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这一主要矛盾的变化说明我国的发展不再是一味追求“如何发展的更快”,而是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即“如何发展的更好”。
我国通过近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国农村百分之九十的农户一辈子攒下的钱,就等着孩子结婚时用于盖新房,甚至有人还要为此欠下外债。号召社会力量及各级政府在五年内帮助八亿农民解决住房问题和产业问题,也就等于帮助八亿农民办了一件关乎一生的大事。我国大约有两亿户农民,每户农民的住房面积设定在150平米左右,150平米民建房的建设需要投资十万元左右,我国约两亿户农民,减去城市郊区和已经达到新农村标准的农民,约占50%,还剩一亿户。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设计成不同风格的建筑和乡村别墅,需要投资10万亿。采用中央政府投入30%、地方政府投入20%、社会企业捐助20%,农民每户自投30%。农民的资金还可以通过银行抵押贷款的形式进行投入,这样的投资数额用5年来完成,国家财政平均到每年的投资只需6000亿。国家所投入的资金要集中起来,办好这件大事。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我国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投入了巨额资金,而我国八亿农民在这三十多年的建设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多年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农村的生态环境、消耗农村的土地资源为代价的。我国四万多亿外汇储备完全是用消耗农村的社会资源和八亿农民的廉价劳动力换来的。因此我国未来的投资发展应该侧重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销基地建设和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来回报中国农民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也使城乡经济得到均衡的发展。
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一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延伸和升华,为我国盘活“三农”问题大棋局,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引了方向。
“产业兴旺”意味着既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又要努力将小农户与现代农業发展有机衔接。农业不再局限于提供物质产品,还必须推动农村产业体系转型升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城市人为什么生活得比农民好,就是因为城市有众多的商店、企业。城市的工人每天生产的产品都是按需推向市场,从而回转资金,使得城市工人能够每月拿到工资和奖金,所以城市人的生活就过的好。同样如果农副产品也能在符合市场需求的计划中推向市场迅速回转资金,农民就成了农副产品的产业工人,农民也可以像城市人一样生活的很好。
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就要因地制宜,利用全国各地区不同的资源优势制定出不同的发展方案。
大中小城市区域的居民可以在建房的时候利用城市边缘的乡村旅游优势规划出农民产业结构。例如:在建设城市区域农民的住房问题时,规划出以乡村旅游为主打产业的农村经济模式。每户占地面积设定在200平米,建房占了100平米,庭院占了100平米。住房面积的三分之一用于自身居住,三分之一用于农家乐游客住宿接待,三分之一作为公共区域,庭院整个就是旅游景点的一部分,这样就可以满足农户一家的自身居住和旅游产业问题。同时农副产品也可以通过深加工变成精品包装,吸引游客购买,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在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情况则有所不同。如果农村处于平原,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就可以考虑发展绿色农产品。现下80%的农副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大量使用化肥追求粮食产量;大量有添加剂的饲料提高畜牧的生长期,直接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在土地比较肥沃的地区可以搞精品农业,不用农药不用有添加剂的饲料,纯人工农家肥种植养殖。生产出的农副产品虽然产量减少,但可以说是生态环保绿色食品,可以提高农副产品的销售价位。比如,猪牛羊等牲畜不用任何的添加剂喂养,纯粹用剩菜剩饭,就可以生产出纯家养的生态环保绿色肉类食品。牲畜的粪便可以建成沼气池供农户做饭、照明。纯天然的绿色农副产品再通过深加工,做成小袋的真空包装,销往国内外各大市场,就可以使得该地区成为国内外最好的生态环保的绿色食品基地,从而解决农民的产业增收问题。
如果农村处于偏远山区,那就可以利用山林经济来作为当地农民的主打产业。中国农林大学的专家教授研发出的山林种植经济科学技术传播到偏远山区,在偏远山区分布设计出不同气候的生长经济植物,用五年的时间,全民动员就可以将我国的偏远山区建设成山景秀丽的美好山区。山林经济建设好,又可以把山林山果作为深加工推向国内外市场,也可以拉动城市居民到偏远山区旅游度假,从而解决偏远山区农民的产业问题,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就要做强做大“新农人”群体,为乡村振兴引入“活水”。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这就要求因时而变、因时而新,需要社会各阶层上下一心,帮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干部队伍考评要实。习总书记讲得好:党的路线决定社会发展。过去,省、市、县、乡镇各级领导干部的提拔重用都是以城市建设和搞形象工程为标准,以后提拔重用干部的标准可以把能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能不能把高科技农副产品深加工经营管理好,能不能带领一方农民脱贫致富作为标准。
技术人才要深入农村。新农村高科技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需要大量知识型人才。中国农业各大研发机构的专家教授,应分布到全国各乡镇去传播指导农业科技成果,使得农业研发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地,真正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高校应服务于新农人培养。每年多调整对高科技农业技能培训开发的招生数量,在全国各大院校制定出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教学计划,使得更多大学生在全国各乡镇农副产品高科技深加工的建设运营中,利用土地资源生产研发出人类用之不尽的再生资源,在建设新农村的发展机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一举措将中国几千年传统农业的人才结构转换成讲科学、有知识的新一代农民。
企业家的参与将大有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还需要动员全国各行各业的企业家,利用每位企业家的发展思路、社会资源和资金优势,投入到中国农村的经济建设中去。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选入全国人大代表和省市人大代表,让他们参政议政,监督政府的财政支出,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人物。比如民营企业在发展自己企业的同时承包一个县,在五年之内将一个县的农民住房条件及高科技农副产品深加工产销基地建设好,国家可以给予参政议政的政治待遇。
农民有了高标准的住房条件,农村各乡镇有了高科技农副产品深加工研发基地,农民成为农副产品产业工人,有众多大学生投入到乡村振兴建设中,转换成农村的新型劳动者,成为农村发展生产力的主要骨干,就可以使中国农村土地生产出人类用之不尽的再生资源。
农村有了融整洁的街道、良好的生态与敞亮的民居于一体的宜居环境,农民成了生产绿色环保食品的产业工人,使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而有保障,就可以实现习总书记所期盼的人民有更加稳定的生活、更加满意的收入、更加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加优美的社会环境,从而推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变为现实。
我国通过近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国农村百分之九十的农户一辈子攒下的钱,就等着孩子结婚时用于盖新房,甚至有人还要为此欠下外债。号召社会力量及各级政府在五年内帮助八亿农民解决住房问题和产业问题,也就等于帮助八亿农民办了一件关乎一生的大事。我国大约有两亿户农民,每户农民的住房面积设定在150平米左右,150平米民建房的建设需要投资十万元左右,我国约两亿户农民,减去城市郊区和已经达到新农村标准的农民,约占50%,还剩一亿户。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设计成不同风格的建筑和乡村别墅,需要投资10万亿。采用中央政府投入30%、地方政府投入20%、社会企业捐助20%,农民每户自投30%。农民的资金还可以通过银行抵押贷款的形式进行投入,这样的投资数额用5年来完成,国家财政平均到每年的投资只需6000亿。国家所投入的资金要集中起来,办好这件大事。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我国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投入了巨额资金,而我国八亿农民在这三十多年的建设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多年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农村的生态环境、消耗农村的土地资源为代价的。我国四万多亿外汇储备完全是用消耗农村的社会资源和八亿农民的廉价劳动力换来的。因此我国未来的投资发展应该侧重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销基地建设和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来回报中国农民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也使城乡经济得到均衡的发展。
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一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延伸和升华,为我国盘活“三农”问题大棋局,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引了方向。
“产业兴旺”意味着既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又要努力将小农户与现代农業发展有机衔接。农业不再局限于提供物质产品,还必须推动农村产业体系转型升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城市人为什么生活得比农民好,就是因为城市有众多的商店、企业。城市的工人每天生产的产品都是按需推向市场,从而回转资金,使得城市工人能够每月拿到工资和奖金,所以城市人的生活就过的好。同样如果农副产品也能在符合市场需求的计划中推向市场迅速回转资金,农民就成了农副产品的产业工人,农民也可以像城市人一样生活的很好。
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就要因地制宜,利用全国各地区不同的资源优势制定出不同的发展方案。
大中小城市区域的居民可以在建房的时候利用城市边缘的乡村旅游优势规划出农民产业结构。例如:在建设城市区域农民的住房问题时,规划出以乡村旅游为主打产业的农村经济模式。每户占地面积设定在200平米,建房占了100平米,庭院占了100平米。住房面积的三分之一用于自身居住,三分之一用于农家乐游客住宿接待,三分之一作为公共区域,庭院整个就是旅游景点的一部分,这样就可以满足农户一家的自身居住和旅游产业问题。同时农副产品也可以通过深加工变成精品包装,吸引游客购买,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在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情况则有所不同。如果农村处于平原,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就可以考虑发展绿色农产品。现下80%的农副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大量使用化肥追求粮食产量;大量有添加剂的饲料提高畜牧的生长期,直接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在土地比较肥沃的地区可以搞精品农业,不用农药不用有添加剂的饲料,纯人工农家肥种植养殖。生产出的农副产品虽然产量减少,但可以说是生态环保绿色食品,可以提高农副产品的销售价位。比如,猪牛羊等牲畜不用任何的添加剂喂养,纯粹用剩菜剩饭,就可以生产出纯家养的生态环保绿色肉类食品。牲畜的粪便可以建成沼气池供农户做饭、照明。纯天然的绿色农副产品再通过深加工,做成小袋的真空包装,销往国内外各大市场,就可以使得该地区成为国内外最好的生态环保的绿色食品基地,从而解决农民的产业增收问题。
如果农村处于偏远山区,那就可以利用山林经济来作为当地农民的主打产业。中国农林大学的专家教授研发出的山林种植经济科学技术传播到偏远山区,在偏远山区分布设计出不同气候的生长经济植物,用五年的时间,全民动员就可以将我国的偏远山区建设成山景秀丽的美好山区。山林经济建设好,又可以把山林山果作为深加工推向国内外市场,也可以拉动城市居民到偏远山区旅游度假,从而解决偏远山区农民的产业问题,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就要做强做大“新农人”群体,为乡村振兴引入“活水”。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这就要求因时而变、因时而新,需要社会各阶层上下一心,帮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干部队伍考评要实。习总书记讲得好:党的路线决定社会发展。过去,省、市、县、乡镇各级领导干部的提拔重用都是以城市建设和搞形象工程为标准,以后提拔重用干部的标准可以把能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能不能把高科技农副产品深加工经营管理好,能不能带领一方农民脱贫致富作为标准。
技术人才要深入农村。新农村高科技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需要大量知识型人才。中国农业各大研发机构的专家教授,应分布到全国各乡镇去传播指导农业科技成果,使得农业研发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地,真正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高校应服务于新农人培养。每年多调整对高科技农业技能培训开发的招生数量,在全国各大院校制定出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教学计划,使得更多大学生在全国各乡镇农副产品高科技深加工的建设运营中,利用土地资源生产研发出人类用之不尽的再生资源,在建设新农村的发展机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一举措将中国几千年传统农业的人才结构转换成讲科学、有知识的新一代农民。
企业家的参与将大有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还需要动员全国各行各业的企业家,利用每位企业家的发展思路、社会资源和资金优势,投入到中国农村的经济建设中去。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选入全国人大代表和省市人大代表,让他们参政议政,监督政府的财政支出,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人物。比如民营企业在发展自己企业的同时承包一个县,在五年之内将一个县的农民住房条件及高科技农副产品深加工产销基地建设好,国家可以给予参政议政的政治待遇。
农民有了高标准的住房条件,农村各乡镇有了高科技农副产品深加工研发基地,农民成为农副产品产业工人,有众多大学生投入到乡村振兴建设中,转换成农村的新型劳动者,成为农村发展生产力的主要骨干,就可以使中国农村土地生产出人类用之不尽的再生资源。
农村有了融整洁的街道、良好的生态与敞亮的民居于一体的宜居环境,农民成了生产绿色环保食品的产业工人,使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而有保障,就可以实现习总书记所期盼的人民有更加稳定的生活、更加满意的收入、更加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加优美的社会环境,从而推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