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之旅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in1213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下车,刺骨的寒流迎面而来,让人禁不住打个哆嗦。脚踩在冰层覆盖的湿滑路面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还不到下午五点,街灯就陆续亮了起来,高楼大厦在霓虹的辉映下五光十色,夜幕下的哈尔滨就像个雍容华美的贵妇,显得孤傲而又神秘。
  著名的亚布力滑雪场,距哈尔滨市197公里,位于尚志市亚布力镇东南20公里,由长白山脉张广才岭的三座山峰组成,即海拔1374.8米的主峰大锅盔山、海拔1100米的二锅盔山、海拔1000米的三锅盔山。整个滑雪场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林密雪厚。锅盔山主峰三锅盔山已经辟为大型旅游滑雪场,大锅盔山和二锅盔山曾是第三届亚冬会赛道,现在是国家滑雪运动员的训练基地。这里是开展竞技滑雪和旅游滑雪的最佳场地,曾于1996年成功举行了第三届亚冬会的全部雪上项目,还是中国企业家论坛年會的永久会址,被誉为“中国的达沃斯”。
  到亚布力滑雪场,第一个游玩的项目是乘坐马拉耙犁。由一个头戴棉帽,脸捂口罩的东北汉子掌鞭,一匹身披彩带、健硕肥壮、鬃毛裎亮的骏马带路,我们七八个游客共坐一个耙犁就出发了。天,瓦蓝透亮,阳光分外刺眼,一眼望不到头的风雪路,两边是在寒风中挺立的白桦林,远处是皑皑白雪覆盖的绵延群山。骏马在车夫的飞鞭下一路狂奔,呼出的白气在空中打转。我们坐在冰凉的木板上因为颠簸而不住惊叫。马蹄飞溅起来的雪粒被风打在脸上,像针尖扎在皮肤上,非常疼,但无疑是一次别样的寒冷体验。
  接下来的坐雪圈和索道,玩的更是心跳了。在亚布力滑雪场,滑雪是必不可少的旅游项目。可对于我这个连自行车都不会骑的人来说,确是件恐怖之事。在同事的劝说下,我只好硬着头皮走进了人头攒动的滑雪场。穿着蓝色滑雪服的瘦高的年轻教练,帮我穿上了重重的滑雪鞋,看着一望无际的雪地,我却举步维艰。“先说好,我的运动技能很差,不会是个好学生。”我诚实地说。教练轻轻一笑,说:“你只要不怕跌跤,我不会让你的钱白花。有我在,你放心。”我才像吃了一颗定心丸,觉得有了依靠。我听话地跟着教练的节奏慢慢学会了靠脚部力量控制平衡。沉重的雪鞋似乎变得轻盈起来,我借助雪杖,在滑道上缓慢地滑行,从双脚平行用力到变成内八字,我练习了不知多少回合。教练很有耐心,不知不觉间,我可以独自在雪地上滑翔了,感觉真好。
  后来,教练带我坐缆车上了三锅盔山的山顶,练习往山下滑翔。我凝神静气,仿佛在滑道上飞了起来,冷风夹带着飞雪拍击到脸上,我竟浑然不觉。寒冷似乎离我而去,飞翔的愉悦驾驭着我的感官。滑到半山腰,有团友喊我,我扭头挥挥手,此时才发觉浑身已然凉透。到了坡陡处,冻僵的双脚已不听我使唤,于是教练让我和他面对面,他双手平直握住我的雪杖,带着我一路飞奔。脸庞更加麻木了,眼睫毛上和鼻子里似乎都结了一层冰,可运动带来的快感瞬间就替代了身体的种种寒冷,不由得让人惊叹生命原来如此奇妙,美好。当从山上下来时,平日胆小、运动技能愚钝的我,竟然成了同行团友中唯一一个坚持滑完雪道的女生。
  离开亚布力后,我们又到了位于牡丹江市大海林林业局境内、张广才岭中段双峰林场的雪乡。透过车窗,一幅幅美景梦幻般映入眼帘,两面山上的原生针叶林银装素裹,由远及近,仿佛走进了雪的王国。白桦林里,积雪平整纯净,美轮美奂的树挂在寒风中摇曳生姿,就像一个童话。
  导游说,双峰林场冬天多雪,夏天多雨,有“天无三日晴”之说。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5月间,积雪连绵,年平均积雪厚度达2米,雪量堪称中国之最。且雪质好,粘度高,造型绝美,取景此地的摄影作品频频获国际大奖,于是“中国雪乡”的美誉越来越响,惹得各地的游客蜂拥而至。我们的车子抵达雪乡,已是正午时分。眼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大家纷纷拿出手机和相机,频频拍起照来,可仅仅几分钟,相机和手机便不听使唤了,零下40度的环境里,这很正常。可我宁愿相信,是造物主对于这片雪域的眷爱,唯恐人类惊扰了这里的宁静与纯净。
  远山就在身边,仿佛伸手可触;原始森林,层层叠叠,蓊郁茂密;白雪点缀其间,别是一番景象。近百户房屋,整齐地坐落在山脚下,道道乳白色的炊烟从家家户户的房顶上袅袅升起,大红的灯笼随处可见,烘托出喜庆祥和的乡村气息。我精心拍了几张特写,我要告诉我的孩子,安徒生笔下的童话世界应该就是这样。
  晚饭后,大红灯笼一排排地亮了起来,我们走在雪乡的夜色中、雪乡长长的街道上。三三两两的摄影爱好者们,在灯火辉煌处取景拍照,冰雪游乐场里更是一派热闹景象。雪乡虽然被打破了往日的沉寂,可给远方的客人带来了无限的惊喜。而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人生的经历和体验,更多的是生命的充实和感恩,想想看,还有什么比这更珍贵的呢?
其他文献
洛阳,牡丹云集  她们举起火把,燃起熊熊的篝火  春风联袂,围着,翩翩起舞  人们随风,接近  旭日。脸上泛起片片红霞  富贵与圆满,牢牢  攫住了,他们的目光。  显然,牡丹花里腾起的火焰  已经燃烧到身边的每一个人  春天,我在山上种一朵云  风是天空的翅膀  白云是天空的花朵  我要趕在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前  种上一朵白云,用桃枝画上眉眼  梦想用一根弦放飞或轻绕  彩绸披山坡时让她成为新娘 
期刊
除夕那天上坟,跟堂叔聊起堂祖母,才恍然觉起她已经去世快二十年了。记得那天刚得知她的死讯,是一个周末的午后。当时我在离家几十里的一个寄宿学校念书。回家前,顺便去附近大伯父家蹭午饭。当时只有大伯娘一个人在家,她告诉我:“你家唐家翁妈吃农药死了,今天上山下葬。”我当时连“啊”了十几声,实不敢相信。在我的印象里,她一直是个外向开朗的老太太,走路喜欢用小跑,嘴里常哼着小调,爱说话爱打趣人也爱笑,总一幅快活开
期刊
柳荫蔽日。淡烟笼罩  乡村池塘。透亮的胴体涂满花香  一只浅眠的玉面狐狸  呼吸均匀。平静安详  夏日池塘。一樽千年琉璃盏  十里草木芳薫浸染  成杯壁上斑驳包浆  朝嵌云霞。暮缀萤光  斟满绿醅泛荷香  父亲汲水的扁担  总会打破一池寧静  灌满肚子的吊桶,晃着脑袋  如父亲不离不弃的随从  不远处。一线草茎,系住落日  沉入父亲赤脚侍弄的菜园  在草甸里的一双布鞋下隐眠
期刊
玉簪花开得繁盛之际,秋天便来了。  玉簪花名字很多,如白萼、季女、白鹤仙。另因其“未开时,正如白玉搔头簪形”,玉簪花的花苞,莹白如玉,形如古时美人头上斜插的玉簪,故又名“玉搔头”。这个名字,据传与汉代“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李夫人有关。据《广群芳谱》载:“汉武帝宠李夫人,取玉簪搔头,后宫人皆效之,玉簪花之名取此。”李夫人因妙丽善舞而见宠于武帝,后因病将不久于世,武帝几欲探之,她却拒绝相见。实在
期刊
王文鹏,1994年生,写小说,文学期刊编辑。有作品刊于《长江文艺》《广西文学》《大观》《牡丹》《鹿鸣》《椰城》《岁月》等刊物。有部分作品获奖。  我姥爷快不行了,小姨最先给我打了电话。我那会儿在台球厅,有台桌子正挂着彩头,我当见证。双方都是高手,美式八球,我想着打不了一会儿,就耽搁了几分钟。跑到医院时,小姨正蹲在墙边哭,任谁拉都不起来。我问她情况咋样了,她反手给我一巴掌,问我为啥这么慢。我说,路上
期刊
何霜,祖籍四川达州,定居重庆江北。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江北区作协副秘书长。出版有短篇小说集《春之生》。零星在《佛山文艺》《满族文学》《微刊小说》《辽河》等报刊发表过作品。  老爸来电话时,我正在做梦。  梦中,我被副总任命为品质部经理。这突如其来的喜讯令我有些发懵,对着一桌熟悉而模糊的面孔和潮水般的掌声不知所措。我真恨自己。平日里,就职演说打了无数个版本的腹稿,一到关键时刻,脑子却像抽了真空
期刊
苏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黄河文学》《雨花》《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多篇。  厨房不是很大,灶台上热气腾腾,一股子家的味道。  老白以前是不进厨房的,厨房里有金素梅一个人就够了。通常,金素梅在做饭的时候,老白就坐在沙发上看看报纸,或者在手机上玩玩俄罗斯方块。老白之所以向厨房进军,是因为有一段时间金素梅做菜
期刊
芳菲四月天,我正在河南。走乡路,寻村落,一头扎进了太行山,触摸大山里跳动的脉搏,感受那份直抵内心的震撼。  太行山逶迤连绵,晚霞映在山脊上,村庄撒满了祥光。一路辗转,我们走进了一个叫作庙荒村的古村落。  原生态的村子并不规则,但是很整洁,以旧复旧的改造,使古朴中透着些现代感。著名的红旗渠从村子中间穿过,不仅灌溉着良田,也给这山野村落平添了几分灵气。?  经营着民宿的老板,年龄不到五十岁,总是笑呵呵
期刊
“菊后无他物,唯有大萝卜。”这句日本俳句,清丽有禅机,想必松尾芭蕉写下这一句时,笔尖是衔着生动和趣味的。朴实的萝卜,被菊花轻轻牵动,也跟着高雅起来了。然,菊与萝卜相提并论,我认为虽不妥帖,却不失温情。萝卜种子一旦埋下,便会有一颗朴素的心在等待。秋风亦有情意,菊花先醉在枝头。闲庭素院,一眼望去,连头发丝里都漾着喜悦,早早晚晚的时光里,一样的等待有了不一样的意味和景象。  菊花苗来自广东梅州,因为我无
期刊
一  直到我在书店买偶遇《风不吹,叶已归》这本书,我才知道张小亮是我市旅居在外名气很大的诗人。那时张小亮已经70多岁,著作等身,名气很大,提携了不少知名年轻人。从他简介中可以看出,他已是中国作协会员,诗歌获得了日本、美国等国外大奖,国内重量级大奖更不用说。但我要说的,不是张小亮当地伟大的诗人,而是身边名不见经传的徐生明。对,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谓,都是诗人。  不瞒你说,回头想想,徐生明好像从一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