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模糊性理解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anol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能力包括认识、理解、评价和活用四个方面。与这四种能力相对应的阅读层次是:认知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能力和阅读层次中,国内外的教育名家,都十分重视理解性阅读的训练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为阅读教学作出了很大贡献。但这些经验中有一个明显的不足,即只重视了“非此即彼”的确定性理解,而忽视了“亦此亦彼”的模糊性理解。在语文教材中,往往是确定性和多义性相生,精确性和模糊性共存。只重视确定性(或有意回避模糊性),势必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惑和认识上的偏差。如果说理解是一只思维之鸟,那么,确定性理解和模糊性理解就是鸟的两翼,缺了任何一翼都是不行的。
  所谓模糊性理解,是指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的多样性、灵活性和随机性的感受和认识。简言之,也就是一种“亦此亦彼”的不确定性的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决不是美丑不分、善恶不辨,是非不明,它是在读者思维的明晰性的前提下,去欣赏文章中的模糊现象的一种心理过程。
  面对这些模糊现象,语文教师既不能回避,也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明晰性讲解方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分类指导”,下面就分类指导说一点具体意见。
  一、介绍模糊性概念,指导学生作不定性理解
  模糊概念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没有明确外延的概念,如疼痛、美、喜爱等;二是没有清晰内涵的模仿,如很高、糟透了、棒极了等;三是可以作出不同的选择,出现不同结果的或然性概念。如可能、也许、或者等。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对的、无定量的、发展变化的事物,于就产生了反映这些事物的模糊概念。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宜把这些模仿挑出来作清晰的解释和确切的界定。“美”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对“美”有不同的理解。康德说:“模糊观念要比明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美应当是不可言传的东西。”(《康德传》第115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对不可言传的东西作不定性理解,既可避免偏狭和误传,又可加强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的灵活性。
  二、了解情感的特点,指导学生作体验性理解
  情感的最大特征就是难以作定量分析和描述。无论愁苦悲伤、离情别绪,不是欢乐喜悦,思念爱慕等,任何感情都很难作清晰、确切的表述。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感慨,究竟是他的想象奇特,还是对上层政治生活的厌倦,或者是其被贬后郁闷心境的流露,作者并未作确定的表述,只留给我们无尽的思索。
  尽管有很多作家力图借助具体形象把模糊的情感明朗化,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但读者获得的认识最终还是抽象的、模糊的,即亡国之痛“极深”。所以有位评论家说:“人世间最大的痛苦之情,是一种说不出痛苦的痛苦,能用确定的语言说出来的痛苦,不是最大的痛苦,能用确定的语言说出来的痛苦,不是最大的痛苦;人世间最高最深的爱也是说不出的爱,能用确定的语言说出的爱反而不是最深挚的爱”。因此,语文老师面对课文中复杂感情的描写,明智的做法不是讲深讲透硬塞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设身处地去想象、去品味、去理解。这种结合人生体验去理解复杂情感描写,往往会产生色彩绚烂、品位各异的审美效果。
  三、把握诗词意境,指导学生作灵活性理解
  所谓意境,是文艺作品(特别是古典诗词)通过形象描写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这种境界和情调,我们感到常常是朦胧的、多义多解的。古人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弦外音,味多味,多义引发,使人神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语文课本中也存在着很多“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形象描写,面对这种描写,不要说普通的中学生,就是教师对其中的韵味恐怕也难又言传。而教师的苦处是:不能言传的也要“传”。因此,我们不妨想些办法,指导学生作灵活性理解。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加题目”,即把诗词中意境深邃的名句挑出来,全文讲解之后,结合背景、作者,让学生给这句子——实际上是一幅画面——加题目。所加题目只要能概括(或接近)原意就算正确。给“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加的题目有《惜别》、《孤独》、《惆怅》等;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加的题目有《望月》《无奈》《天涯共此时》等。加题目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分析比较、提炼概括的过程,也不是学生群体作多样性、灵活性理解的过程。
  四、体会作者苦恼,指导学生作多样性理解
  作品中复杂的人物性格和矛盾心理,令人深思,余味无穷的结尾,以及巧妙省略留出的“空白”等,最能体现作者的创作苦心。它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复杂人生的思考,也表现了作者追求作品含蓄美和多义效果的审美情趣。善教者,对于具有多义效果的内容,并不作具体的、明晰性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挥,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产生多样性的理解。如:孔乙己究竟死没有死?是怎样死的?《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穿过广场径直地走了,他去哪里?他还会干什么?等等。这样,学生各自在求异中寻求答案,思维方式和结果必定是丰富多彩的,效果要比老师的“一锤定音”强十倍百倍。
  通过以上分析,对模糊理解可作如下概括:
  其一,模糊性理解是客观事物内容不确定性的必然反映。任何客观事物内部都存在不确定性;一是事物概念内涵、外延的不确定,反映在模糊性思维方面;二是事件发生与否的不确定性,反映在事物的随机性方面;三是人类情感的不确定性,反映在作品中难以描述方面。客观事物内部不确定性的大量存在,要求我们必须对其作模糊性理解。
  其二,模糊性理解从“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思维发展到“亦此亦彼”的多值逻辑思维上来,加强了对事物认识的灵活性。明白了这一点,语文教学界就会少一些无休止的争论,什么主人公问题、主题问题、人物性格问题、句义问题都会在模糊性理解中包容与共存。
  其三,模糊性理解龙承认精确性的同时,又克服其绝对化的一面。事物中的准确性和模糊性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只承认事物的精确性而否定模糊性,必然助长绝对化观念,以导致对客观事物欠全面的认识,乃至错误的认识。
其他文献
说话训练是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我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说话要围绕一定的材料是不够的,平时我经常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说话材料,使学生知道材料的积累在于对日常生活和客观事物的观察。课外是学生寻找说话材料的广阔天地,也是培养学生说话素质广阔空间。在实践中,我充分利用课外这个广阔的活动空间,为学生创设说话的环境和机会,
期刊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是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脚步。”这是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描写的理想教育。实施“互教学习”,落实合作学习方式,这是一个很好的渠道。所以,我一直改进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
期刊
体育考核作为考试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和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在的体育课考核都采用结构考核和综合评定的方法,结构中占比重较大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部分”,用单一的统一标准考核已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忽视了身体条件较差,体质较弱这部分学生,从
期刊
一、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和气氛,加强学生的美术体验   电教媒体将图、文、声像,按不同需要编辑,显示与重放的功能,在欣赏课中表现得非常明显。美术欣赏教学具有认识、教育、审美三个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只能通过幻灯片和口头讲解来完成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突出美点,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等一系列教学任务。但是任何的作品和欣赏者之间都存在着
期刊
古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过去,我一直认为一名好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知识,尽可能快的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这才无愧于“教师”这个无比光荣和神圣的称号。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教学法的实施,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能力,这才是根本,正如一句古语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包办和代替只能使我们的学生越来越懒,失去创新和再造的能力。可是究竟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授之以渔”,
期刊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到这次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重组课堂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笔者从物理探究教学法的定义、设计依据、设计要求等诸方面浅谈物理探究教学法。  一、问题的提出  物理学是一门以物理实验为基础探索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物理教材以物理现象为学习与探究的领域,既介绍了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也关注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关
期刊
其含义是:若干正数的算术平均值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值。  均值不等式在初等数中有着非常重要而广泛的应用。在高考题和其他各种试题中,涉及它的题目屡见不鲜。现行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关于两个和三个正数的均值不等式是作为基本不等式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因而在教学中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然而,学生往往因不求甚解或运角不慎,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视。本文打算依据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的有关问题以及个人的一些体会,就其应
期刊
为了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也为了终生发展,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明确学习历史的意义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
期刊
关键词:求导 构造函数 单调性 极值 最值 分类讨论 图象
期刊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一个包括听、说、读、写的操练和语言信息的输入输出的实践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把学生置于运用语言的活动中去感知、分析、理解、操练,从模拟交际到真实交际,以期达到真正掌握英语。所有这一切都必须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教师为其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才能有效地实现。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训练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