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生活元素与科学探究的整合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的主要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把生活元素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文章以《液体内部的压强》探究活动设计为例,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生活情境 探究
  相比于物理学科知识,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世界更加熟悉,他们对物理学习充满好奇,也习惯于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解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由于认识的肤浅以及分析方法的缺失,他们在分析探究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的疑惑。为了解决这些疑惑,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善于依托学生的生活背景,建立让学生感受物理、体验科学的平台,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让学生在物理探究中感悟科学、积累方法。
  一、创设生活化物理情境,引出问题,启发思考
  教育心理学认为,当学科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时,学生就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教师的课堂设计要有机整合生活和学习这两方面的内容,从生活情境提出科学问题,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物理知识的原型,启发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物理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前概念,切实围绕学生生活创设情境,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实际操作中,教师要善于对相关素材進行筛选和整合,充分发掘题材的生动性、真实性以及趣味性,并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创设情境,将相关元素融人物理教学,如生活实例的列举、生活化实验的演示、实物或实景视频的展示等。
  情境创设1:(生活实例)三峡工程简介,突出水坝设计特点:上窄下宽。
  情境创设2:(生活化实验)选取一个大号空饮料瓶,从上至下钻出三个小孔,并用橡皮泥将小孔封住,然后将水逐渐注入瓶中,观察有关实验现象。
  情境创设3:(视频播放)以视频来展示物理课堂无法直接呈现的经典实验——1684年帕斯卡的“裂桶实验”:将一只注满水的木桶密封好,并在桶盖上安装一根长度足够的管子,然后从上端向细管中灌人清水,结果几杯水一灌,木桶被压裂,水从裂缝中不断流出。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鼓励学生将问题表征出来。上述情境设计中,教师多角度地整合素材,其目的也就在于此。当然,对刚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而言,我们更要善于引导。学生刚开始提出的问题比较肤浅,例如,“建造大坝为什么要上窄下宽?”“水为什么会从小孔中射出?”等,类似的问题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没有深入科学本质。所以,初中物理教师要启发学生的理性思维,将学生的认识导向正确的切人点,并在思考和讨论中,将生活现象转变成有意义的物理问题。
  问题1:液体内部压强与其深度有关系吗?
  问题2:液体内部压强与其深度有着怎样的关系?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由定性到定量帮助学生明确物理探究的基本目标。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科学猜想。
  猜想1:液体的压强与内部深度没有关系。
  猜想2:液体的压强随内部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二、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引导学生设计物理实验,服务于规律探究
  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规律探究,教师应积极挖掘素材,创造相应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为了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实验器材。例如,在液体压强的规律探究中,教师可以为每一组学生提供空饮料瓶、橡皮膜等实验器材,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设计实验。
  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不断完善实验设计,最终呈现出以下几种既简单又富有物理思想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1:在饮料瓶侧壁相同高度的不同方向钻出小孔,将瓶子注满清水,观察从相同高度小孔喷出的水柱射程,以此来对比压强的大小。实验结果表明,相同高度的各个小孔所喷射的水流的射程是一样的。这表明水柱的喷射速度相等,即表明液体在相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相同。
  实验方案2:将饮料瓶注满清水,用橡皮膜封住瓶口并扎紧,将瓶子倒转过来,可观察到橡皮膜向下鼓起,由此表明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将瓶子转过九十度,即瓶身水平放置,瓶口朝侧边,可以发现橡皮膜向外鼓起,以此表明液体对容器侧壁也存在压强。
  实验方案3:在饮料瓶侧壁等高的不同方向钻出小孔,将瓶子注满清水后盖紧瓶盖,挤压瓶身。实验表明,挤压力度越大,水从小孔喷出的速度就越大,该现象说明封闭液体能够传递压强,生动地诠释了液体的压强。
  上述物理实验都是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设计出来的,运用最简单、最常见的物品演绎出富有物理思想的科学情境。在这些过程中,学生能深刻地感悟液体压强,并逐步认识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其他文献
一    山,光秃秃的,一座连着一座,凄凉而寂寞。弯曲的山道两旁,高矮不同的树歪歪斜斜地长着,把干枯的枝干伸向天空,像一只只向上苍乞求雨露的手。风吹过,可以听见它们的呜咽。  山里沟中学坐落在山底,学校破烂不堪,门口的校牌摇摇欲坠,低矮的灰褐色教室如同一个古稀老者,用生命的余力支撑着虚弱的身体,以免倒下。  因为离家远,班里大部分学生都住在学校里。宿舍很简陋,到处是缝隙,窗户上的玻璃破损了不少,北
我更适合做一个学人而不是当领导  黄老从校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不久,有人问他:“黄老师,如果您愿意,是不是还可以在校长一职上再做上几年?”黄老点头回答:“你说得对,我要是想干还可能干下去,当时并没有人让我退下来。可按规定任期是4年,我的任期已满。况且,我这几年可以说是‘小马拉大车’,疲于奔命。考虑到年轻人更富有朝气和魄力,完全可以代替我的工作,甚至比我干得更好,我不能挡道啊!”他也曾说过:“我更适合做
中学物理教学,不仅要把物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物理学的研究始于问题,学习的创造性也源于问题的解决,提出问题对物理学研究来说非常重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在新课程教学中,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否想问、敢问、乐问、善问,对其独立思维
一 木秋千    沱江边有一架巨大的水车,黑褐色的,有的叶片已残缺不全,很古旧了。整天整天哑然无声地立着,在清早的晨曦里,黄昏的轻雨中,还有骄阳似火的夏日和寒风呼啸的冬季——这其实是一架已经废弃了的水车。  可我相信,很久很久以前,风生水起的时候,它一定有声有色、生龙活虎地转动过。最好看的应该是在春光旖旎的日子,咯吱咯吱,咯吱咯吱,那个时候它转动的声音年轻又悦耳,哗——水被它扬起来了,在阳光下像一
立秋以后,秋风如约而至。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适时地换上秋装。那些曾经热热闹闹俏立枝头欢唱的花朵,仿佛是粉妆深抹的优伶,纷纷谢幕卸装而去,空留下光秃秃的枝桠,在寒冷的秋风中呜咽哆嗦。秋天里花和枝叶离别的愁绪可以打湿许多古今的诗句,却不会感染乡村里的农人。相反,他们心头的喜悦一日胜似一日。忽一日,他们欣喜地亮开嗓子高喊:  “花儿开啦——”  “花儿开啦——”  乡村里获得讯息的孩子们,则会兴奋地一路奔
[摘要]在化学复习课中要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需要教师营造“以人为本,和谐共进”的学习氛围,注重对整个互动复习过程的认真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控制。而“一站式”学教模式下的复习教学,可有效转变传统的知识归纳式复习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重复枯燥的复习课堂变得清新、愉悦,具有一定的探讨价值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一站式,学教模式,复习课,铝三角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
[摘要]深度学习理论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现高效学习的理论体系。通过研究深度学习理论的内涵及特点,发现深度学习理论的学习要求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高度契合,且通过挖掘深度学习理论归纳出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路径:还原科学探究背景,加深知识理解;审辨探究思路,培养批判性思维;创设探究情境,提高迁移能力;表达探究过程和成果,建立知识联系。  [关键词]深度学习;
创作谈  说起来,我和《少年文艺》的缘分真的很深,从小学开始,妈妈就给我订了《少年文艺》,初中时,老师建议我给《少年文艺》投稿。没想到,竟然发表了,我记得那是一篇叫《水乡女子》的散文。当时我欢喜极了!  就这样,《少年文艺》陪我走过了童年与少年,高中时,有段时间心情黯淡。漫长的黄昏,我抱着电话机给《少年文艺》的安琪姐姐打电话。她声音非常温柔,脾气好极了。她说,每个人都会有一段迷茫的成长期,走过去就
中医是一门“伪科学”吗?  学中医的人也不信中医吗?  经络看得见、摸得着吗?  西医已经非常发达,中医还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打分的话,西医可得90分,中医只有10分吗?  真理是唯一的,医学真理西方已揭示了,中医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吗?    有人奉若珍宝,有人弃如敝屣。近来,一场围绕中医的存废之争又引起轩然大波。中南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张功耀教授自从在《医学与哲学》杂志发表《告别
[摘 要] 通过对沪教版九年级教材中《几种重要的盐》编写变动的分析,对改版之后《几种重要的盐》的重新认识和思考,创新了教学设计。  [关键词] 教材 变迁 创新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20 008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