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巨大压力。在这种巨大的就业压力下,许多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各种心理矛盾、各样心理误区和多种心理障碍。认真研究和系统分析大学生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并提出调适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对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保持心理健康和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心理问题;调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17-01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盲目攀比和过度求高心理
一些大学生在选择单位时,盲目攀比,毫无依据地拿他人的就业标准为己用,不能正视个人素质和家庭环境的差异而造成的就业差异,从而产生一种盲目攀比和嫉妒心理,置现实而不顾,不能认真深入地切实分析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致使某些非常适合自身发展的单位因某方面条件比不上其它单位就错误地放弃,而盲目地去竞争那些不适合自己的单位,用自己的劣势对别人的优势,最终被淘汰。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好高骛远,不合实际,一味追求高工资,高福利等,并不考虑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该职位,这种自我定位过高的思想行为,不可避免地导致与合适的用人单位擦肩而过。过高的期望值促使毕业生总是向往大城市、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并单相思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苛求,将自己就业定位过高。然而,现实社会中,就业职位大多不像大学生理想中的那么美好,因此一旦出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自然会出现“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现象,并产生偏执、自卑、虚伪、文饰、折射、替代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自卑和自负心理
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部分大学生因所学的专业不景气,或因自己的专业技术、专业职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或因平时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不善人际交往,再加上涉世不深,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缺乏自信心,瞻前顾后,勇气不足,产生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中往往不能正确地估价自己的能力,没有勇气和信心面对用人单位,不能很好的展现自己的特长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择业。与自卑心理相反,有部分应届大学生因所学的专业市场需求较好,或综合素质较高,或因被多家用人单位所看好,不但不能马上就业,反而挑三揀四,这山望着那山高,错过了很多好机会。
(三)就业心理失衡问题
当前,就业体制中还有一些不完善之处,再加上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因此,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并没有真正体现“优生优荐和优生优选”的原则,还有一定的凭关系择业的现象发生,这直接导致大学生专业技能的高低与就业单位的优劣不匹配的情况出现。这些现实的社会问题很容易影响到毕业生就业的公平公正,造成部分毕业生心理不平衡,也由此引发了一些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往往导致一些大学生对社会对人生产生偏颇的看法,影响其就业积极性,甚至会改变其人生观、价值观。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保健对策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把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社会要求引导大学生树立自尊、自强、自立意识,实现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2、要帮助大学生准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根据人才测评知识,对个人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做充分地、准确地分析,从而明确自己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确定今后的发展目标,树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就业观。
3、要教育大学生在就业时用国际眼光看待问题,尽量选择与自己专业相符、能切实激发个人潜能和价值的岗位。
(二)帮助学生克服就业心理障碍,消除学生焦虑情绪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疑惑的心理和矛盾的心态。学校就业部门和心理咨询部门应该通过就业指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克服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注重专业能力的发展和自身素质的提高,避免互相攀比和爱慕虚荣;引导他们培养一颗事业心,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育他们树立充足的信心,改变失衡的心态,敢于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创自己的事业;通过就业指导、政策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为大学生减轻就业压力,消除就业焦虑情绪和畏惧情绪,使他们在就业时观念切合实际,预防急于求成;教育他们懂得如何正确向用人单位推销和展示自己,以平和的心态在就业竞争中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
(三)引导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增强就业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在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中尤其应注意以下人格特征的培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意志坚强、谦虚礼貌、自立自强、耐挫性高、自控力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等。大学生一般生活经历比较简单,社会阅历还不很丰富,自我调节能力差,还容易冲动。经过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树立自信心,敢于拼搏,百战不殆,积极进取,及时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另外,从主观方面上讲,大学生在学校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除了学好专业课程外,通过各种方式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早准备、早动手,减少自卑、依赖、等待的心理,认清时势,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出击。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
参考文献:
[1]李功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C].2007,(03).
[2]孙蕾.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C].2007,(06).
[3]方成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心理教育研究,2006,(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心理问题;调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17-01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盲目攀比和过度求高心理
一些大学生在选择单位时,盲目攀比,毫无依据地拿他人的就业标准为己用,不能正视个人素质和家庭环境的差异而造成的就业差异,从而产生一种盲目攀比和嫉妒心理,置现实而不顾,不能认真深入地切实分析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致使某些非常适合自身发展的单位因某方面条件比不上其它单位就错误地放弃,而盲目地去竞争那些不适合自己的单位,用自己的劣势对别人的优势,最终被淘汰。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好高骛远,不合实际,一味追求高工资,高福利等,并不考虑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该职位,这种自我定位过高的思想行为,不可避免地导致与合适的用人单位擦肩而过。过高的期望值促使毕业生总是向往大城市、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并单相思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苛求,将自己就业定位过高。然而,现实社会中,就业职位大多不像大学生理想中的那么美好,因此一旦出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自然会出现“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现象,并产生偏执、自卑、虚伪、文饰、折射、替代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自卑和自负心理
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部分大学生因所学的专业不景气,或因自己的专业技术、专业职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或因平时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不善人际交往,再加上涉世不深,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缺乏自信心,瞻前顾后,勇气不足,产生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中往往不能正确地估价自己的能力,没有勇气和信心面对用人单位,不能很好的展现自己的特长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择业。与自卑心理相反,有部分应届大学生因所学的专业市场需求较好,或综合素质较高,或因被多家用人单位所看好,不但不能马上就业,反而挑三揀四,这山望着那山高,错过了很多好机会。
(三)就业心理失衡问题
当前,就业体制中还有一些不完善之处,再加上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因此,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并没有真正体现“优生优荐和优生优选”的原则,还有一定的凭关系择业的现象发生,这直接导致大学生专业技能的高低与就业单位的优劣不匹配的情况出现。这些现实的社会问题很容易影响到毕业生就业的公平公正,造成部分毕业生心理不平衡,也由此引发了一些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往往导致一些大学生对社会对人生产生偏颇的看法,影响其就业积极性,甚至会改变其人生观、价值观。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保健对策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把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社会要求引导大学生树立自尊、自强、自立意识,实现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2、要帮助大学生准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根据人才测评知识,对个人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做充分地、准确地分析,从而明确自己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确定今后的发展目标,树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就业观。
3、要教育大学生在就业时用国际眼光看待问题,尽量选择与自己专业相符、能切实激发个人潜能和价值的岗位。
(二)帮助学生克服就业心理障碍,消除学生焦虑情绪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疑惑的心理和矛盾的心态。学校就业部门和心理咨询部门应该通过就业指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克服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注重专业能力的发展和自身素质的提高,避免互相攀比和爱慕虚荣;引导他们培养一颗事业心,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育他们树立充足的信心,改变失衡的心态,敢于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创自己的事业;通过就业指导、政策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为大学生减轻就业压力,消除就业焦虑情绪和畏惧情绪,使他们在就业时观念切合实际,预防急于求成;教育他们懂得如何正确向用人单位推销和展示自己,以平和的心态在就业竞争中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
(三)引导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增强就业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在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中尤其应注意以下人格特征的培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意志坚强、谦虚礼貌、自立自强、耐挫性高、自控力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等。大学生一般生活经历比较简单,社会阅历还不很丰富,自我调节能力差,还容易冲动。经过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树立自信心,敢于拼搏,百战不殆,积极进取,及时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另外,从主观方面上讲,大学生在学校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除了学好专业课程外,通过各种方式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早准备、早动手,减少自卑、依赖、等待的心理,认清时势,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出击。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
参考文献:
[1]李功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C].2007,(03).
[2]孙蕾.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C].2007,(06).
[3]方成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心理教育研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