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是数学教育的需要,而且是培养能思考、会运筹、善于随机应变,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合格公民的需要。本文从数学思维的品质出发,结合中学数学教育的实际,探讨了中学数学教育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育;思维能力;品质;方法
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而数学思维就是人脑关于数学对象的思维。数学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数学思维品质的优劣,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弄清数学思维品质的内容是必要的,但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很多,我们认为数学思维品质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的灵活性。它是指思维转向的及时性以及不过多地受思维定向的影响。善于从旧的模式或通常的制约条件中摆脱出来。思维灵活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善于进行丰富的联想,对问题进行等价转换,抓住问题的本质,快速及时地调整思维过程。
(2)思维的批判性。它是指对已有的数学表述或论证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是盲目服从,对于思想上已经完全接受了的东西,也要谋求改善,包括修正、改进自己原有的工作。事实上,数学本身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提出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争论,直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3)思维的广阔性。它是指思维的视野开阔,对一个问题能从多方面洞察。具体表现为对一个事实能从多方面解释,对一个对象能用多种方式表达,对一个题目能想出各种不同的解法,等等。如果把数学比作一座大城市,那么它向四面八方延伸的大路,正好表现出数学思维发展和应用的广阔性。
(4)思维的深刻性。它是指数学思维的抽象逻辑性的深刻程度,是抽象慨括能力的重要标志。它以抽象思维为基础,对事物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上升到理性认识。它要求人们在考虑问题时,一入门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能发现常人不易发现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5)思维的敏捷性。它是思维速度与效率的标志。它以思维的合理性为基础。所谓合理性,主要反映在解决问题时,方法简明、单刀直入,不走弯路,它往往是思维深刻性、灵活性的派生物。
(6)思维的独创性。它以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为基础,善于对知识、经验从思维方法的高度上进行概括,灵活迁移、重新组合,在更高的层次上作移植与杂交。思人所未思,想人所未想,具有思维新颖、别具一格、出奇制胜、异峰突起、独树一帜等特点。
以上,我们列举了数学思维品质的几个方面。这些方面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数学教育中,要根据不同的素材,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作为数学教师,只有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方面下功夫,方能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1)应使学生对数学思维本身的内容有明确的认识。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中过分地强调逻辑思维,特别是演绎逻辑,都是教师注重给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注重结论,忽视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造成学生机械模仿,加大练习量,搞“题海战术”,抑制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我们应当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学到一些实用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其中包括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等。因此,数学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出发,冲破传统数学教学中把数学思维单纯理解为逻辑思维的旧观念,直觉、想象、合情推理、猜测等非逻辑思维也作为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恰当的途径,引导学生探索数学问题,要充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这样,数学教育就不仅仅是赋予给学生以“再现性思维”,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赋予了“发现性思维”。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现思维品质教育的最优化。优良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渗透在数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的,但中心环节是在课堂教学方面。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好课堂教学这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实质上主要是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当然也包含了建立新知识同个体的新的感知的联系。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所谓知识发生过程,通常指的是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探索与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这些实际上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思维过程。为了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我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起意向,引起动机。善于恰到好处地建立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开启思维之门。其次,要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在科学认识中有重大作用。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概念的准确度与清晰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过程之一。那种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忽视概念形成过程以图省事的做法是实在不可取的。有经验的教师把概念的形成过程归结为:“引进一酝酿一建立一巩固一发展”这样五个阶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要重视数学结论的推导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数学教学中的结论通常是通过归纳、类比、演绎等方法进行探索的,我们要善于发现隐含于教材内容中的思维素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一些数学结论,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比如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映射法(尤其是关系映射反演原则)、反证法、同一法等等。数学方法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教师要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3)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重视数学的实际应用,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数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包括数学学习的动机、兴趣、信念、态度、意志、期望、抱负、水平等。数学学习的动力因素不仅决定着数学学习的成功与否,而且决定着数学学习的进程;不仅影响着数学学习的效果,而且制约着数学能力的发展和优秀数学品质的形成。事实证明,在数学上表现出色的学生,往往与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对数学美的追求,自身顽强的毅力分不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史料的教育因素,数学中的美学因素、辩证因素、困难因素,以及数学的广泛应用性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大胆探索,鼓励学生不断追求新的目标,不断取得新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思维与数学教学[M]. 人民教育出版,1991年6月
关键词:数学教育;思维能力;品质;方法
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而数学思维就是人脑关于数学对象的思维。数学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数学思维品质的优劣,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弄清数学思维品质的内容是必要的,但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很多,我们认为数学思维品质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的灵活性。它是指思维转向的及时性以及不过多地受思维定向的影响。善于从旧的模式或通常的制约条件中摆脱出来。思维灵活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善于进行丰富的联想,对问题进行等价转换,抓住问题的本质,快速及时地调整思维过程。
(2)思维的批判性。它是指对已有的数学表述或论证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是盲目服从,对于思想上已经完全接受了的东西,也要谋求改善,包括修正、改进自己原有的工作。事实上,数学本身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提出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争论,直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3)思维的广阔性。它是指思维的视野开阔,对一个问题能从多方面洞察。具体表现为对一个事实能从多方面解释,对一个对象能用多种方式表达,对一个题目能想出各种不同的解法,等等。如果把数学比作一座大城市,那么它向四面八方延伸的大路,正好表现出数学思维发展和应用的广阔性。
(4)思维的深刻性。它是指数学思维的抽象逻辑性的深刻程度,是抽象慨括能力的重要标志。它以抽象思维为基础,对事物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上升到理性认识。它要求人们在考虑问题时,一入门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能发现常人不易发现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5)思维的敏捷性。它是思维速度与效率的标志。它以思维的合理性为基础。所谓合理性,主要反映在解决问题时,方法简明、单刀直入,不走弯路,它往往是思维深刻性、灵活性的派生物。
(6)思维的独创性。它以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为基础,善于对知识、经验从思维方法的高度上进行概括,灵活迁移、重新组合,在更高的层次上作移植与杂交。思人所未思,想人所未想,具有思维新颖、别具一格、出奇制胜、异峰突起、独树一帜等特点。
以上,我们列举了数学思维品质的几个方面。这些方面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数学教育中,要根据不同的素材,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作为数学教师,只有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方面下功夫,方能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1)应使学生对数学思维本身的内容有明确的认识。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中过分地强调逻辑思维,特别是演绎逻辑,都是教师注重给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注重结论,忽视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造成学生机械模仿,加大练习量,搞“题海战术”,抑制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我们应当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学到一些实用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其中包括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等。因此,数学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出发,冲破传统数学教学中把数学思维单纯理解为逻辑思维的旧观念,直觉、想象、合情推理、猜测等非逻辑思维也作为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恰当的途径,引导学生探索数学问题,要充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这样,数学教育就不仅仅是赋予给学生以“再现性思维”,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赋予了“发现性思维”。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现思维品质教育的最优化。优良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渗透在数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的,但中心环节是在课堂教学方面。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好课堂教学这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实质上主要是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当然也包含了建立新知识同个体的新的感知的联系。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所谓知识发生过程,通常指的是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探索与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这些实际上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思维过程。为了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我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起意向,引起动机。善于恰到好处地建立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开启思维之门。其次,要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在科学认识中有重大作用。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概念的准确度与清晰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过程之一。那种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忽视概念形成过程以图省事的做法是实在不可取的。有经验的教师把概念的形成过程归结为:“引进一酝酿一建立一巩固一发展”这样五个阶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要重视数学结论的推导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数学教学中的结论通常是通过归纳、类比、演绎等方法进行探索的,我们要善于发现隐含于教材内容中的思维素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一些数学结论,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比如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映射法(尤其是关系映射反演原则)、反证法、同一法等等。数学方法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教师要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3)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重视数学的实际应用,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数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包括数学学习的动机、兴趣、信念、态度、意志、期望、抱负、水平等。数学学习的动力因素不仅决定着数学学习的成功与否,而且决定着数学学习的进程;不仅影响着数学学习的效果,而且制约着数学能力的发展和优秀数学品质的形成。事实证明,在数学上表现出色的学生,往往与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对数学美的追求,自身顽强的毅力分不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史料的教育因素,数学中的美学因素、辩证因素、困难因素,以及数学的广泛应用性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大胆探索,鼓励学生不断追求新的目标,不断取得新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思维与数学教学[M]. 人民教育出版,199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