇人在水边冲洗丝棉,被称为漂母。有漂母面善心慈,见韩信可怜,就将自己带来的饭菜分与他吃。数十天来,漂母天天在水边漂洗,天天带饭给韩信吃,毫无厌烦的神色。有过挨白眼体验的韩信,感动地对漂母说,我将来一定要重重地报答你老人家。结果反而惹得漂母生气,讨来一顿重重的教训:“你堂堂男子汉不能自食其力, 我分口饭与你,无非是可怜你,可怜你王孙落到如此境地,哪里想到过要你报答的事情!” 韩信一时无言,惭愧得无地自容。
  漂母称韩信为“王孙”,或许从另一头牵引出了韩信身世的隐密。王孙,直面的意义,就是王子王孙。秦灭六国,古来的贵族社会完结,各国的王子王孙沦落到社会底层,破败的金枝玉叶,最是招慈善的下层人怜爱。
  韩信出生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30年,秦国攻灭韩国,为躲避战乱,不少韩国人向东迁徙,韩信一家,抑或是其中之一?漂母对韩信的家世,或许有所耳闻,称他为王孙或许正是实有所指? 落魄无助之人,最能感受慈善之心,当时当地的韩信,暗暗在心中发下誓言,眼下的点滴之恩,将来定将涌泉以报。■
其他文献
布罗德是“那个时代”的意见领袖。他是美国最兴旺发达的年代的见证者,他所代表的精神,曾经是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最可靠精神力量。如今,信息的多元化和政治日渐娱乐化,以及信息社会本身的扁平化,大幅压缩了长袖善舞的“意见领袖”们的施展空间,“伟大的一代”已成过去。    2011年3月9日,大卫布罗德81年的生命因为糖尿病导致的器官衰竭而划上了句号。在他六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当中,有四十多年担任《华盛顿邮报》的
期刊
中国是否能够史无前例地跃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峰顶?著名学者Martin Jacques曾给出很肯定的回答。他甚至断言,到那一天中国经济将统治全球独领风骚。在他看来,近期的中国就在最近刚刚超过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平稳地向世界第一的宝座进军。当然,对此持反对态度的也大有人在,经济学家John Markin就预言:“经济泡沫的破裂会导致中国经济走上二十
期刊
讲新中国的外交史,要注意到民族主义外交,但简单将中共领袖(尤其是毛泽东)视为民族主义者,无视他们在运用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思维看待中国外部世界的事实,注定会误导读者。  早在1922 年,中国共产党人就相信,今日世界已划分成截然对立的两部分,此观念造成中共长期奉行“反帝”政策,坚持不和任何“帝国主义”政府妥协。1931 年以前,中共几乎从不使用外交一词。1936 年以后,中共开始真正的“外交”工作,
期刊
唐氏家族是一个显赫而低调的家族,唐家五代的故事不但是辛亥百年史的家族注释,也堪称清华百年校史的人物样本。    一切都源于一段不¾¬意的对话。  得知笔者正在研究老一代清华学者时,正在北京出差的唐虔先生顺便说他祖父就是清华的。  “您祖父是?”  “唐悦良。”  “唐悦良是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先在耶鲁念教育学,后在普林斯顿读研究生。是吧?”  “他在耶鲁的专业是教育学!?” 
期刊
1912年1月1日,孙文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首期临时总统,誓曰:“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   这誓言,距今已然百年。也正是由此,民国开启了它命运多舛的历程。  总统的誓言,不应当仅仅看作是一种个人承诺,更应该是看作他所代表的国家政权对国民的承诺。  由孙文开端,历任民国总统无不给国民许下了庄严的承诺。袁世凯在誓言中,要“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黎元洪在誓言中,
期刊
不仅是三门峡,这条黄河就是水利人最好的老师。我们需要学习的,不只是战胜自然的技术,更有价值的是人类与自然、科学与政治的相处之道。  1989年元旦刚过,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称黄委会)主任的纽茂生就约黄委会干部处处长冯国斌去谈话。纽茂生问冯国斌:组织上想提你到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任副局长,想听听你的意见,愿不愿意去?冯国斌答道,能到三门峡,你不提拔我,去当处长我也愿意。  早在1965年从清华大
期刊
“经4班”亲历了光彩重生的80年代,从灿烂到终结。他们命中注定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参与者、反思者、受益者和负重者。  1984年的9月3日至5日,是清华大学校历规定的1984级新生报到时间。  刘小航在他第一次踏进清华校门前,还不曾说过一句普通话。他来自四川南充高级中学,那年高考的分数他至今还会脱口而出:553分,在南充地区名列前茅。到清华报到是他第一次出远门。新生报到的地点就设在清华学堂大门
期刊
百岁之命,于一个人,“是其正也”;于一所大学,则正值厚积薄发、生机勃勃之年。今日清华,历百年而枝繁叶茂、巍然而立,“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按梁启超八十七年前的寄语,可谓“当其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此其所以为厚也,此其所以为君子也。”  盛世高寿,自不免祝辞纷纷。而如果在此之外,多一些反思,以及切实的期望,则更近于君子之交。因此,《看历史》杂志邀请海内外不同领域的人士,给清
期刊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自沉昆明湖,结束了他辉煌又落寞的一生。在他的身后,他的学生成了最哀伤而又最被忽视的一群人。在传统式微的时代,他们就像一株株历尽劫灰的槁木,坚强地挺立着。    ■最后的午餐    1927年6月1日,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二届学生毕业午宴在工字厅举行。对王国维和他的弟子们来说,这是一个喜庆而又略带感伤的日子——宴会话别后,除了为数不多的学生留校继续研读,其他人则将各奔前程。  
期刊
和平  蒋介石替李宗仁拟的“继任文告”  “总统蒋公轸念国家之艰危,顾恤人民之痛苦,促成和平之早日实现,决然引退。宗仁依据中华民国宪法第四十九条之规定,代行总统职权,自揣庸愚,膺兹重任,曷胜惶恐。唯是宗仁追随总统革命二十余年,深知其处事持躬悉以国家人民为重,而对于个人之进退出处,严谨光明,心志既决,不可移易。宗仁仰承督责,不容辞谢,唯有黾勉将事,效忠国家,冀使中枢之政务不坠,而总统救国救民之志业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