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须加强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因为有早已具备的口语语感做基础,有熟悉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为条件,身处母语环境、心受母语儒染,大量的、成套的母语图式早已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因此,学习母语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
   一、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一新理念的理解
   从语感类别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培养形象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情味感的教学策略和培养意蕴感的教学策略等。培养形象感,要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關的表象,倡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像,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培养情味感,一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传导作用;三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意蕴感,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咏、切己体察等。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潜心涵咏,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切己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触摸作者的心灵。
   二、在实践中如何去落实“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一新理念
   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
   1、创设情景。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2、引导想象。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3、释义悟情。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就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一些词语比较生僻,又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可用直观演示的形式来释义。《五彩池》中有“折射”一词,教师直接打开投影仪,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天花板上,再把一枚三棱镜放到投影仪上,光线发生了变化,告诉学生这就叫“折射”。一些词语拟人化程度很强,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以理解。一些词语的运用精当、准确、具体,但学生体会起来也会有难度,可用删换比较或填空的形式进行理解。
   4、巧加提示。适时适当的提示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记事、写人的文章时对话内容较多,对于人物语言及其内心世界的把握是个难点。如:《马背上的小红军》里,小鬼说:“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由于学生对人物内心很难揣摩,所以朗读起来比较平淡。老师巧妙地加上提示语“小鬼不假思索地说”或“小鬼毫不犹豫地说”,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小鬼是装出来满不在乎的样子。学生朗读的语调也由原来的理直气壮变得没有了底气。教师的巧妙提示,使培养学生语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句式练习。句式练习具有培养语感和进行语言训练的双重功效。《海滨小城》一课,重点是感受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描写海滨部分主要是通过色彩美来表现景色美的,如课文第一自然段写道:“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海天交接的水平线上,(棕色)的机帆船,(银白色)的海鸥,还有和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填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多彩的画面,从而感悟到海滨的美多在色彩,同时完成了词语的积累。
   总之,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由于语文教学具有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的特点,从而为激活并训练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
其他文献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读书学习思想不失为语文学习的良方,但用于古人应付有限的几门学科还可以,今天,学生要面对八九门学科,再使用这种高支出才能有高收入的方法,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恐怕都要说“不”了。    因此,我们有必要探寻一些低耗高效的语文教学之路。    首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学生对人生、
期刊
如今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占的分量比之前更大。在教学中,如何使文言文的教学更有效,这成为一个非常现实也很重要的课题。其实,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厌学或者效率不高,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然而,从教学一线的情况来看,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急需提高。那么如何将文言文教学做到有效呢?    一、语文教师应先苦练内功,
期刊
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自己做榜样来教育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则告诉我们:“任何章程和任何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的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   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是真诚。教育学生不是演戏,决不能搞“两重人格”。只有
期刊
多年来,高中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为文字工具的教学,有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教材精选的优美的范文肢解成知识技能的训练,把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变成复句的划分、顺序的调整……而忽略了课文的文学功能、审美功能,把语文教学变成应试教学。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人文性成为语文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一种新理念。人文性比工具性角度更科学和尊重人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比思想性内涵更丰富,包含文化性、人性品质及思想性等。
期刊
阅读教學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无比重要的位置,既是重点,同时也成为了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想,首先要弄懂什么叫做“有效”。   “有效”主要是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的好不好。语文课
期刊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能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 (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点》),这里强调的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叶圣陶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始终体现着这一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育机构的重要任务;第二、学生要努力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第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期刊
学校潜能生的转化和培养一直是令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很头疼的事,很多老师面对此特殊群体时,都是束手无策,找不到良方。但只要有学校有学生,就必然有一定程度的基础不同、成绩差异的潜能生。而这些潜能生由于家庭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在生活习惯、学习纪律等多方面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都很弱。对于这些潜能生,如果在管理方面出现偏颇的话,就会对班级的管理和班级学风的养成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切记:千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爱学习记叙性的文章,而厌学说明性的文章;许多教师也认为,教学说明文总不如文学作品那么形象生动,学起来不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行省编义务教材《初中语文》也考虑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精巧设问,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的收获,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呢?笔者根据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问得及时,恰到好处   讲
期刊
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有效实施,库区移民搬迁、人民生育观念的改变,加上受城镇化进程,打工子女进城就学的趋势的影响,六里坪中学生源日趋减少,针对这种现实情况,学校根据国家要求,为实现生本教育理念,及时进行教学改革,在课堂上积极推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研讨交流中学得知识,拓展能力。作为积极践行者之一,我认为此举必能推进生本教育在学校的实施。那么,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