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势头迅猛。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作为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新的力量。它既为现代经济政治服务,也为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1]。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其服务领域比较狭窄,服务的途径和方式较为单一等,因此,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提升内涵,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尤其是如何提高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是目前每所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
1.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大学具有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当前,这三大社会职能愈来愈广泛的被高等教育界所接受,并不断进行深化。与前两种职能相比,社会服务强调的是高等学校作为一个学术组织直接为社会做出的多方面的贡献。高等学校出于自身的使命和责任、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利用自身知识、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促进社会发展的直接的服务性活动,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2]。
2.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资源
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依托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输送专门性人才,也为它们提供相应的技术和服务。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并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及结构[3]。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对接,找准服务的切入点,完善服务体制和机制,为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资源,做出应有的贡献。
3.促进高职院校自身发展
高职院校能够快速发展,需要获得社会和企业在资金、设备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高职院校只有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更全面和广泛的社会服务,才能与企业建立更多的交流,从而获得这些支持。同时,通过提供社会服务,高职教师可以把自己在社会服务中获得的成功经验引入课堂,升华自己的授课内容,为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奠定基石。
二、当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存在问题分析
1.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意识薄弱,缺乏系统性
在高职院校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社会服务意识薄弱,认为教师的职责仅局限于“教书育人”,而开展社会服务与己无关,很多教师即使有时间也不太愿意去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多数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和为地方服务中缺乏长远规则,没有整体性、连续性,仅局限于搞一、两个项目,没有形成长期和系统的服务,怎样坚持不懈办出特色,形成品牌,功夫还不到家[4]。
2.教师来源渠道狭窄,实践能力欠缺
有效的开展社会服务,需要依托于高职教师自身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抛开专业实践技能,空谈社会服务是不现实的,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教师来源渠道单一,来自企业一线的有实践经验和实操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很多教师都是“出校门进校门”,缺少在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对行业企业了解不够,对企业生产一线的新工艺比较陌生,对生产企业技术发展动向不了解,由于这些因素的限制,高职院校在开展社会服务时,与企业要求难以对接,服务成效不理想,尤其是科技研究与科技开发类服务项目,大多数还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科技开发项目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科技项目的效益无法得到有效体现。
3.激励机制缺位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动力不足,与高职院校内部和外部均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关,比如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目前依然沿用以前的评审机制,更看重教师的学历和发表论文的数量、质量,而对高职教师从事社会服务需要的专业技能和技术资格却不做明确要求,这样的评价机制使得高职教师一味的追求高学历,追求学术论文的数量,不重视高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导致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内驱力不够。
三、提高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
1.进一步正确认识社会服务的内涵,引导教师更新观念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必须正确认识社会服务的内涵。社会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等学校作为一个学术组织为社会做出的所有贡献[5]。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贡献。狭义的社会服务指高等学校在保证正常的人才培养任务情况下,依托自身的教学、科研、人才和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向社会提供直接性的、服务性的,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动。理解和把握好社会服务的狭义和广义内涵,是高职院校充分利用与整合资源开展社会服务的前提与基础。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高職教师不能仅仅把自己当做传统的“知识传递者”,他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将自身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技能,高职教师要有探索创新精神,能够了解社会和市场的新变化,能够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科研成果,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不仅仅是放在纸上的论文。高职教师应该具备 “自我更新”的观念,寻求主动发展,通过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服务,丰富自己的职业生涯,使社会服务成为职业发展的有效支点。
2.建立开放式的高职院校教师引进与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要加强交流沟通,与产业界密切结合,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鼓励高职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合理安排利用教师的课余时间,参与行业企业一线的生产实践,了解行业企业的最新生产动态,同时,鼓励高职教师申请评定相关专业技术资格,构建“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6],专业教师的培养更要与企业联合,采用联合招聘,共建人才库等多种形式,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教师,丰富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锻炼,提升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3.采取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开展有效的社会服务,必须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为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提供动力源泉。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制度文件,用以激励和规范高职教师开展社会服务。作为高职院校自身,也要制定与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使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工作有章可循,对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时间安排、实验设施设备的使用等方面给予便利,同时,根据社会服务工作的成绩以适当的标准和比例折合成工作量,并作为职称评聘、晋职晋级及相应奖励的条件之一[6]。
通过多方面促进和引导,充分调动教师实践和研究的热情,使教师愿意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勇于拓展服务范围,对企业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参与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养途经研究》,作者:刘洁,作者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珠海519090,页码:P108—P109,期刊名称:《中国职工教育》,出版时间:2013年2期,ISSN:1005-7773
[2]篇名:《我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研究》,作者:汤谦繁,分类号:G64,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学,授予学位:硕士,导师姓名:眭依凡,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学位年度:2008
[3]《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作者:赫英歧 李坤,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页码:P75—P77,期刊名称:《科技经济市场》,出版时间:2012年9期
[4]《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实现途径研究——以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养为例》,作者:刘洁,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广东广州 519090,页码:P155—P156,页数:2页,分类号:G718.5,机标分类号:G64 F12,期刊名称:《科技资讯》,出版时间:2013年33期,ISSN:1672-3791
[5]《我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研究》,作者:汤谦繁,分类号:G64,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学,授予學位:硕士,导师姓名:眭依凡,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学位年度:2008
[6]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作者:方美君,作者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321007,页码:P77—P80,分类号:G718.5,机标分类号:G64 F30期刊名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出版时间:2011年1期,期刊级别:CSSCI-PKU
ISSN:1672-4038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
1.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大学具有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当前,这三大社会职能愈来愈广泛的被高等教育界所接受,并不断进行深化。与前两种职能相比,社会服务强调的是高等学校作为一个学术组织直接为社会做出的多方面的贡献。高等学校出于自身的使命和责任、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利用自身知识、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促进社会发展的直接的服务性活动,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2]。
2.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资源
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依托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输送专门性人才,也为它们提供相应的技术和服务。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并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及结构[3]。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对接,找准服务的切入点,完善服务体制和机制,为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资源,做出应有的贡献。
3.促进高职院校自身发展
高职院校能够快速发展,需要获得社会和企业在资金、设备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高职院校只有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更全面和广泛的社会服务,才能与企业建立更多的交流,从而获得这些支持。同时,通过提供社会服务,高职教师可以把自己在社会服务中获得的成功经验引入课堂,升华自己的授课内容,为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奠定基石。
二、当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存在问题分析
1.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意识薄弱,缺乏系统性
在高职院校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社会服务意识薄弱,认为教师的职责仅局限于“教书育人”,而开展社会服务与己无关,很多教师即使有时间也不太愿意去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多数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和为地方服务中缺乏长远规则,没有整体性、连续性,仅局限于搞一、两个项目,没有形成长期和系统的服务,怎样坚持不懈办出特色,形成品牌,功夫还不到家[4]。
2.教师来源渠道狭窄,实践能力欠缺
有效的开展社会服务,需要依托于高职教师自身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抛开专业实践技能,空谈社会服务是不现实的,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教师来源渠道单一,来自企业一线的有实践经验和实操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很多教师都是“出校门进校门”,缺少在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对行业企业了解不够,对企业生产一线的新工艺比较陌生,对生产企业技术发展动向不了解,由于这些因素的限制,高职院校在开展社会服务时,与企业要求难以对接,服务成效不理想,尤其是科技研究与科技开发类服务项目,大多数还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科技开发项目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科技项目的效益无法得到有效体现。
3.激励机制缺位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动力不足,与高职院校内部和外部均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关,比如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目前依然沿用以前的评审机制,更看重教师的学历和发表论文的数量、质量,而对高职教师从事社会服务需要的专业技能和技术资格却不做明确要求,这样的评价机制使得高职教师一味的追求高学历,追求学术论文的数量,不重视高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导致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内驱力不够。
三、提高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
1.进一步正确认识社会服务的内涵,引导教师更新观念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必须正确认识社会服务的内涵。社会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等学校作为一个学术组织为社会做出的所有贡献[5]。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贡献。狭义的社会服务指高等学校在保证正常的人才培养任务情况下,依托自身的教学、科研、人才和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向社会提供直接性的、服务性的,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动。理解和把握好社会服务的狭义和广义内涵,是高职院校充分利用与整合资源开展社会服务的前提与基础。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高職教师不能仅仅把自己当做传统的“知识传递者”,他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将自身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技能,高职教师要有探索创新精神,能够了解社会和市场的新变化,能够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科研成果,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不仅仅是放在纸上的论文。高职教师应该具备 “自我更新”的观念,寻求主动发展,通过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服务,丰富自己的职业生涯,使社会服务成为职业发展的有效支点。
2.建立开放式的高职院校教师引进与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要加强交流沟通,与产业界密切结合,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鼓励高职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合理安排利用教师的课余时间,参与行业企业一线的生产实践,了解行业企业的最新生产动态,同时,鼓励高职教师申请评定相关专业技术资格,构建“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6],专业教师的培养更要与企业联合,采用联合招聘,共建人才库等多种形式,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教师,丰富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锻炼,提升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3.采取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开展有效的社会服务,必须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为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提供动力源泉。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制度文件,用以激励和规范高职教师开展社会服务。作为高职院校自身,也要制定与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使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工作有章可循,对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时间安排、实验设施设备的使用等方面给予便利,同时,根据社会服务工作的成绩以适当的标准和比例折合成工作量,并作为职称评聘、晋职晋级及相应奖励的条件之一[6]。
通过多方面促进和引导,充分调动教师实践和研究的热情,使教师愿意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勇于拓展服务范围,对企业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参与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养途经研究》,作者:刘洁,作者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珠海519090,页码:P108—P109,期刊名称:《中国职工教育》,出版时间:2013年2期,ISSN:1005-7773
[2]篇名:《我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研究》,作者:汤谦繁,分类号:G64,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学,授予学位:硕士,导师姓名:眭依凡,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学位年度:2008
[3]《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作者:赫英歧 李坤,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页码:P75—P77,期刊名称:《科技经济市场》,出版时间:2012年9期
[4]《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实现途径研究——以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养为例》,作者:刘洁,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广东广州 519090,页码:P155—P156,页数:2页,分类号:G718.5,机标分类号:G64 F12,期刊名称:《科技资讯》,出版时间:2013年33期,ISSN:1672-3791
[5]《我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研究》,作者:汤谦繁,分类号:G64,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学,授予學位:硕士,导师姓名:眭依凡,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学位年度:2008
[6]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作者:方美君,作者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321007,页码:P77—P80,分类号:G718.5,机标分类号:G64 F30期刊名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出版时间:2011年1期,期刊级别:CSSCI-PKU
ISSN:1672-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