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竞赛解读㈠

来源 :文化月刊·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yx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文化月刊·遗产》杂志联合中国文化传媒网、中国网、华夏遗产网主办的“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竞赛”答题阶段已经结束。读者的热心参与给了活动主办方很大的信心。我国非遗保护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树立一个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和传承理念十分必要。从本期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苑利将为读者解读非遗保护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本栏目邮箱:[email protected]
  
  《四书》、《五经》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月刊·遗产》:时至今日,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认识仍旧模糊不清,也存在诸多争议。什么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苑利:就像哲学一定要从“什么是物质”讲起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首先要从“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讲起。这是这门学科的逻辑起点,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出了错,我们就会像小时候给自己系扣子一样——第一个系错了,以后所有的扣子都会一路错下去。所以,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一个科学而通俗的定义,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我的理解中,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定义,就是从传承主体、传承时限、传承形态、传承基因、传承品质、传承范畴等多个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层层限定,从而把它从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中剥离出来。
  首先,从传承时限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时间不足百年者,不能称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从传承形态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历史上有但在现实中已经消失了的,都不能视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三,从传承基因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凡是经过人为刻意改造,特别是政府、学界刻意改造过的“传统文化事项”,都不能视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四,从传承品质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没有上述重要价值之一者,也不能视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五,从传承范畴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指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中文学表演类、工艺技术类与节日仪式类传统文化事项,除此之外的传统文化——如《四书》、《五经》等也不能视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六,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当地民众所认可的非物质类地域标志性文化,没有这一条,同样不能视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之,通过上述界定,我们会得出以下结论: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与社会价值,足以代表一方文化,并为当地社会所认可的文学表演类、工艺技术类与仪式类传统文化事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文化月刊·遗产》:很多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都是文物。如何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苑利: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时,更多的人会认为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这种僵死的理解肯定不对。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即任何文化遗产——大到教堂,小到羹匙,都是由“物质”
  
  (教堂、羹匙等)的一面与“非物质”
  
  (教堂、羹匙等的建造、制作技术)的一面共同构成的。它们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一样,相互依凭,难解难分。所谓“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历史上建造并以物态的形式保存至今的各种文物——匠人制作出来的各种石雕、木雕、泥塑、面塑;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那些古人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深存于艺人或匠人头脑中的各种表演技艺、传统工艺技术以及传统仪式等等。任何一种物质文化遗产,都含有“非物质”的一面;而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都依附于“物质”的一面。纯粹的“物质文化遗产”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我们将文化遗产解构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出于研究上的方便,而不是说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始终处于一种游离状态。更不能以此为依据,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割裂开来,孤立保护。
  近年来,国际社会之所以提出“遗产对儿”概念,并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同步,就是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间的互动关系。在他们看来,只有对文化遗产实施成对儿保护,才能确保人类遗产的足够安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着的文物”
  
  《文化月刊·遗产》:为什么说要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苑利:在现实生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都是以正在进行时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也就是说,人们从不将它看成是历史的一部分,而是将它看成是现实的一部分。其实,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正在进行时”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但从本质上说,它确实与文物一样,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所不同的是,物质文化遗产是固态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文物”。文物是不能随意改动的,改了就不再有历史认识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也不能随意改动,改了同样不再有历史认识价值。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们从不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文物”,以至于传承人在改,政府在改,专家学者也在改。改的结果又是什么呢?把真“文物”变成了“假文物”,把“真遗产”变成了“伪遗产”。结果是不保护还好,越保护问题越多。看来观念不转变真的会害死人。
  
  苑利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中方会长。代表作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等。2003
  2004年赴韩从事文化遗产学研究,是我国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究起步最早、研究成果最多的实力派学者之一。
其他文献
四川羌族因大多聚集生活在高山地区,村寨终日云雾缭绕,因此被誉为“云朵上的民族”,从男子的云云鞋到妇女的围腰,美丽的羌绣品如同镶嵌在云朵上的花蕾,始终与羌人传统的民族服饰紧密联系在一起。午后灿烂的阳光下,碉房外,随处可见的刺绣妇女,成为羌寨最为温馨与美丽的画面。  2008年9月20日,我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震中考察团”进入半山腰的萝卜寨旧址。这片曾号称“云朵上的街市”的黄泥碉群,早已一片废墟,
期刊
五百年的“去羌化”    过去的五百年,是北川的“去羌化”过程变化最剧烈的时段。早在清乾隆年间,时任石泉知县的姜炳璋不仅认为羌语“咿嘤杂嘈难为听”,而且规劝石泉本地人放弃火葬、杀牛疗疾等传统风俗。他本人“愿将风雨洗蛮风”。一番说理后,结果却是石泉县父老们“赭汗津津额头流”。这位汉族县令,立志以箕子教化朝鲜的劲头,对当地土著进行文化改造。实际上,在明代何卿式的军事强制之外,姜炳璋式的教化,对羌地文化
期刊
农历二月十九,山西岚县旧城(岚城)北街有一传统的古庙会叫供会。它的主要活动形式就是摆供,其摆供场面之宏大,活动形式之独特,面花技艺之精美,都堪称一绝。    古老的起源    岚城即岚县旧县城所在地,位于县城东北部,从北魏末置岚州起到1950年,近2000年间一直为州、县治所,至今留有隋、宋城垣遗迹。  北街供会起源于何时已无确切记载,只知供会是为祭祀一位德高望重的民间神医——白衣仙姑而举行的活动
期刊
“宁可跑丢了鞋(方言,读HAI),也不能误了程玉英的嗨嗨嗨。”这是三晋大地及周边京冀等地广为流传的对程派艺术的创始人、晋剧表演艺术家程玉英的赞誉和肯定。  晋剧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产生于山西中部,又称中路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程玉英,山西平遥县人,1920年11月生,专攻晋剧青衣,是山西戏曲界的泰斗级人物。程玉英祖父程遵濂,晋商巨贾,因兴学助
期刊
中国戏曲脸谱,这些表象上绚丽多彩的面部图案,在美术的范畴中是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脸谱最初是戏曲化妆的特殊手段,中国传统戏曲中各种人物的形象、性格、品质往往都采用这种夸张的化妆手段得到形象的再现。京剧荟萃各剧之精华,脸谱完善,谱式繁多,蔚为大观。随着京剧在世界的传播,绘制京剧脸谱的流派异彩纷呈,其中“翁(偶虹)派”京剧脸谱在北京业界独树一帜。2009年,翁派京剧脸谱通过专家论证,成为北京市石景山区区级
期刊
在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中,当地土著居民住在美丽的大森林中,过着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生活,外出时乘着一种奇怪的大乌鸟,令各国观众惊羡不已。其实在我国云南东南部的原始森林里,就有这样一个十分相似的“莽人部落”。他们世代靠采摘野果和狩猎为生,有着浓厚的“有衣共穿,有食同享”的原始共产主义遗风,平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由于很少有人能深入大山腹地对其进行专门研究,多年来他们一直是一个未被认知的民族。直到2009
期刊
如果可以,我喜欢把希腊比作大理石柱上的少女,头顶着“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奥运诞生地”“诸神的故乡”等桂冠,用构筑神话与史诗的神庙与雕像,用爱琴海永不熄灭的蔚蓝波光,为世人讲述着“人类永远不可复得的童话”。离开希腊许久,更加明白希腊为何在中国背包客眼中成了浪漫的代名词,才恍悟——有此地方只去这一次,却可以说上一生!    雅典:用石头谱写文明的旋律    雅典的建筑以白色或淡黄色为主色调,鳞次栉比的
期刊
如同走进了历史长河,这里的每一座祠堂都在低诉着她漫长悠久的梦幻氛围;如同在欣赏一场视觉盛宴,这里的每一座建筑都在展现着她独具一格的惊艳造型;如同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在蓦然回首的交错间再次融入了古人鲜活灵动的朴实生活。    这是一座深藏在崇山峻岭中的小城一汝城。汝城县隶属湖南郴州市,位于湖南省的东南端湘、粤、赣三省交界地,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美誉。汝城保留着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古祠堂710多
期刊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近百年前,陈衍在和林纾的诗《畏庐寄诗题匹园新次韵》中首次提到了今天名闻天下的福州“三坊七巷”。从那里起,“三坊七巷”这个福州城市名片开始流传。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占地约40公顷。福州城内今天仍部分地保留着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格局,“三坊七巷”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三坊七巷”中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有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
期刊
2010年7月16日,我在从武汉赴上海参加上海世博会湖北活动周的列车上,第一次认识黄春萍。她给我的印象是个子不高,长得眉目清秀,从她稚嫩的脸庞上看,像是一个未成熟的小姑娘,但通过与她的交谈和进一步了解,我发现她是一个热情、大方、善良、积极进取,并具有东方风韵的女能人。她在刺绣领域里取得的骄人成绩,令我刮目相看。  黄春萍198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服装染整专业,如今在武昌红巷艺术城开设“锦绣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