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舞蹈乃魔法之象征,向来是诸多哲学家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尤其在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中,它被视作舞蹈艺术的真正本质.但进入数字时代之后,复魅的潮流徒有魔法的外表,全然失去了潜在之力这个神髓.如何在数字时代重新激活舞蹈的魔力,进而激发灵魂的体验?带着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将重新梳理从朗格到茜茨,再到柯泽尔的舞蹈哲学的脉络,以从“潜在”到“虚拟”的概念转变为主线,以从生命到身体再到重影的三个阶段的演进为线索,深入探寻实验的舞蹈表演如何在人-机日趋融合的光滑完美的表象之下重新撕裂开呼吸与疼痛的创伤体验.由此亦得以
【机 构】
: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20006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蹈乃魔法之象征,向来是诸多哲学家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尤其在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中,它被视作舞蹈艺术的真正本质.但进入数字时代之后,复魅的潮流徒有魔法的外表,全然失去了潜在之力这个神髓.如何在数字时代重新激活舞蹈的魔力,进而激发灵魂的体验?带着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将重新梳理从朗格到茜茨,再到柯泽尔的舞蹈哲学的脉络,以从“潜在”到“虚拟”的概念转变为主线,以从生命到身体再到重影的三个阶段的演进为线索,深入探寻实验的舞蹈表演如何在人-机日趋融合的光滑完美的表象之下重新撕裂开呼吸与疼痛的创伤体验.由此亦得以为重建主体性这个根本难题提供可贵的思考和实践的启示.
其他文献
先秦时期,周室雅乐、蛮夷巫舞、郑卫新声三种乐舞文化交融发展.楚舞在楚人身份意识之自强自立精神和楚地老庄哲学之自然观与辩证法的辉映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逐渐形成轻柔与重拙、繁俗与简雅、今妍与古质相统一的美学特征.更进一步说,楚舞以其充满辩证色彩的美学特征,彰显了楚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与民族审美趋尚,故能成其大而就其深,在中国舞蹈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
中国古代舞鞋的名称不一,《说文解字》称作“躧”,又写作“躧”,此外还有“屣”“縰”“(绰)”“蹝”“(鞑)”等写法,数字读音相同,均是“躧”的不同写法.四夷舞鞋称“鞮鞻”,“鞮”也是“躧”的音变.两汉舞鞋在形制上有四个特点:一是以革制成,有的舞鞋在革上饰以细丝;二是鞋底为单层;三是与常见鞋相比,没有鞋尖的钩形装饰;四是鞋尖为尖头.舞鞋整体上比较轻薄,呈现出细长而尖锐的特点.这样的舞鞋能够提高舞者的灵活性,加强舞蹈的艺术效果.
文章基于国际传播秩序重建和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宏观背景,以中国芭蕾舞跨文化传播效果为研究对象,首先借助Citespace软件对于该议题国内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系统的聚类分析,其次依托跨文化适应和认同协商理论阐述中国芭蕾舞跨文化传播适应的认同曲线、符号表征和文化身份,然后通过实证问卷调查对该议题涉及的观演频次、受众满意度、身份认同、传播媒介等传播效果进行量化分析,并对比三部芭蕾舞剧海外演出的个案,提出中国芭蕾舞跨文化传播在身份境况、话语竞争、文本题材方面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文章以2015年笔者对美国本宁顿学院的访学和考察为基础,总结和思考本宁顿学院的教育理念,即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民主的教育环境、进步主义的教育思想以及后现代舞蹈教育风格.文章旨在以本宁顿学院舞蹈教育为参照,反思中国舞蹈教育.
芭蕾舞剧《柴可夫斯基》(1993年版)是著名的俄罗斯编舞大师鲍里斯·艾夫曼用对话的方式来揭示柴可夫斯基内心世界的一部心理芭蕾作品.艾夫曼通过精心构建主人公柴可夫斯基与舞剧人物角色之间,以及主人公与柴可夫斯基音乐作品中典型艺术形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复调”式对话关系,从多个方面深层次地复刻了柴可夫斯基充满矛盾的心理历程和悲剧命运.复调对话成为这部心理芭蕾舞剧最为重要的表现方式和艺术特征.
戏曲舞台动作是舞蹈化的身体言说,而戏曲舞台形象是富有舞蹈表现力的艺术形象.古典舞人将戏曲形象的精气神以舞蹈艺术的传情方式与肢体魅力加以体现,构建起具有民族美学特征的舞蹈语言系统.《中国古典舞角色塑造》课程,是以中国古典舞的艺术语言为核心重塑戏曲舞台形象,引导学习者自主自觉地探寻、领悟中国古典舞的身体实践方法.文章试图从戏曲表演体制中剥离出对此课程有借鉴价值的重要艺术资源,通过典型形象的设定、戏曲程式的活用以及身韵语言性生成的方式,完成从戏曲到舞蹈的形象转化.它是对中国古典舞身体语言和表演训练的探索性研究.
2021年10月10日,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委员、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俊喜,包头市政协副主席郝文等同志深入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指导调研工作.学院党委书记郭金虎、院长王茂元、副院长吴群、副院长张建林、纪委书记于波等人陪同调研.
弹子盘零件是重型车辆综合传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件,对履带车辆的制动系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弹子盘零件的结构复杂,零件材料硬度高,配合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比较大.文章以CAM自动编程来代替宏程序手工编程加工过程分析,研究高效加工技术在实际加工中的应用.
“四筒鼓舞”是流传于云南昭通地区的汉族丧葬舞蹈.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四筒鼓舞”的文化功能从丧葬祭祀转变为娱乐健身和艺术审美,其文化内涵不再是“喜丧送魂”仪式的一部分,而是一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娱乐健身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它作为非遗传统舞蹈进入校园之后,又赋予其宣传教育和传承创新的文化意义.从“技艺”到“文化”,从“传统生活”到“当代生活”,从“训练性”到“素养型”,文章对非遗传统舞蹈进校园的实践性工作进行反思,以期探讨对非遗传统舞蹈在高校的传承和推广更为具体且影响深远的问题.
文章对六位中国职业舞者在“流畅状态”方面的亲身经历进行采集并加以分析.“流畅状态”是一种身心契合的有益心理状态,它以精神高度集中为突出特征,往往能由此发挥出个人的巅峰状态.与国内外蓬勃发展的竞技体育方面的流畅状态研究相比,国内对于职业舞者在此方面的研究有明显空缺.这里选取六名中国优秀职业舞者进行以流畅状态为主题的“亲身经历”质性研究,总结其特征,并与目前运动心理学方面广为接受的流畅状态九维度特征进行对比,发现其中技能与挑战之间的平衡和舞蹈本身带来的愉悦同样是舞者流畅状态最基础与最突出的特征,由此产生行动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