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民族地区学生作文现状
1.恐惧心理异常严重
在我们名族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母语语言习惯的影响,学生学习汉语特别吃力,在此基础上要求他们用汉语作文,更是让他们“谈文色变”,还没有开始写就害怕了,这样的恐惧心理在小学阶段不加以克服,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初中、高中的学习,乃至一生的生活。他们将会把作文看得格外高深莫测,对作文持高不可攀的态度。从而放弃攀登。因此在小学的作文启蒙阶段,消除恐惧心理就极为重要了。
2.作文模式上,仿写,抄袭现象严重
由于作文难,有的老师在训练作文时,常给学生一个模式,规定学生“第一段写什么,第二段写什么……”此后,不管是不是同类作文,学生都这么写,这就形成了全班作文严重雷同的“班文”,这是缺乏灵性和活力的作文。有的学生和老师们不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自然,社会,人生,却把注意力放在范文的学习上,使学生养成一写作文就去抄袭的坏习惯,甚至还闹出“金阳(金阳县)下面有一个大海。”的笑话,事实上金阳县在半山腰,山下有条小河沟。还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浪花是种美丽的花朵,我每天给它浇水,施肥,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真美啊”。还有学生这样写“我的老师真漂亮,大大的脸蛋,大大的眼睛,大大的鼻子,大大的耳朵……”这样的老师漂亮吗?这是缺少观察,体验的恶果啊!
3.作文素材单一
很多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既有文采,又显生动。因此,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家长的配合下,让孩子们仔细去观察自然,感受生活,带着心去品味引领,拉近世界同他们的距离,消除作文与他们的隔阂,让作文内容变得熟悉而亲近,才能使他们不再畏惧作文,他们的作文素材也才能丰富多彩起来。
二、民族地区山区学校作文素材积累的优势条件
1.凉山有风景优美的自然风光
大小凉山地处横断山系,这里山峰连绵,山的容颜,山的姿态,山的精神气质,山尖的积雪,山上怒放的索玛花,一望无际的百草坡,栽种在山坡上的洋芋,荞麦,草丛中悠闲的羊群,还有我们金阳县特有的河谷地带栽种的号称“全国最麻的青花椒”,对身体健康极为有益的“白魔芋”,无不彰显着凉山风光,金阳特色。
2.凉山特有的人文景观
穿着百褶裙,披着擦尔瓦,大碗喝酒大坨吃肉的豪放的彝族人民,他们过年时的欢乐气氛,他们举行婚礼时的纵情嬉闹,每家一年一次的毕摩仪式……这里特有的彝汉杂居,互通姻缘的和谐图景,汉族的“九大碗”喜宴,使凉山文化丰富多彩,神秘诱人。
3.凉山地区浓厚的风土人情
由于凉山地区大多是经济欠發达地区,这里交通不便,生存环境恶劣,却形成了它独特的习俗:“一家的事,就是全村寨的事”,“一个家庭的事,就是全家族的事”,互相帮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这里没有文明地区人与人之间的淡漠。这种良好的风俗,如果能扬长避短加以引导的话,是可以成为人性中的美好品质的。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体会。
三、民族地区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有效策略
1.以形式多样的活动激趣,开阔关注的视野
教师应在目标训练了然于心,却不暗示学生的前提下,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春忙,秋收,挖洋芋,摘花椒,捡花生,牧羊,过彝族年,参加彝族婚礼……走进自然,都是生活,孩子们可以观察农民伯伯劳作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他们丰收的喜悦,分享他们过年的快乐。这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表现的舞台。
2.培养学生走进生活,仔细观察的习惯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语文老师要在平时就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每天利用晨会和午会时间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讲讲“所见所闻”,学生学会了观察,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而且也提高了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
3.口头表达为铺垫,以消除作文的畏惧心理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表现在语言方面则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同桌对说,小组互说,班内口头作文交流等。凡是到了该训练作文阶段的孩子,他们总是有话可说的,教师要引着他们去说,让每个孩子都能说上几句,在说的过程中引导孩子按顺序说,大声说,还可以用彝语说,不仅要说形,还要说色,味,声,还要说说“它让你想到了什么”。把“作文就是口头语言转化成书面语言”的理念根植于自己的引领中。
4.诵读经典,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还说:“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眼之外,加用口与耳。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彝区的学生以牛羊为侣,大山为伴,雄鹰的展翅高飞即是他们对梦想的向往,对于现代城市化的东西知之甚少。他们思想单纯,生活面狭窄,但记忆力特别强,所以他们更善于记忆和背诵。这就要求老师必须选好朗读材料,挑适宜朗读和背诵的作品,那些篇幅短小,遣词造句堪称典范的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的朗读指导。采用范读,默读、引读、带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赛读等多样化的形式提高阅读兴趣。此外,还可以选择积累古诗词,短小文言文。诗歌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除了课本中安排学习的古诗词外,老师可以根据内容给学生补充相关的诗词进行背诵积累。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所以吟咏背诵似一条潺潺流动的大动脉,使语感生生不息,让孩子们在语言积累中培养语感,积累作文素材。
因此,让语文教师牵着孩子的手,引领孩子们的足迹,饱览神奇的自然风光,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感受身边的人情世故,体味生活的情趣,让孩子们形成一种美好无处不在,生活无处不美的意识,激发他们表现美的欲望,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语文信息,积累作文素材。
1.恐惧心理异常严重
在我们名族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母语语言习惯的影响,学生学习汉语特别吃力,在此基础上要求他们用汉语作文,更是让他们“谈文色变”,还没有开始写就害怕了,这样的恐惧心理在小学阶段不加以克服,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初中、高中的学习,乃至一生的生活。他们将会把作文看得格外高深莫测,对作文持高不可攀的态度。从而放弃攀登。因此在小学的作文启蒙阶段,消除恐惧心理就极为重要了。
2.作文模式上,仿写,抄袭现象严重
由于作文难,有的老师在训练作文时,常给学生一个模式,规定学生“第一段写什么,第二段写什么……”此后,不管是不是同类作文,学生都这么写,这就形成了全班作文严重雷同的“班文”,这是缺乏灵性和活力的作文。有的学生和老师们不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自然,社会,人生,却把注意力放在范文的学习上,使学生养成一写作文就去抄袭的坏习惯,甚至还闹出“金阳(金阳县)下面有一个大海。”的笑话,事实上金阳县在半山腰,山下有条小河沟。还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浪花是种美丽的花朵,我每天给它浇水,施肥,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真美啊”。还有学生这样写“我的老师真漂亮,大大的脸蛋,大大的眼睛,大大的鼻子,大大的耳朵……”这样的老师漂亮吗?这是缺少观察,体验的恶果啊!
3.作文素材单一
很多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既有文采,又显生动。因此,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家长的配合下,让孩子们仔细去观察自然,感受生活,带着心去品味引领,拉近世界同他们的距离,消除作文与他们的隔阂,让作文内容变得熟悉而亲近,才能使他们不再畏惧作文,他们的作文素材也才能丰富多彩起来。
二、民族地区山区学校作文素材积累的优势条件
1.凉山有风景优美的自然风光
大小凉山地处横断山系,这里山峰连绵,山的容颜,山的姿态,山的精神气质,山尖的积雪,山上怒放的索玛花,一望无际的百草坡,栽种在山坡上的洋芋,荞麦,草丛中悠闲的羊群,还有我们金阳县特有的河谷地带栽种的号称“全国最麻的青花椒”,对身体健康极为有益的“白魔芋”,无不彰显着凉山风光,金阳特色。
2.凉山特有的人文景观
穿着百褶裙,披着擦尔瓦,大碗喝酒大坨吃肉的豪放的彝族人民,他们过年时的欢乐气氛,他们举行婚礼时的纵情嬉闹,每家一年一次的毕摩仪式……这里特有的彝汉杂居,互通姻缘的和谐图景,汉族的“九大碗”喜宴,使凉山文化丰富多彩,神秘诱人。
3.凉山地区浓厚的风土人情
由于凉山地区大多是经济欠發达地区,这里交通不便,生存环境恶劣,却形成了它独特的习俗:“一家的事,就是全村寨的事”,“一个家庭的事,就是全家族的事”,互相帮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这里没有文明地区人与人之间的淡漠。这种良好的风俗,如果能扬长避短加以引导的话,是可以成为人性中的美好品质的。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体会。
三、民族地区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有效策略
1.以形式多样的活动激趣,开阔关注的视野
教师应在目标训练了然于心,却不暗示学生的前提下,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春忙,秋收,挖洋芋,摘花椒,捡花生,牧羊,过彝族年,参加彝族婚礼……走进自然,都是生活,孩子们可以观察农民伯伯劳作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他们丰收的喜悦,分享他们过年的快乐。这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表现的舞台。
2.培养学生走进生活,仔细观察的习惯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语文老师要在平时就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每天利用晨会和午会时间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讲讲“所见所闻”,学生学会了观察,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而且也提高了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
3.口头表达为铺垫,以消除作文的畏惧心理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表现在语言方面则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同桌对说,小组互说,班内口头作文交流等。凡是到了该训练作文阶段的孩子,他们总是有话可说的,教师要引着他们去说,让每个孩子都能说上几句,在说的过程中引导孩子按顺序说,大声说,还可以用彝语说,不仅要说形,还要说色,味,声,还要说说“它让你想到了什么”。把“作文就是口头语言转化成书面语言”的理念根植于自己的引领中。
4.诵读经典,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还说:“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眼之外,加用口与耳。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彝区的学生以牛羊为侣,大山为伴,雄鹰的展翅高飞即是他们对梦想的向往,对于现代城市化的东西知之甚少。他们思想单纯,生活面狭窄,但记忆力特别强,所以他们更善于记忆和背诵。这就要求老师必须选好朗读材料,挑适宜朗读和背诵的作品,那些篇幅短小,遣词造句堪称典范的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的朗读指导。采用范读,默读、引读、带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赛读等多样化的形式提高阅读兴趣。此外,还可以选择积累古诗词,短小文言文。诗歌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除了课本中安排学习的古诗词外,老师可以根据内容给学生补充相关的诗词进行背诵积累。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所以吟咏背诵似一条潺潺流动的大动脉,使语感生生不息,让孩子们在语言积累中培养语感,积累作文素材。
因此,让语文教师牵着孩子的手,引领孩子们的足迹,饱览神奇的自然风光,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感受身边的人情世故,体味生活的情趣,让孩子们形成一种美好无处不在,生活无处不美的意识,激发他们表现美的欲望,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语文信息,积累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