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教育经验、教育思想到教育理论,教育知识形态趋向于学科的状态。在教育研究发展的过程中,转向是必然的。教育研究转向一直以内容拓展为主,因此思维方式的转向可能是未来的走向。在行动思维和理论思维两者之间,理论思维是更“人性”的因素,也是未来转向很可能的答案
[关键词]转向 西方哲学 教育学
一、教育学转向的背景
在人类知识进入学科专业化发展阶段之前,教育学的前学科状态主要是以教育经验、教育思想的状态存在的,主要散见于哲学家们的著作中,哲学是万学之先导,“母体”哲学孕育了“子体”教育学。例如赫尔巴特在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学科教育学,他的教育目的论建立于他的伦理学,而他的伦理学源于康德的道德哲学,他试图以“美的判断”作为道德终极的原因,并以“美”为基础展开了其内心自由的伦理学。又如美国的教育家们则完成了裴氏和赫氏教育学的引入和改造,杜威之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完成了对裴氏和赫氏的超越。而杜威的成就则源于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重实践效用的特点顺应了现实需要和时代精神,进步主义教育于是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哲学的发展会影响到教育学的发展,因为两者共同之处都涉及到了对“人”的研究,哲学是探讨“人为什么发展”,教育学是探讨“人怎么样发展”。
教育学建立初有“宗教化”之嫌,科学化之时有“科学至上”之弊,现在人文主义大行其道之时又极端强调人文精神与关怀旨趣。在教育学发展过程中还时时受极端“自由化”和“社会化”两大价值选择的困扰。面临这些危机,教育理论界亦有所反思,有的研究者提倡语言转向,强调关注个体、沟通理解;有的研究者提出哲学基础和研究范式都应借鉴人文科学;有的研究者指出教育哲学应走向以实用主义;有的研究者则认为应该转变思维方式,应该转向实践。
二、教育学转向的思路
前学科之时,教育学从哲学中借鉴汲取形成教育思想,从教育实践中体悟总结形成教育经验;教育学独立之后,对教育思想反思批判形成了教育哲学,对教育实践实证研究形成了教育科学;到后现代主义之时,人文主义大行其道,教育的人文性、文化性被放大,教育学的文化性质又被研究者作为研究重点。并且,教育学也被当做研究对象,元教育学兴起成为研究热点。教育学已经从单数教育学已发展成为了复数的学科体系,教育知识的类型不断丰富、体系不断成熟、反思不断自觉。纵观这段历史,教育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横向内容的拓展上,至今这种发展的趋势仍然在继续。因此,教育学转向的目标是纵向思维方式的转变。
教育学研究容易犯两个“极端”,教育理论研究的极端和教育实践研究的极端。但是两个“极端”中以后者较为严重,甚至在理论界内部也出现了一种“泛实践”的现象:实践的效果扩大化了,几乎成了一切行动的准则。在变相强调“理论脱离实践”的背后,出现了一种变相的“轻理论”、“反理论”的倾向。
理论和实践两者都有责任,我们转向的思路不应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理论进行批判,应是对实践自身以及对理论的双重反思上。实际上,理论界一些学者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宋秋前认为研究发展的轨迹最初集中于对教育理论脱离实践的批判,之后认识到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表现形式是双向的,不同性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多层次、多形式的。进而出现了联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研究的热潮。宋秋前认为行动研究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行动中介。刘庆昌提出了新的理论范畴教育思维,它是人类的教育实践理性,是教育理论认识在教育实践面前的凝结,也是教育实践经验在人们认识中的凝结,就其实质来说,是一定的教育观及其支配下的教育操作思路的统一体。
行动研究和思维研究都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中介”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联结的行动中介,它偏重于教育实践;教育思维则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联结的认识性的中介,它相对于行动研究讲更偏重于教育理论。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者中,教育理论是更“人性”的因素,教育思想则是教育理论中“生命”色彩更浓、意义更非凡的因素,因此以教育思想为核心的教育理论才是最“活跃”的因素。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理论发展的影响力更加强劲,它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更深,而教育思想在教育理论发展中的推力最强。有学者指出教育史发展的“瓶颈”在于没有思想,只是一堆庞杂史料的堆砌,因此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尽管是一部有着明显错误的著作,但并未妨碍它成为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由此可见思想的伟力。教育学“研究”到目前为止越来越模式化、公式化,教育学教材就是明显的例证,实践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的发展,人类发展的核心不是物质的极大丰富,而是人类思想的进步、精神的提高,因此,教育思维才是支配教育行动更根本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孙正聿.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1版.
[2]刘良华.“语言转向”中的教育学立场[J].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1,(1).
[3]刘旭东.从知识的教育学到实践的教育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8,(7).
[4]宋秋前.行动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性中介[J].教育研究, 2000,(7).
[5]刘庆昌.教育思维:教育理论走向教育实践的认识性中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转向 西方哲学 教育学
一、教育学转向的背景
在人类知识进入学科专业化发展阶段之前,教育学的前学科状态主要是以教育经验、教育思想的状态存在的,主要散见于哲学家们的著作中,哲学是万学之先导,“母体”哲学孕育了“子体”教育学。例如赫尔巴特在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学科教育学,他的教育目的论建立于他的伦理学,而他的伦理学源于康德的道德哲学,他试图以“美的判断”作为道德终极的原因,并以“美”为基础展开了其内心自由的伦理学。又如美国的教育家们则完成了裴氏和赫氏教育学的引入和改造,杜威之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完成了对裴氏和赫氏的超越。而杜威的成就则源于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重实践效用的特点顺应了现实需要和时代精神,进步主义教育于是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哲学的发展会影响到教育学的发展,因为两者共同之处都涉及到了对“人”的研究,哲学是探讨“人为什么发展”,教育学是探讨“人怎么样发展”。
教育学建立初有“宗教化”之嫌,科学化之时有“科学至上”之弊,现在人文主义大行其道之时又极端强调人文精神与关怀旨趣。在教育学发展过程中还时时受极端“自由化”和“社会化”两大价值选择的困扰。面临这些危机,教育理论界亦有所反思,有的研究者提倡语言转向,强调关注个体、沟通理解;有的研究者提出哲学基础和研究范式都应借鉴人文科学;有的研究者指出教育哲学应走向以实用主义;有的研究者则认为应该转变思维方式,应该转向实践。
二、教育学转向的思路
前学科之时,教育学从哲学中借鉴汲取形成教育思想,从教育实践中体悟总结形成教育经验;教育学独立之后,对教育思想反思批判形成了教育哲学,对教育实践实证研究形成了教育科学;到后现代主义之时,人文主义大行其道,教育的人文性、文化性被放大,教育学的文化性质又被研究者作为研究重点。并且,教育学也被当做研究对象,元教育学兴起成为研究热点。教育学已经从单数教育学已发展成为了复数的学科体系,教育知识的类型不断丰富、体系不断成熟、反思不断自觉。纵观这段历史,教育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横向内容的拓展上,至今这种发展的趋势仍然在继续。因此,教育学转向的目标是纵向思维方式的转变。
教育学研究容易犯两个“极端”,教育理论研究的极端和教育实践研究的极端。但是两个“极端”中以后者较为严重,甚至在理论界内部也出现了一种“泛实践”的现象:实践的效果扩大化了,几乎成了一切行动的准则。在变相强调“理论脱离实践”的背后,出现了一种变相的“轻理论”、“反理论”的倾向。
理论和实践两者都有责任,我们转向的思路不应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理论进行批判,应是对实践自身以及对理论的双重反思上。实际上,理论界一些学者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宋秋前认为研究发展的轨迹最初集中于对教育理论脱离实践的批判,之后认识到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表现形式是双向的,不同性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多层次、多形式的。进而出现了联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研究的热潮。宋秋前认为行动研究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行动中介。刘庆昌提出了新的理论范畴教育思维,它是人类的教育实践理性,是教育理论认识在教育实践面前的凝结,也是教育实践经验在人们认识中的凝结,就其实质来说,是一定的教育观及其支配下的教育操作思路的统一体。
行动研究和思维研究都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中介”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联结的行动中介,它偏重于教育实践;教育思维则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联结的认识性的中介,它相对于行动研究讲更偏重于教育理论。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者中,教育理论是更“人性”的因素,教育思想则是教育理论中“生命”色彩更浓、意义更非凡的因素,因此以教育思想为核心的教育理论才是最“活跃”的因素。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理论发展的影响力更加强劲,它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更深,而教育思想在教育理论发展中的推力最强。有学者指出教育史发展的“瓶颈”在于没有思想,只是一堆庞杂史料的堆砌,因此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尽管是一部有着明显错误的著作,但并未妨碍它成为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由此可见思想的伟力。教育学“研究”到目前为止越来越模式化、公式化,教育学教材就是明显的例证,实践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的发展,人类发展的核心不是物质的极大丰富,而是人类思想的进步、精神的提高,因此,教育思维才是支配教育行动更根本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孙正聿.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1版.
[2]刘良华.“语言转向”中的教育学立场[J].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1,(1).
[3]刘旭东.从知识的教育学到实践的教育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8,(7).
[4]宋秋前.行动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性中介[J].教育研究, 2000,(7).
[5]刘庆昌.教育思维:教育理论走向教育实践的认识性中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