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议论文的写作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e1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基本尺度。在中考试题中,作文占40%的大比例,然而,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忧虑。在作文教学中只看重作文方法的指导而淡化生活的积累;只专一练“写”而忽视“听”“说”“读”的训练;只偏重谋篇布局的指导而弱化语言训练……所以,一写作文学生就叫苦连天,从初一到初三,无数次作文训练,学生写得辛苦,老师改得更辛苦,而学生的作文水平却并没有多大提高。我认为提高作文的水平,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语文作文教学的方式。从文体来说,议论文的写作是学生的一大难题。下面就针对议论文的写作谈一谈写作方法。
   一、找准论题,明确观点
   论题,就是议论的话题,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就是作者想要“就什么跟读者谈点什么”的第一个“什么”。它可以是某种现象;也可以是某种风气,;也可以是某句流行语;也可以是曾经看过的某部书、某篇文、某种影视作品等;还可以是某种关系,如“想和做”“怀疑与学问”。把握住论题是写作议论文首先要做的事。一般来说,议论文在开头部分常常要引出论题,引出论题的方式很多,比如: 1.开门见山式;2.提出悬疑式;3.名言导出式;4.陈述故事式等。
   前面提到过一句话“作者想要‘就什么跟读者谈点什么'”,这第一个“什么”的问题回答了,即论题。第二个“什么”是什么呢,很好理解,就是作者对于论题的看法,这看法集中所指便是“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有时是一种观点,有时是某种道理,有时是某类看法。找到了深刻独到的论点,还有一个呈现的问题。怎样呈现才更严谨呢?一是将标题作为论点,例如《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二是在文中不同地方提出论点,可以是开头,可以是末尾,或者是行文中。
   二、理清关系,选好论据
   什么是论据呢?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就叫论据。这句话也点出了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即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论据有两种:一是事实论据,二是道理论据。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初学议论文写作,最好多以事实论据来证明观点,一则因为事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一则因为事实好找,它包括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不过,要注意的是,证明论点的事实,一要真实可靠,否则就失去了说服力,假的事实就好比打官司用伪证,是通不过的;二要有代表性,否则说服力就要打折扣,没有代表性的事实,就好比打官司找的都是旁证,而直接的或主要的物证、人证缺失,最后官司是不能定性的。有的学生在没有素材的时候,往往会编造我的朋友、同学、亲戚如何如何之类的故事,虽然可能实有其事,但在说服力度上不如众所周知的材料更能说服人。面对这种情况,倒不如把“我的朋友、同学、亲戚如何如何”换成“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这一类人,他们如何如何”,这种做法就是将“普遍的个体行为”概括为“类的行为”,让读者在生活中加以比照和确认,从而产生认同感,这样你的文章也就增强了说服力。
   道理论据一般包括名人名言,革命理论,格言俗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社会公理等。能够作为论据的这些道理,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被社会和人们公认的,靠得住,信得过,用它们来证明论点,说服力强。要注意的是,引用这类论据,要求准确无误。有的学生在引用名人名言上容易张冠李戴,在引用数据上不精确,在直接引用时出现丢字现象,这些都要避免。当对引用的具体内容能知其大意但不知其详时,就不要用引号引起来;当确实能记起那个人说的某句话但人名记不住的时候,可以用“古人说”“一位哲学家说”等等的方式规避,切不可胡诌一个人名来代替。
   三、选好角度,分析论证
   确定好了论据后,还有一个分析论证的过程。这是议论文写作的难点。什么叫论证呢?所谓论证就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它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在这一点上,学生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转述材料,照搬照抄,不会取舍。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对于论据原始材料,要紧紧围绕论点,做一番取舍。剪裁的原则是: 1 .论据之于论点,不离不弃;2 .论据精要好懂,不枝不蔓。然后,将原始材料删减后的内容做适当的调整,用关联词语连缀起来,使之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二)是堆砌论据,分析论证不到位,或者没有分析。 有学生说,“事实胜于雄辩”,摆明了事实,真理不辨自明,不需要再掰开揉碎了分析。这种说法,貌似有理,但真究起来,是有问题的。因为同样一桩事实,可以从多方面去解说,“公”引用它,能说“公理”,“婆”引用它,能说“婆理”,如果“公说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不好办了。仅就这一点来说,议论文写作就要避免简单地罗列事实。怎样分析论证呢?途径很多,如一事一议,也就是写一件事,议论一番,再写一件事,再议论。又如两事对议,也就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运用这种论证方法,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能够鲜明突出地论证观点,收到“一比就明了”的效果。要清楚的是,所列的两件事或两种现象,其“质”是一样的,只是角度不一样,一个正面说理,直接支撑观点,一个反面说理,分析不这样会造成什么不好影响。总之,一篇文章的分析论证,一般会综合且灵活地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从不同角度证明其中心论点。
其他文献
如今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占的分量比之前更大。在教学中,如何使文言文的教学更有效,这成为一个非常现实也很重要的课题。其实,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厌学或者效率不高,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然而,从教学一线的情况来看,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急需提高。那么如何将文言文教学做到有效呢?    一、语文教师应先苦练内功,
期刊
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自己做榜样来教育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则告诉我们:“任何章程和任何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的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   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是真诚。教育学生不是演戏,决不能搞“两重人格”。只有
期刊
多年来,高中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为文字工具的教学,有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教材精选的优美的范文肢解成知识技能的训练,把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变成复句的划分、顺序的调整……而忽略了课文的文学功能、审美功能,把语文教学变成应试教学。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人文性成为语文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一种新理念。人文性比工具性角度更科学和尊重人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比思想性内涵更丰富,包含文化性、人性品质及思想性等。
期刊
阅读教學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无比重要的位置,既是重点,同时也成为了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想,首先要弄懂什么叫做“有效”。   “有效”主要是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的好不好。语文课
期刊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能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 (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点》),这里强调的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叶圣陶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始终体现着这一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育机构的重要任务;第二、学生要努力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第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期刊
学校潜能生的转化和培养一直是令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很头疼的事,很多老师面对此特殊群体时,都是束手无策,找不到良方。但只要有学校有学生,就必然有一定程度的基础不同、成绩差异的潜能生。而这些潜能生由于家庭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在生活习惯、学习纪律等多方面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都很弱。对于这些潜能生,如果在管理方面出现偏颇的话,就会对班级的管理和班级学风的养成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切记:千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爱学习记叙性的文章,而厌学说明性的文章;许多教师也认为,教学说明文总不如文学作品那么形象生动,学起来不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行省编义务教材《初中语文》也考虑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精巧设问,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的收获,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呢?笔者根据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问得及时,恰到好处   讲
期刊
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有效实施,库区移民搬迁、人民生育观念的改变,加上受城镇化进程,打工子女进城就学的趋势的影响,六里坪中学生源日趋减少,针对这种现实情况,学校根据国家要求,为实现生本教育理念,及时进行教学改革,在课堂上积极推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研讨交流中学得知识,拓展能力。作为积极践行者之一,我认为此举必能推进生本教育在学校的实施。那么,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
期刊
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因为有早已具备的口语语感做基础,有熟悉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为条件,身处母语环境、心受母语儒染,大量的、成套的母语图式早已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因此,学习母语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   一、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