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的背景下,国际化已成为国内银行业转型发展的潮流。根据银监会统计,2015年末,已有22家中资商业银行在5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机构。
国际化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国际化不仅是银行业应对国内外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也是服务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制约业务增长空间的同时,“走出去”、人民币国际化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首先,由于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为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提供了丰富的业务资源。历经近40年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和第二对外投资大国,与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贸易投资往来。2016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69万亿美元,比2008年提升了44.14%;外汇储备3.01万亿美元,比2008年提升了54.36%;对外直接投资额1701亿美元,比2008年提升了204.29%。
其次,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推进,使中资商业银行在人民币海外结算和融资领域取得竞争优势。2009年7月,国务院对上海市和广东省4城市与港澳及东盟的货物贸易试点人民币结算,迈出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2015年,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第五大外汇交易货币。2016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式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
第三,监管部门间的国际合作,为中资商业银行“走出去”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到2016年末,人民银行在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并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总金额3.35万亿元,支持人民币成为区域计价结算货币。同期,银监会与67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当局签署了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和监管合作协议。
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历程
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起步较晚,2008年以来,各主要商业银行不断探索国际化路径,加快了发展步伐。其中,中国银行将成为“在全球化进程中优势领先的银行”,写入发展战略总体要求,工商银行以构建商业银行业务为主题、跨市场的金融服务体系为目标,交通银行则将国际化作为“两化一行”战略的重心。
到2016年末,各主要中资商业银行均已至少在除中国大陆外的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机构。其中,中国银行继续领先,海外网络覆盖51个国家和地区;工商银行在27个国家和地区新设机构,增量列主要上市银行第一;交通银行2016年实现伦敦、卢森堡、罗马、巴黎等4家境外机构相继开业,并完成巴西BBM银行收购交割;中信银行新增覆盖国家和地区6个,增幅居主要上市银行首位。
2008-2016年间,主要中资商业银行海外资产规模均有显著增长,占比提升最高的是工商银行,达5.7个百分点,建设银行、中信银行、交通银行和农业银行则分别为5.06个、4.73个、4.62个和3.32个百分点。同期,海外业务利润也不断提升,占比提升最快的为中国银行,达28.41个百分点,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则分别为7.07个、5.07个、3.06个和1.9个百分点。
目前,中资商业银行已建立起覆盖各大洲和重要国际金融中心的人民币服务网络,海外服务能力快速生成。中国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和清算量保持全球同业第一;工商银行开办“一带一路”80个新兴市场国家币种外汇买卖业务,私人银行业务覆盖22个国家和地区;交通银行成立资产托管、金融市场、资产管理业务香港分中心,推动事业部业务向海外延伸;招商银行离岸客户贷款增长67.14%。
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
现阶段,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还不高,国际化亟须由“织网”转向“深耕”。首先,海外机构总体实力不强。2016年,花旗银行在北美以外地区的利润贡献达50%。相比全球化大银行,2016年,除中国银行外,其他银行海外业务的利润贡献均低于8%。并且,除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外,海外机构资产占比均低于10%,总体实力相差甚远。
第二,金融服务能力尚需提升。中资商业银行海外机构中,能够独立开拓海外市场并获得当地客户认可的很少。并且,现有人民币金融服务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特别在私人银行、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等領域的境外服务能力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第三,海外空间布局有待优化。中资商业银行海外机构主要分布在香港、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地区。以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为例,其在港澳台地区的机构占到海外机构总数的76.12%。国际化空间布局的不平衡,极大地限制了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的进展。
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对策
全球一体化是国际化的最高阶段。随着中国对外贸易投资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进程必然进一步加快。当前,应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期,努力实现国际化由规模扩张向纵深推进跨越。
应适应国家战略和全球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加大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中东、非洲和拉美等新兴经济体市场的覆盖。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在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不断增长,将给中资商业银行发展相关海外业务带来很大机遇。
目前,中资商业银行以申设分行或子银行为主要国际化模式,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须从头构建客户体系、市场拓展缓慢等问题。运用并购方式,则可以在短期内获得网络、客户、业务、员工等战略性资源,并能够深入了解当地金融市场运行特点,提供借鉴性思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遵循国际通行的金融运行规则,也要努力在脱离母行支持的条件下,深入了解当地贸易和消费惯例,将人民币业务作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支撑点,加快以人民币为计值货币的产品的拓展,不断提高满足当地客户业务需求的能力,融入当地市场,向本地化经营模式转变。
近年来,部分中资商业银行海外机构涉及反洗钱纠纷的事件时有发生。面对千差万别的海外市场,中资商业银行要严格遵从国际公认的商业惯例和行为准则,恪守当地法律和监管规则,突出长期稳健经营,注重发展质量,坚持合规为先,做到有所取舍。
国际化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国际化不仅是银行业应对国内外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也是服务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制约业务增长空间的同时,“走出去”、人民币国际化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首先,由于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为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提供了丰富的业务资源。历经近40年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和第二对外投资大国,与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贸易投资往来。2016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69万亿美元,比2008年提升了44.14%;外汇储备3.01万亿美元,比2008年提升了54.36%;对外直接投资额1701亿美元,比2008年提升了204.29%。
其次,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推进,使中资商业银行在人民币海外结算和融资领域取得竞争优势。2009年7月,国务院对上海市和广东省4城市与港澳及东盟的货物贸易试点人民币结算,迈出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2015年,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第五大外汇交易货币。2016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式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
第三,监管部门间的国际合作,为中资商业银行“走出去”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到2016年末,人民银行在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并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总金额3.35万亿元,支持人民币成为区域计价结算货币。同期,银监会与67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当局签署了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和监管合作协议。
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历程
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起步较晚,2008年以来,各主要商业银行不断探索国际化路径,加快了发展步伐。其中,中国银行将成为“在全球化进程中优势领先的银行”,写入发展战略总体要求,工商银行以构建商业银行业务为主题、跨市场的金融服务体系为目标,交通银行则将国际化作为“两化一行”战略的重心。
到2016年末,各主要中资商业银行均已至少在除中国大陆外的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机构。其中,中国银行继续领先,海外网络覆盖51个国家和地区;工商银行在27个国家和地区新设机构,增量列主要上市银行第一;交通银行2016年实现伦敦、卢森堡、罗马、巴黎等4家境外机构相继开业,并完成巴西BBM银行收购交割;中信银行新增覆盖国家和地区6个,增幅居主要上市银行首位。
2008-2016年间,主要中资商业银行海外资产规模均有显著增长,占比提升最高的是工商银行,达5.7个百分点,建设银行、中信银行、交通银行和农业银行则分别为5.06个、4.73个、4.62个和3.32个百分点。同期,海外业务利润也不断提升,占比提升最快的为中国银行,达28.41个百分点,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则分别为7.07个、5.07个、3.06个和1.9个百分点。
目前,中资商业银行已建立起覆盖各大洲和重要国际金融中心的人民币服务网络,海外服务能力快速生成。中国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和清算量保持全球同业第一;工商银行开办“一带一路”80个新兴市场国家币种外汇买卖业务,私人银行业务覆盖22个国家和地区;交通银行成立资产托管、金融市场、资产管理业务香港分中心,推动事业部业务向海外延伸;招商银行离岸客户贷款增长67.14%。
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
现阶段,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还不高,国际化亟须由“织网”转向“深耕”。首先,海外机构总体实力不强。2016年,花旗银行在北美以外地区的利润贡献达50%。相比全球化大银行,2016年,除中国银行外,其他银行海外业务的利润贡献均低于8%。并且,除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外,海外机构资产占比均低于10%,总体实力相差甚远。
第二,金融服务能力尚需提升。中资商业银行海外机构中,能够独立开拓海外市场并获得当地客户认可的很少。并且,现有人民币金融服务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特别在私人银行、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等領域的境外服务能力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第三,海外空间布局有待优化。中资商业银行海外机构主要分布在香港、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地区。以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为例,其在港澳台地区的机构占到海外机构总数的76.12%。国际化空间布局的不平衡,极大地限制了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的进展。
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对策
全球一体化是国际化的最高阶段。随着中国对外贸易投资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进程必然进一步加快。当前,应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期,努力实现国际化由规模扩张向纵深推进跨越。
应适应国家战略和全球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加大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中东、非洲和拉美等新兴经济体市场的覆盖。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在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不断增长,将给中资商业银行发展相关海外业务带来很大机遇。
目前,中资商业银行以申设分行或子银行为主要国际化模式,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须从头构建客户体系、市场拓展缓慢等问题。运用并购方式,则可以在短期内获得网络、客户、业务、员工等战略性资源,并能够深入了解当地金融市场运行特点,提供借鉴性思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遵循国际通行的金融运行规则,也要努力在脱离母行支持的条件下,深入了解当地贸易和消费惯例,将人民币业务作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支撑点,加快以人民币为计值货币的产品的拓展,不断提高满足当地客户业务需求的能力,融入当地市场,向本地化经营模式转变。
近年来,部分中资商业银行海外机构涉及反洗钱纠纷的事件时有发生。面对千差万别的海外市场,中资商业银行要严格遵从国际公认的商业惯例和行为准则,恪守当地法律和监管规则,突出长期稳健经营,注重发展质量,坚持合规为先,做到有所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