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2月3日,由中国节能协会和欧美同学会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节能与低碳发展论坛”在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会长韩启德,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汪恕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赵家荣,财政部部长助理王保安,工信部节能司司长周长益,中国节能协会理事长、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志寰等领导出席并讲话。
本次论坛围绕我国节能减排的形势与对策,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政策,清洁能源开发与高效利用技术,节能服务与投融资机制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汪恕诚在讲话中指出,我国要实现低碳发展,首先要按照排放权的理论,建立温室气体污染排放容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机制,制定各行业、各地区、各企业的排放指标,实现宏观上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赵家荣在讲话中表示,五年来,我国节能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正在编制当中,将采取落实目标责任,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加大高效节能家电、汽车、节能灯等的推广力度;推动重点领域节能,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节能;组织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动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标准,加快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建筑供热机料及节能改造,发展节能型综合运输体系,加强公共机构节能,推进节能精细化管理;全面改革资源税等措施,使节能低碳和绿色消费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讲话中表示,经过五年的努力,在设计、施工阶段,我国建筑领域的节能已经达到50%,甚至60%的水平。我国每年建筑量约占世界建筑量的40%,不仅我国低碳发展道路、乃至整个世界碳排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现在建成的建筑是什么,我们现在建成的城市是什么。我国应该充分重视建筑节能,应利用屋顶发展太阳能。同时大力建设生态城,把低碳目标与生态城结合起来,通过低碳生态城的建设,把产业的优化布局和结构的升级,把工业化与后工业化能够结合起来。
财政部部长助理王保安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在节能减排领域的财政投入达到了1600多亿,尤其是2010年,财政预算的直接安排600多亿,如果加上其他政策性基金的安排,达到了1100亿左右,第一次突破了千亿大关,比建立节能减排政策体系初期的2007年增加了两倍。“十一五”以来,财政部门会同发改委等有关部门,一共建立了30多项制度,促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的发展,相继实施了重点节能减排工作,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金太阳功能和生物质能源的利用,启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示范工程,极大地促进了节能减排,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司司长周长益说,预计到2010年年底,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将超过25%,节约标准煤超过6.5亿吨。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重点在工业,难点也在工业,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通过采取开展传统产业低碳化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节能减排技术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措施,推动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的绿色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志寰表示,我国交通节能的潜力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减少“过度”运输。应逐步降低第二产业比重,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降低货物运输量,调整投资结构,加强节能型运输投入;加大技术节能力度;理顺价格体系,建立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需求的价格机制。
此外,本次论坛还设立四个分论坛,分别是:工业节能论坛、建筑节能论坛、交通节能论坛、节能服务与投融资论坛,涵盖了我国节能产业的主要领域。分论坛的演讲嘉宾来自各领域长期从事节能的领导和专家,从技术、政策、经济的角度,对发展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做了深刻的阐述。
本次论坛围绕我国节能减排的形势与对策,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政策,清洁能源开发与高效利用技术,节能服务与投融资机制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汪恕诚在讲话中指出,我国要实现低碳发展,首先要按照排放权的理论,建立温室气体污染排放容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机制,制定各行业、各地区、各企业的排放指标,实现宏观上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赵家荣在讲话中表示,五年来,我国节能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正在编制当中,将采取落实目标责任,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加大高效节能家电、汽车、节能灯等的推广力度;推动重点领域节能,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节能;组织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动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标准,加快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建筑供热机料及节能改造,发展节能型综合运输体系,加强公共机构节能,推进节能精细化管理;全面改革资源税等措施,使节能低碳和绿色消费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讲话中表示,经过五年的努力,在设计、施工阶段,我国建筑领域的节能已经达到50%,甚至60%的水平。我国每年建筑量约占世界建筑量的40%,不仅我国低碳发展道路、乃至整个世界碳排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现在建成的建筑是什么,我们现在建成的城市是什么。我国应该充分重视建筑节能,应利用屋顶发展太阳能。同时大力建设生态城,把低碳目标与生态城结合起来,通过低碳生态城的建设,把产业的优化布局和结构的升级,把工业化与后工业化能够结合起来。
财政部部长助理王保安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在节能减排领域的财政投入达到了1600多亿,尤其是2010年,财政预算的直接安排600多亿,如果加上其他政策性基金的安排,达到了1100亿左右,第一次突破了千亿大关,比建立节能减排政策体系初期的2007年增加了两倍。“十一五”以来,财政部门会同发改委等有关部门,一共建立了30多项制度,促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的发展,相继实施了重点节能减排工作,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金太阳功能和生物质能源的利用,启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示范工程,极大地促进了节能减排,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司司长周长益说,预计到2010年年底,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将超过25%,节约标准煤超过6.5亿吨。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重点在工业,难点也在工业,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通过采取开展传统产业低碳化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节能减排技术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措施,推动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的绿色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志寰表示,我国交通节能的潜力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减少“过度”运输。应逐步降低第二产业比重,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降低货物运输量,调整投资结构,加强节能型运输投入;加大技术节能力度;理顺价格体系,建立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需求的价格机制。
此外,本次论坛还设立四个分论坛,分别是:工业节能论坛、建筑节能论坛、交通节能论坛、节能服务与投融资论坛,涵盖了我国节能产业的主要领域。分论坛的演讲嘉宾来自各领域长期从事节能的领导和专家,从技术、政策、经济的角度,对发展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做了深刻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