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凝练了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的弘扬也进一步推进了高校文化建设发展,培育与弘扬大学精神则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
高校文化建设的提升呼唤大学精神的凝练。高校作为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在文化的继承与借鉴、创造与创新、传授与传播方面发挥特殊作用。当代中国的大学精神,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即传承民主、科学、自由、创新的精神。高校文化建设对优化育人环境具有独特的功能,在其建设过程中必须切实体现大学精神,贯彻大学精神于始终,使大学精神承载整个高校文化建设。
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新世纪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质量与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迫切要求“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的智力支持与全面促进。弘扬大学精神的本质内涵在于把握“四化”。一是固化基垫。即追溯数代学人艰辛求索的创业历程,总结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大学精神得以形成、发展的最为深厚的历史基垫。二是强化认识。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对大学精神的认识,把对大学精神的认识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三是转化“内需”。要切实把大学精神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既是大学精神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实践对大学精神提出的迫切要求,更是时代和广大师生员工对大学精神的真诚呼唤。四是深化“灵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精神要与时俱进,要有创新意识,要追求卓越,大气开放,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处世,要科学借鉴他人经验。
弘扬大学精神的基本原则在于注重“四度”。一是精度。对大学精神的总结与提炼,必须全面、科学、精练、到位,必须又精又准,必须集中反映此前各个时代学人创造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之中的精髓,必须揭示出其中的本质、核心、精华。二是高度。大学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全面大发展的“内动力”。提炼大学精神,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必须从战略的角度将其置于突出地位,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三是维度。从横向上讲,它是对一定时间、地域、人口、部门及人文精神的诸多重要层面的提炼;从纵向上讲,它涵盖学校发展不同阶段、不同部门等方面。四是力度。培育和弘扬“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并非易事,它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大工程,必须从思想认识、重视程度、监督检查、统一协调等各个重大方面切实加大工作力度。
弘扬大学精神有“三忌”。一是切忌“两层皮”:弘扬“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实为一体。要使二者水乳交融,相辅相成,一举两得。二忌“以虚对虚”:大学精神不是空洞的、玄虚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其生命力在于科学地指导实践。要将这种极其理性的精神与极其生动的实践有机结合,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理有据,朴实真切,生动感人。三忌“一阵风”,“走过场”:要将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来抓,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具体的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领导高度重视,群众认识统一,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大学精神的弘扬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正确导航。和谐大学校园的构建,依赖高校和谐文化的引领,离不开大学精神的全面弘扬。当前,高校建设成效显著,在确保校园安全,强化素质教育,发扬创新精神,实现教育公正,营造特色文化,引领社会风气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学生综合素质稳步提升,为新时期的和谐校园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平台。同时,在推进校园建设的进程中,也存在校园安全隐患,学生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有待加强,校园创新意识和特色文化不足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总体思路,坚持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方向,使校园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地。
弘扬大学精神,建设和谐校园要重点实施“五大工程”。一是实施绿盾工程,创建安全校园。消除校园安全隐患,确保学生人身健康安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推进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强化校园安全意识教育。二是实施育才工程,创建知识校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搭建推进知识共享平台,建设学习型校园;加强实践教学,将校园建设成学生运用知识和提升能力的基地。三是实施创新工程,创建科技校园。倡导首创精神和科学精神,培育适应社会需求的校园创新环境;深化体制改革创新,形成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锻炼凝聚一支庞大的校园创新队伍。四是实施满意工程,创建公正校园。加强校园法制建设,严惩校园腐败;净化校园风气,把校园建设成为学生公平竞争的平台;做好校园不同群体的融合工作,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校园人际关系。五是实施文化工程,创建人文校园。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积极拓宽渠道,发挥学生社团作用,组织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把高校建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固的前沿阵地。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冯静)
高校文化建设的提升呼唤大学精神的凝练。高校作为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在文化的继承与借鉴、创造与创新、传授与传播方面发挥特殊作用。当代中国的大学精神,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即传承民主、科学、自由、创新的精神。高校文化建设对优化育人环境具有独特的功能,在其建设过程中必须切实体现大学精神,贯彻大学精神于始终,使大学精神承载整个高校文化建设。
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新世纪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质量与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迫切要求“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的智力支持与全面促进。弘扬大学精神的本质内涵在于把握“四化”。一是固化基垫。即追溯数代学人艰辛求索的创业历程,总结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大学精神得以形成、发展的最为深厚的历史基垫。二是强化认识。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对大学精神的认识,把对大学精神的认识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三是转化“内需”。要切实把大学精神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既是大学精神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实践对大学精神提出的迫切要求,更是时代和广大师生员工对大学精神的真诚呼唤。四是深化“灵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精神要与时俱进,要有创新意识,要追求卓越,大气开放,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处世,要科学借鉴他人经验。
弘扬大学精神的基本原则在于注重“四度”。一是精度。对大学精神的总结与提炼,必须全面、科学、精练、到位,必须又精又准,必须集中反映此前各个时代学人创造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之中的精髓,必须揭示出其中的本质、核心、精华。二是高度。大学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全面大发展的“内动力”。提炼大学精神,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必须从战略的角度将其置于突出地位,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三是维度。从横向上讲,它是对一定时间、地域、人口、部门及人文精神的诸多重要层面的提炼;从纵向上讲,它涵盖学校发展不同阶段、不同部门等方面。四是力度。培育和弘扬“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并非易事,它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大工程,必须从思想认识、重视程度、监督检查、统一协调等各个重大方面切实加大工作力度。
弘扬大学精神有“三忌”。一是切忌“两层皮”:弘扬“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实为一体。要使二者水乳交融,相辅相成,一举两得。二忌“以虚对虚”:大学精神不是空洞的、玄虚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其生命力在于科学地指导实践。要将这种极其理性的精神与极其生动的实践有机结合,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理有据,朴实真切,生动感人。三忌“一阵风”,“走过场”:要将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来抓,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具体的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领导高度重视,群众认识统一,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大学精神的弘扬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正确导航。和谐大学校园的构建,依赖高校和谐文化的引领,离不开大学精神的全面弘扬。当前,高校建设成效显著,在确保校园安全,强化素质教育,发扬创新精神,实现教育公正,营造特色文化,引领社会风气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学生综合素质稳步提升,为新时期的和谐校园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平台。同时,在推进校园建设的进程中,也存在校园安全隐患,学生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有待加强,校园创新意识和特色文化不足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总体思路,坚持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方向,使校园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地。
弘扬大学精神,建设和谐校园要重点实施“五大工程”。一是实施绿盾工程,创建安全校园。消除校园安全隐患,确保学生人身健康安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推进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强化校园安全意识教育。二是实施育才工程,创建知识校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搭建推进知识共享平台,建设学习型校园;加强实践教学,将校园建设成学生运用知识和提升能力的基地。三是实施创新工程,创建科技校园。倡导首创精神和科学精神,培育适应社会需求的校园创新环境;深化体制改革创新,形成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锻炼凝聚一支庞大的校园创新队伍。四是实施满意工程,创建公正校园。加强校园法制建设,严惩校园腐败;净化校园风气,把校园建设成为学生公平竞争的平台;做好校园不同群体的融合工作,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校园人际关系。五是实施文化工程,创建人文校园。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积极拓宽渠道,发挥学生社团作用,组织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把高校建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固的前沿阵地。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冯静)